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金絲梅

(金絲桃族金絲桃屬植物)

鎖定
金絲梅(Hypericum patulum Thunb.)是金絲桃科金絲桃屬叢狀灌木 [4]  。全株無毛,枝條縱線稜,褐色或紅褐色;單葉對生,葉片卵圓形、卵狀長圓形或披針狀長圓形;花序聚傘狀或為單生,萼片寬卵圓形至圓形,果時直伸;花瓣黃色或金黃色,寬卵形至長圓狀倒卵形或寬倒卵形,花葯淡黃色,子房卵球形,花柱與子房近等長或略短於子房;蒴果卵球形;種子圓柱形,黑褐色;花期5-6月,果期7-8月 [5] 
金絲梅分佈於中國陝西、甘肅、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等地。生於海拔2700米的山坡、草地、林下、灌叢中或空曠處 [5]  ,稍耐寒、喜光、略耐陰,忌積水,喜排水良好、濕潤肥沃的沙質土壤。繁殖方法一般為播種、扦插、分株法繁殖 [6] 
金絲梅味苦、辛、性寒,具有清熱利濕、解毒、疏肝通絡功效,可用於治療濕熱淋病、肝炎、感冒、扁桃體炎、筋骨疼痛、跌打損傷等症狀 [7]  。金絲梅枝葉豐滿,開花色彩鮮豔,可作花境,也可叢植或羣植於草坪或樹壇的邊緣和路旁等處 [8]  。金絲梅的花語為悲傷 [9] 
中文名
金絲梅
拉丁學名
Hypericum patulum Thunb. [3] 
別    名
芒種花
雲南連翹
斷痔果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木蘭綱
金虎尾目
金絲桃科
金絲桃屬
金絲梅
分佈區域
中國陝西、四川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江蘇等省及日本
命名者及年代
Thunb.ex Murray,1784

金絲梅形態特徵

半常綠或常綠小灌木,高0.3-1.5米,叢狀,具開張的枝條,有時略多葉。淡紅至橙色,幼時具4縱線稜或4稜形,很快具2縱線稜,有時最後呈圓柱形;節間長0.8-4釐米,短於或稀有長於葉;皮層灰褐色。 [1] 
葉具柄,葉柄長0.5-2毫米;葉片披針形或長圓狀披針形至卵形或長圓狀卵形,長1.5-6釐米,寬0.5-3釐米,先端鈍形至圓形,常具小尖突,基部狹或寬楔形至短漸狹,邊緣平坦,不增厚,堅紙質,上面綠色,下面較為蒼白色,主側脈3對,中脈在上方分枝,第三級脈網稀疏而幾不可見,腹腺體多少密集,葉片腺體短線形和點狀。 [1] 
花序具1-15花,自莖頂端第1-2節生出,傘房狀,有時頂端第一節間短,有時在莖中部有一些具1-3花的小枝;花梗長2-4(-7)毫米;苞片狹橢圓形至狹長圓形,凋落。花直徑2.5-4釐米,多少呈杯狀;花蕾寬卵珠形,先端鈍形。萼片離生,在花蕾及果時直立,寬卵形或寬橢圓形或近圓形至長圓狀橢圓形或倒卵狀匙形,近等大或不等大,長5-10毫米,寬3.5-7毫米,先端鈍形至圓形或微凹而常有小尖突,邊緣有細的齧蝕狀小齒至具小緣毛,膜質,常帶淡紅色,中脈通常分明,小脈不明顯或略明顯,有多數腺條紋。 [1] 
金絲梅
金絲梅(5張)
花瓣金黃色,無紅暈,多少內彎,長圓狀倒卵形至寬倒卵形,長1.2-1.8釐米,寬1-1.4釐米,長約為萼片1.5-2.5倍,邊緣全緣或略為齧蝕狀小齒,有1行近邊緣生的腺點,有側生的小尖突,小尖突先端多少圓形至消失。雄蕊5束,每束有雄蕊約50-70枚,最長者長7-12毫米,長約為花瓣的2/5-1/2,花葯亮黃色。 [1] 
子房多少呈寬卵珠形,長,5-6毫米,寬3.5-4毫米;花柱長4-5.5毫米,長約為子房4/5至幾與子房相等,多少直立,向頂端外彎;柱頭不或幾不呈頭狀。蒴果寬卵珠形,長0.9-1.1釐米,寬0.8-1釐米。 [1] 
種子深褐色,多少呈圓柱形,長1-1.2毫米,無或幾無龍骨狀突起,有淺的線狀蜂窩紋。花期5-6月,果期7-8月。 [1]  [5]  [10] 

金絲梅產地生境

金絲梅 金絲梅 [11]
金絲梅分佈於中國陝西、甘肅、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等地。生於海拔2700米的山坡、草地、林下、灌叢中或空曠處 [5]  ,稍耐寒、喜光、略耐陰,忌積水,喜排水良好、濕潤肥沃的沙質土壤。 [6]  金絲梅生長適應性強,中等喜光,有一定耐寒能力,喜濕潤土壤,忌積水,在輕壤土上生長良好。 [2] 

金絲梅繁殖方法

金絲梅可採用分株繁殖、扦插繁殖、播種繁殖,當需大量苗木時,可採用組培繁殖。

金絲梅播種

種子收集在每年8-9月果實成熟期進行,選取生長良好的金絲梅進行採摘,待蒴果乾燥後揉搓出種子,風乾後所得純淨種子備用。一般在低温下袋裝貯藏,播種前用温水浸種1-2天可明顯提高金絲梅種子發芽率。要求深耕細耙,施足底肥,做成1.0-1.5米寬的平畦,等待播種。可春、秋播,一般在春季3月下旬或4月初進行播種,選無風天氣,最好播種後2-3天無大雨或暴雨,採用條播或撒播均可,覆表土1釐米左右,牀面蓋草並灑水澆濕,播後10天出苗,20天左右出齊。 [2] 

金絲梅扦插

一般在春季或秋季進行,選擇生長健壯的1-2生枝條,剪成10-15釐米長的插穗,剪口上平下斜,並用生長素或生根粉浸泡處理。金絲梅苗牀應澆透水,待水落後即可扦插,株行距10釐米×10釐米,插深為插穗長的2/3,管理以灌水鬆土除草為主。 [2] 

金絲梅分株

分株繁殖一般在春季或秋季栽培時進行。分株一定要帶土球,這樣有利成活。採挖分株苗木可用尼龍袋包裹金絲梅根系或直接栽於花盆內,儘量不要金絲梅的破壞根系,一邊採挖,一邊包裝,採挖包裝完後及時運輸,經常澆水,有利於成活。 [2] 

金絲梅組培

獲取材料
選金絲梅當年生幼嫩枝條,在流水中沖洗乾淨,剪成3釐米長,用濾紙吸取多餘水分,在超淨工作台上用70%的酒精浸泡20秒,用無菌水沖洗3遍,再轉入0.1%的昇汞溶液中震盪5分鐘,用無菌水沖洗5遍,然後置於高壓滅菌過的鋪有濾紙的小磁碟中,剪成0.5-1.0釐米含有一個芽的小莖段,接種在分化培養基中進行培養。 [2] 
叢芽誘導
無菌小莖段在分化培養基上20天后莖節處逐漸分化出叢芽,30天后芽長1-2.5釐米。這時將所得的簇生嫩芽莖剪下,切成1釐米左右小段轉入增殖培養基上培養,40天時平均苗高3-4釐米,增殖係數6~8倍。 [2] 
生根移栽
當金絲梅芽苗長至2-3釐米高時,剪下嫩莖轉入生根培養基中,2周後每株生根3-5條,生根率達99%。將生根後的試管苗不開蓋在温室中置5天后,開蓋置2天,取出洗淨後在清水中浸泡2-3小時,移栽於蛭石、河沙、森林土(5:1:3)的基質中,用塑料薄膜覆蓋,搭遮蔭網防止陽光直射,濕度保持90%左右,10天后撤除塑料薄膜,新根新葉開始發育,成活率為93.6%。20天后將成活的幼苗移至森林土、田園土(1:1)基質中,株行距為10釐米×15釐米,注意水分和光照,15天后成活率為98%,當移栽苗長至15-20釐米時,帶土移栽至大田,灌足水,緩苗1周後便開始旺盛生長。 [2] 

金絲梅栽培管理

金絲梅採挖

每年2月上旬至3月中旬,土壤解凍後至萌芽前,或者在10月下旬至11月中旬大部分葉片落後至土壤封凍前。 [2] 
採用裸根採挖,儘量不傷根系,斷根時要求切口平滑,不得劈裂,挖出後最好在根系上套塑料袋,或用保濕劑浸根、根系打泥漿等方法處理,有利於提高成活率。遠距離運輸最好帶土球,土球要完整,包裝要嚴實,並且澆足水;樹冠用草繩纏繞攏起,以減小摩擦損傷,提高成活率 [2] 
栽培坑一定要提前挖好,如果苗木一到,應馬上進行栽植。坑徑要求比根系或土球直徑大20-30cm,便於老根伸展和新根發育。坑內的表土和底土要分別放置,坑底大而平,有條件時可施一些有機肥,並且覆蓋表土。
栽培前對根部進行修剪,剪口要平,便於癒合。栽培時根系一定要舒展,先放入表土,分層踏實,讓根系與土壤緊密結合。周圍圍成土堰,栽後馬上灌足水,3天后澆第2遍透水,1周後再澆1次透水,以確保成活。 [2] 

金絲梅澆水

枝芽萌動後至開花期內酌情澆2-3次水,夏季乾旱時再澆2-3次水,雨季注意排水防澇,忌積水。入冬時澆一次防凍水。 [2] 

金絲梅施肥

栽培前施足腐熟有機肥,以後每年秋季落葉後在根際周圍開溝施入腐熟堆肥,生長季節一般不必追肥,以免枝條徒長下垂,影響觀賞效果。 [2] 

金絲梅除草

為了使花繁葉茂,需加強中耕除草。乾旱季節和盛夏每2-3周鬆土、除草1次,每次灌水後要及時鬆土,防止土壤板結,提高土壤透氣性,以利於根系生長髮育。雨季每2周除草1次。 [2] 

金絲梅整形修剪

每年夏季或冬季進行整形修剪,剪去徒長枝、弱枝及病蟲枝,並根據造型需要截短長枝。通過修剪,使植株保持良好樹形和旺盛的樹勢,使植株生長健壯,花繁葉茂,從而提高觀賞價值。 [2] 

金絲梅病蟲防治

金絲梅 金絲梅
金絲梅病蟲害少,主要是蚜蟲類,防治方法有:冬剪和夏剪時剪除被害枝梢或幹卷葉片,消滅部分越冬卵和蟲源;在冬季或早春萌芽前,噴5%機油乳劑或5%柴油乳劑殺越冬卵;在4-5月發生初期,噴40%氧化樂果乳油1000-1500倍液,20%速滅丁乳油2000倍液,50%甲胺磷乳油1500倍液或2.5%敵殺死乳油3000倍液;2-3次即可控制;於5-6月為害盛期,以40%氧化樂果久效磷等吸濕性殺蟲劑油10-20倍液在樹幹塗環或浸根防治,效果良好。 [2] 

金絲梅主要價值

金絲梅觀賞

金絲梅枝葉豐滿,開花色彩鮮豔,可作花境,也可叢植或羣植於草坪或樹壇的邊緣和路旁等處 [8]  。花供觀賞。金絲梅花朵碩大,花形美觀,花色金黃醒目,觀賞期長達10個月,是非常珍貴的野生觀賞灌木。宜植於庭院內、假山旁及路邊、草坪等處,也可配置專類園和花徑,還可盆栽觀賞,亦能作切花,是西部地區城市綠化的良好材料。 [2] 

金絲梅藥用

金絲梅 金絲梅 [11]
金絲梅味苦、辛、性寒,具有清熱利濕、解毒、疏肝通絡功效,可用於治療濕熱淋病、肝炎、感冒、扁桃體炎、筋骨疼痛、跌打損傷等症狀 [7] 

金絲梅植物文化

金絲梅的花語為悲傷 [9]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