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金紅光

(第十四屆全國人大社會建設委員會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工程熱物理學家)

鎖定
金紅光,男,朝鮮族,1957年出生于吉林省長春市,工程熱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工程熱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博導,第十四屆全國人大社會建設委員會委員。 [23-24] 
1982年金紅光畢業於東北電力學院;1989年在中國科學院工程熱物理所獲碩士學位;1994年獲得日本東京工業大學博士學位 [1]  ;1998年入選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1999年獲得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2009年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2013年被評為中國科學院院士。2017年當選中國民主促進會第十四屆中央委員會常務委員 [2] 
金紅光主要從事能源環境系統集成技術和能源梯級利用的研究 [3] 
中文名
金紅光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朝鮮族 [23] 
出生地
吉林省長春市
出生日期
1957年5月9日
畢業院校
東京工業大學
職    業
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
201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學    歷
研究生
學    位
博士
籍    貫
黑龍江延壽

金紅光人物經歷

金紅光 金紅光
1978年9月,考入東北電力學院動力系。1982年7月,進入中國科學院工程熱物理研究所就讀研究生。1985年7月碩士畢業後,進入中國科學院工程熱物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工程師 [4] 
1991年4月,前往日本,在東京工業大學資源化學研究所擔任訪問學者,1992年1月,開始在日本東京工業大學資源化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副教授。
1998年,入選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 [5]  。1999年1月,中國科學院工程熱物理研究所學術委員會主任,研究員、博士生導師。4月加入中國民主促進會 [6]  。同年獲得國家傑出青年基金。
2009年,擔任973項目《多能源互補的分佈式冷熱電聯供系統基礎研究》的首席科學家 [7] 
2011年,獲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 [8]  。201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9] 
2017年12月6日,當選中國民主促進會第十四屆中央委員會常務委員 [10] 
2023年3月,任第十四屆全國人大社會建設委員會委員。 [24] 

金紅光擔任職務

第十三、十四屆全國人大代表,第十四屆全國人大社會建設委員會委員。 [11]  [22-24] 

金紅光主要成就

金紅光科研成就

  • 研究綜述
金紅光 參加活動
金紅光 參加活動(4張)
金紅光主要從事能源環境系統集成技術研究,如燃煤聯合循環、化工-動力多聯產系統、控制温室氣體排放的能源動力系統,多功能分佈式冷熱電聯供系統等;能源轉換利用新技術,包括吸收式製冷/除濕技術、不同化石能源互補能量轉換技術、中低温太陽能熱化學新技術、太陽能海水淡化等 [12] 
金紅光在能源動力系統和CO2控制領域,圍繞燃料化學能梯級利用主線,開展了原理、方法與系統集成、應用三個層面的系統性、創新性研究。闡明瞭燃料化學能梯級利用和低能耗捕集CO2原理,創建了太陽能品位互補與方法,原創性提出了捕集CO2的化學鏈燃燒動力系統。成果應用於分佈式冷熱電聯供、太陽能熱發電等新興能源領域 [13] 
在基礎理論與實驗研究方面,首次在國際上研究發現了新的化學環境現象,提出了根除NOX和回收CO2新途徑的第三代能源環境動力系統,該研究處於國際前沿領先地位,並獲美國和日本專利。在吳仲華、蔡睿賢院士指導下,參與建立了總能系統理論體系以及能的梯級利用原理。原創性提出了化學能與物理能綜合梯級利用原理和系統集成的技術研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部分氣化聯合循環、雙燃料重整的多聯產系統以及無調整適度循環的多聯產系統等,申請並獲得了若干國家發明專利 [14] 
在應用技術研發方面,率先在中國發起和推動冷熱電聯供系統技術研究,承擔了國家層面的首台冷熱電聯供示範項目。
  • 項目承擔&科研成果獎勵
截止到2016年,金紅光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第一完成人)、中科院自然科學二等獎、石油工業部科技進步一等獎等多項獎勵。曾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中國石油科技進步獎,具體的主持項目和獲獎情況如:
時間
項目名稱
獲獎
參考
2009年
能源動力系統中能的綜合梯級利用和CO2控制原理與方法
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第一完成人
[15] 
  • 論文專著&授權專利
截止到2016年,金紅光發表期刊論文206篇,SCI收錄74篇、EI收錄159篇;他引2363次,SCI他引621次,單篇SCI最高他引76次;學術著作4部,獲得國際學術會議ASME IGTI的最佳論文獎。獲美國、日本專利兩項,國家發明專利26項 [8] 
出版著作
出版時間
圖書名稱
作者
出版社
2010.02
《分佈式冷熱電聯產系統裝置及應用》
金紅光,鄭丹星,徐建中編著
北京:中國電力出版社
2008
《冷熱電聯產系統裝置應用實踐》
金紅光,鄭丹星,徐建中編著
北京:中國電力出版社
2008.07
《能的綜合梯級利用與燃氣輪機總能利用》
金紅光,林汝謀著
北京:科學出版社
2004.09
《燃氣輪機發電動力裝置及應用》
林汝謀,金紅光主編
北京:中國電力出版社

金紅光人才培養

金紅光課題組和歐盟、美國、瑞典、英國等多所大學與研究機構開展温室氣體控制、生態工業園等領域的密切合作,多名博士生在就讀期間出國培訓或聯合培養。截止到2017年7月,在金紅光直接和聯合指導下已培養出35名博士、28名碩士,除了在中國科學院工程熱物理研究所,還在北京化工大學華北電力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培養學生,根據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國家工程技術數字研究館信息、全國圖書館參考諮詢聯盟,培養學生情況如下 [16] 
畢業時間
論文題目
作者
學位
2017
基於選擇性膜分離的太陽能熱化學系統研究
王宏聖
博士
2017
第二類吸收式熱泵品位提升機理與系統集成研究
劉鋒
博士
2017
中低温太陽能與甲醇熱化學互補的分佈式能源系統集成
許達
博士
2017
中低温餘熱驅動的正逆耦合循環系統集成研究
陳宜
博士
2017
太陽能與甲醇熱化學互補發電變輻照全工況系統集成方法
劉秀峯
博士
2016
化工—動力多聯產系統節能機制與特性研究
冀曉洲
博士
2016
太陽能與生物質能熱化學互補高效利用系統集成與方法
白章
博士
2015
光煤互補發電系統全工況集成機理
彭爍
博士
2015
聚光太陽能與熱化學反應耦合的發電系統研究
王豔娟
博士
2014
分佈式冷熱電聯供系統全工況特性與主動調控機理及方法
陳強
博士
2014
CO2捕集能耗分析與煤基甲醇—動力多聯產系統技術經濟關聯性研究
塗聰
碩士
2014
太陽能與生物質能互補的能源系統研究
周鵬
碩士
2014
MW級光煤互補發電系統變輻照變工況性能研究
許璐
碩士
2013
餘熱驅動的功冷聯產系統集成與正逆循環耦合機理研究
孫流莉
博士
2013
中温太陽能集熱驅動的功冷聯產系統集成與熱力性能研究
趙婷
碩士
2013
基於CO2/焦炭氣化方法的化學鏈燃燒動力系統模擬與實驗研究
王趙國
碩士
2013
中低温太陽能與甲醇熱化學互補技術研究
許達
碩士
2013
拋物面槽式太陽能熱發電系統及過程研究
閆月君
碩士
2012
CO2捕集能耗最小化機理及煤制天然氣動力多聯產系統
李勝
博士
2012
多能源互補回收CO2的化學鏈燃燒機理與動力系統研究
韓濤
博士
2012
中低温太陽能與煤炭熱互補機理及系統集成
趙雅文
博士
2012
多能源互補回收CO2的化學鏈燃燒機理與動力系統研究
韓濤
博士
2012
CO2捕集能耗最小化機理及煤制天然氣動力多聯產系統
李勝
博士
2012
立式降膜升温型溴化鋰吸收式熱泵的設計與變工況性能研究
郭培軍
碩士
2012
基於化學鏈燃燒的固體蓄能材料實驗研究及冷熱電系統集成
賀鳳娟
碩士
2012
分佈式供能中的吸收式製冷機變工況研究
鄭劍嬌
碩士
2011
燃燒前捕集CO2的IGCC發電系統集成與示範研究
張曦
碩士
2011
拋物槽式太陽能集熱技術系統集成研究
高志超
碩士
2011
塔式太陽能間冷-回熱燃氣輪機與卡林那聯合循環熱力特性研究
彭爍
碩士
2011
中低温太陽能與替代燃料化學鏈燃燒互補機理與系統集成研究
潘瑩
碩士
2011
太陽能與甲醇熱化學互補系統集成與模擬研究
張傳強
碩士
2011
燃燒前捕集CO2的IGCC發電系統集成與示範研究
張曦
碩士
2010
多聯產CCS的全生命週期綜合評價與系統集成研究
林湖
博士
2010
槽式太陽能集熱與熱發電系統集成研究
王亞龍
碩士
2010
基於化學能梯級利用與CO2分離一體化原理的化工動力多聯產系統集成研究
張國強
博士
2009
中低温太陽能與甲醇熱化學互補的冷熱電聯產系統
郭棟
碩士
2009
耦合化學間冷的化學鏈燃燒與甲醇重整氫電聯產系統研究
張筱松
博士
2009
海水淡化系統能量綜合利用與經濟性研究
鄧潤亞
博士
2009
焦爐煤氣與氣化煤氣基焦炭、化工與動力多聯產系統及集成機理
孫士恩
博士
2009
生物質與天然氣基及其互補的多聯產系統集成開拓研究
李洪強
博士
2008
部分煤氣化與CO_2捕獲的能源動力系統研究
徐玉傑
博士
2008
正逆耦合循環系統及利用LNG冷能的低CO_2排放動力系統開拓研究
劉猛
博士
2008
中低温太陽能熱化學制氫與工程熱物理某些問題的代數顯式解析解
劉啓斌
博士
2008
塔式太陽能熱發電系統集成及性能優化
宿建峯
碩士
2008
主動蓄能模式分佈式供能系統集成
黃純浩
碩士
2007
用於生態工業園的冷熱電聯產系統研究
吳卉
碩士
2007
減排CO_2的能源動力系統綜合評價與多目標優化
徐鋼
博士
2007
化工動力多聯產系統及化學能梯級利用機理研究
陳斌
博士
2007
分佈式冷熱電聯產和海水淡化耦合系統研究
李冰瑜
碩士
2007
新型太陽能熱利用系統集成研究
袁建麗
碩士
2006
燃氣輪機冷熱電聯產系統集成理論與特性規律
馮志兵
博士
2006
多能源互補的多功能能源系統及其集成機理
韓巍
博士
2006
IGCC熱力系統建模與設計中若干關鍵問題
邵豔軍
碩士
2006
合成氨—動力多聯產系統初步研究
張向榮
碩士
2005
煤基化工—動力多聯產系統開拓研究
高林
博士
2005
應用天然氣重整技術的新型動力系統研究
徐威
碩士
2004
燃料化學能與物理能綜合梯級利用的熱力循環
洪慧
博士
2004
IGCC系統控制CO<,2>的過程機理與一體化集成
王寶羣
博士
2004
IGCC聯合循環系統建模與設計優化研究
遲全虎
碩士
2003
燃料化學能與物理能綜合梯級利用的熱力循環

博士
2003
新穎外燃式燃氣輪機循環與特性研究
趙洪濱
博士
2003
與環境相容的燃氣輪機總能系統及其開拓研究
鄧世敏
博士

金紅光榮譽表彰

時間
名稱
參考資料
2011年
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
[17] 
2013年
中國科學院院士
[9] 

金紅光社會任職

時間
擔任職務
2014年11月-
中國工程熱物理學會第七屆理事長
2015年12月-
中國能源研究會第七屆常務理事
2004年-2009年
《工程熱物理學報》第四屆編輯委員會編委 [18] 
2009年-
《工程熱物理學報》第五屆編輯委員會副主編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工程熱物理學科專家評審組組長
——
全國能源標準化委員會委員
——
國際能源雜誌《Energy》副主編
——
國際雜誌《Applied Energy》客座編輯
2016年05月-
海洋能源利用與節能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第二屆學術委員會委員 [12] 
2017年
國家自然科學獎會評專家工程技術科學組副組長 [19] 
2022年12月
中國民主促進會第十五屆中央委員會常務委員 [21] 

金紅光人物評價

金紅光對化學鏈燃燒的研究做出了重大貢獻。(2005年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業委員會特別報告評)
金紅光在國際温室氣體控制領域開創並引領了新的方向,他提出了捕集CO2的化學鏈燃燒方法已經成為國際公認的三種CO2捕集方法之一,標誌着中國學者在國際前沿領域的領先地位,為温室氣體減排研究做出了重要貢獻 [20] (何梁何利基金評)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