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金雯

(華東師範大學教授)

鎖定
金雯,美國西北大學博士,現為華東師範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與國際漢語文化學院雙聘教授、博士生導師。 [2]  曾任教於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英文系與復旦大學外文學院。
金雯在學術上致力於思考兩個核心問題:(1)文學體裁的發生和變化及其與文化史的關聯;(2)跨文化的比較與關聯研究如何進行。
尤其關注文學與情感史和閲讀史的互動關係,正着手研究十八世紀歐洲小説和“情感世紀”的崛起,同時撰寫論文探討西方啓蒙文化與晚明以降中國敍事文學比較和勾連。熟悉體裁為小説和詩歌,除了十八世紀英國與歐洲,也寫過有關二十世紀美國和中國文學的論著。在文論方面擅長情感理論、國家和族裔理論,也因為研究比較文學而進一步關注世界史、體系理論和各類比較文學、文化研究的方法論。
英文專著Pluralist Universalism(美國俄亥俄大學出版社,2012年)獲得美國國家人文基金2010年夏季獎金的資助。2016年,獲得密歇根大學休斯訪學金Hughes Fellowship資助,於夏季赴密歇根進行學術短訪。同年,應邀成為SSCI/A&HCI國際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ultural Studies《國際文化研究》的編委。2013年獲得教育部“新世紀人才”資助, 2018年入選教育部“青年長江學者”獎勵計劃。 [1] 
中文名
金雯
畢業院校
復旦大學
西北大學
學位/學歷
博士
職    業
大學教師
專業方向
比較文學
學術代表作
Pluralist Universalism
教學職稱
教授

目錄

金雯學術成果

金雯專著

Pluralist Universalism: An Asian Americanist Critique of U.S. and Chinese Multiculturalisms (Ohio State University Press, 2012).

金雯論文

“Inconspicuous Magic: Cognitive Theories of Narrative Influence and Karen Tei Yamashita's I-Hotel.” Journal of Narrative Technique, 45.3 (2015): 447-469.
“Labour Migration in a Global Context: Narratives of Chinese railway workers from the USA and China,” Re-Orientation: Trans-cultural, Trans-lingual Transmedia. Coedited by John Hartley and Qu Weiguo, Fudan UP, 2015. 75-87.
“Sentimentalism and the ‘Cult of Qing’: Writing Romantic Love in 18th-Centuy England and Late Ming China.” Fudan Journal of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7.4 (2014), 551-562.
“Sentimentalism’s Transnational Journeys: Kushehui and Lin Shu’s Translation of Uncle Tom’s Cabin.”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e 26.1(2014): 105-136.
“Race and Redemption: Impure Spiritualities in Pynchon’s Vineland and Gibson’s Pattern Recognition.” Critique: A Forum of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54.3 (2013): 238-253.
“Double Writing: Aku Wuwu and the Epistemology of Chinese Writing in the Americas.” Amerasia Journal 38:2 (2012): 45-63.
“Preface, Introduction to Pluralist Universalism.” Journal of Transnational American Studies (Forward section) 3.2 (December 2011).
“Toward a Critical Comparison: Indigeneity and National Expansion in Alex Kuo’s Panda Diaries.” American Quarterly 62.3 (2010): 739-761.
“Piecing together a ‘Binocular Vision’: Serial Fiction and Chinese American Identity in Early Cold War.” Transnationalism and American Serial Fiction. Ed. Patricia Okker. University of Missouri Press. Rutgers Press, 2011. 222-237.
“Transnational Criticism and Asian Immigrant Literature in the U.S.: A Reading of Yan Geling’s Fusang and Its English Translation.” Immigrant Fictions. Ed. Rebecca L. Walkowitz. Spec. issue of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Review. Chih-Ming Wang, Transpacific Articulations: Student Migration and the Remaking of Asian America,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14.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74.1(2015): 181-183. SSCI
Review. The Cultural Capital of Asian American Studies: Autonomy and Representation in the University. Mark Chiang.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2009. Journal of Asian American Studies. 14.2 (2011). 309-311.
“Chinese American Literature,” “Transnationalism.” Asian American History and Culture: An Encyclopedia. Ed. Allan Austin and Huping Ling. ME Sharpe, 2009. 85-87, 202-204.
《解析與對話:西方抒情詩如何呈現內心》《英美文學研究論叢》,28輯,2018年春,第92-308頁。
《美德、社會與現代性:18世紀中英小説比較》《文化與詩學》,24輯,2017年第1輯,第264-282頁。
《烏托邦小説的極限:<發條橙>對暴力發生和傳播機制的剖析》,《當代外國文學》,2016年第4期,第53-60頁。
《繁花》, 《讀書》,2016年第8期,第160-167頁。
《情感與形式:論小説閲讀訓練》,《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2016年第2期,第35-41頁。
《理查遜的〈克拉麗莎〉與英國18世紀的性別和婚姻》 ,《外國文學評論》,2016年第1期,第22-38頁。
《十八世紀閲讀理論與當代認知敍事學》,《文藝理論研究》,2015年第4期,第155-163頁。
《“大數據”分析與文學研究 》,《中國圖書評論》2014年第4期,第69-75頁。(與李繩合作)
《作者的誕生》,《讀書》,2015年2月,第94-103頁。
《〈哈克貝利·芬歷險記〉和關於美國良心的爭議》,《上海文化》2012年第2期。
《革命的無意識》,《讀書》,2011年第7期。
《為什麼要重談陳查理》,《讀書》,2011年第2期。 [1] 

金雯所獲榮譽

英文專著Pluralist Universalism(美國俄亥俄大學出版社,2012年)獲得美國國家人文基金2010年夏季獎金的資助。2016年,獲得密歇根大學休斯訪學金Hughes Fellowship資助,於夏季赴密歇根進行學術短訪。同年,應邀成為SSCI/A&HCI國際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ultural Studies《國際文化研究》的編委。2013年獲得教育部“新世紀人才”資助, 2018年入選教育部“青年長江學者”獎勵計劃。 [1] 
參考資料
  • 1.    金雯  .華東師範大學教師個人主頁[引用日期2020-05-10]
  • 2.    金雯  .華東師範大學國際漢語文化學院[引用日期2021-07-26]
  • 3.    情感時代  .(豆瓣).2024-01-02[引用日期2024-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