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金篦術

鎖定
金篦術,典故名,典出《周書》卷四十六〈孝義列傳·張元〉。金篦,古代治眼病的工具。形如箭頭,用來刮眼膜。據説可使盲者復明。
中文名
金篦術
拼    音
jīn bì shù
注    音
ㄐㄧㄣ ㄅㄧˋ ㄕㄨˋ
解    釋
治眼病的醫術

金篦術基本信息

【詞目】:金篦術
【拼音】:jīn bì shù
【注音】:ㄐㄧㄣ ㄅㄧˋ ㄕㄨˋ
【解釋】:治眼病的醫術。 [1] 

金篦術詳細釋義

金篦術典源

《周書》卷四十六〈孝義列傳·張元〉
及元年十六,其祖喪明三年,元恆憂泣,晝夜讀佛經,禮拜以祈福祐。後讀藥師經,見盲者得視之言,遂請七僧,然七燈,七日七夜,轉藥師經行道。每言:「天人師乎!元為孫不孝,使祖喪明。今以燈光普施法界,願祖目見明,元求代闇。」如此經七日。其夜,夢見一老公,以金鎞治其祖目。謂元曰:「勿憂悲也,三日之後,汝祖目必差。」元於夢中喜躍,遂即驚覺,乃遍告家人。居三日,祖果目明。 [1] 

金篦術釋義

金篦,古代治眼病的工具。形如箭頭,用來刮眼膜。據説可使盲者復明。

金篦術用典示例

劉禹錫贈眼醫婆羅門僧》詩:“師有金篦術,如何為發矇?”。 [2] 
《涅槃經》卷八:“如目盲人為治目故,造詣良醫,是時良醫即以金錍決其眼膜。”
杜甫《秋日夔府詠懷奉寄鄭監李賓客一百韻》:“金篦空刮眼,鏡象未離銓。”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四一回:“只為金篦能刮眼,更將玉尺付君身。”

金篦術相關閲讀

金篦術
又稱金針撥障術,是我國古代醫學家對白內障眼病施行的一項手術。白內障患者接受這項手術後,一般都能重見光明。我國醫學界在一千多年前已能施行這項手術,這在世界眼科史上不能不説是先進的。唐代其他著名詩人也屢屢提到金針撥障術。如杜甫詩歌中就有“金篦空刮眼,鏡象未離銓”的詩句。劉禹錫《贈婆門僧人》詩: “看朱漸成碧,羞日不禁風。師有金篦術,如何為發矇。”以上均證明金針撥障術在唐代已相當流傳了。
從醫學歷史來看,金針撥白內障術從唐代不絕如縷地流傳至今,主要應該歸功於佛家與道家醫學。在唐以後的文獻中,可以發現記載用金篦術治療白內障使患者復明的案例。例如,元代郭翼在《雪履齋筆記》中記載説,宋代顯仁皇后韋氏兩目失明,朝廷招募的醫生都沒能給韋氏治好。這時,有個道士應募,用金針拔白內障術,剝除了韋皇后左眼中的陰翳,使其復明。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