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金碑元碑

鎖定
鄧州市金碑元碑,即“大金鄧州創建宣聖廟碑”、“大元重修宣聖廟碑”,建與金元時期,分立於鄧州市城區第一小學大門口西、東兩側,此處原為孔廟舊址。後修碑樓予以保護。為河南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中文名
金碑元碑
所屬年代
金、元
地    點
河南省鄧州市文廟街
級    別
河南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金碑元碑文物簡介

大金鄧州創建宣聖廟碑
大金鄧州創建宣聖廟碑 大金鄧州創建宣聖廟碑
位於城區一小門口,通高4.52米、寬1.20米,分三體:碑額高0.90米,碑身高3.02米,碑座高0.60米。碑額半圓形,正中為篆刻“大金鄧州創建宣聖廟碑”,邊飾雙龍戲珠圖案,下有龜形碑座。碑文豎讀,行書體,由翰林學士趙秉文撰並書,金哀宗正大七年(1230年)四月立。碑文基本可辨,原為鄧州宣聖廟內存放,該廟位於百花洲附近,後戰亂被毀。
大元重修宣聖廟碑
大元重修宣聖廟碑 大元重修宣聖廟碑
位於城區一小門口,通高4.17米,寬1.20米。分三體:碑額高0.90米,碑身高2.67米,碑座高0.60米。碑額篆書“大元重修宣聖廟碑’’,碑文豎行楷書,碑座為龜形。元順帝至正二年(1342年)七月立。由南陽貢士王睿撰、洛陽貢士楊元書丹、南陽貢士李珩篆額。
1963年6月,原河南省人民委員會公佈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金碑元碑碑文內容

碑文內容,主要有四:
一、謳歌世祖所謂“統御萬方”之功,宣揚孔子“垂訓萬世”之道。碑文在頌揚祖宗崇道興學之後指出京師、郡邑,莫不有學。“廟學傾弊,輒復修完”。為了推崇儒學,特賜田租,廩給師生。並於皇慶年間(1312-1318年),設立科舉制度。
二、描繪鄧州的地理環境及州邑沿革。碑文説“鄧城禹貢豫州之境”,“地蓋千里,土沃,俗淳,民知”。“至元八年(1271年)改申州為南陽府,鄧實隸之,控制縣三,曰穰、曰內鄉、曰新野”。
三、記述宣聖廟修建始末及廟宇勝景。碑文説,州有宣聖廟,肇建增修,詳見勝國學士趙公(秉文)皇朝仕講、孛術魯文靖公著碑。至正二年(1342年)二月,太守劉辰有事廟庭。見殿宇廟廡欹傾,慨然以撤新為己任,遍喻屬邑,割俸捐金”,資用充足後,使穰邑顏道和,專領其事。工程“始於是年之四月,終於九月。大成殿九筵悉撤而新之,東、西廡、碑樓、神廟、欞星門、明倫堂、翼室齋廚、芹香亭,為楹三十有九”。“先聖先師、十哲、七十子,塑畫之像鹹新其舊”。
四、介紹鄧州知州劉辰履歷,劉辰“東平人,名辰,字季淮”。並在碑陰刻勒“親役助工者姓名”。

金碑元碑歷史背景

宋金戰爭時朔,鄧州是一處遭受戰火蹂躪的重災區。死於鋒鏑的人不計其數。南宋初,鄧仍歸宋。紹興十一年(1141年)十一月,宋、金議和,南宋對金稱臣,將鄧州割給金朝,以鄧州以西40裏和以南40裏為界,鄧州處於金之前沿陣地,曾三設榷場(買賣交易的地方),與南宋互市。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金人被宋軍擊敗,鄧州復歸南宋,二年後,金人南下,這一帶又歸金國。 [1]  據《嘉靖鄧州志》載,1131年至1232年,地處南宋、金朝兩國邊界的鄧州,宋、金拉鋸式戰爭對峙百年。加之元至正十二年1352,元樞密院事、總河南軍失刺把都鎮壓鄧州農民首領王權起義。曾血洗鄧州,毀滅州城,民流城廢,無人居守,荒蕪達20年之久。人民羣眾對金朝統治者的入侵極為不滿。反金斗爭也就始終沒有停止。金貴族為了緩和階級矛盾,爭取漢族地主的支持,採取了修葺文廟、敬奉孔子的所謂“懷柔”政策,以適應漢族封建統治者“獨尊儒術”的傳統思想。鄧州宣聖廟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創建的。
鄧州孔廟始建於五代,原址在城東南隅百花洲附近。因宋金戰爭,遭受兵焚,金哀宗正大七年,始在城內建廟,金碑就是為創建宣聖廟而樹立的。
元代統治者和金朝統治者一樣,在同漢人的接觸中,認識到統治中原必須採用漢族地主階級的統治方式。所以,在金修建鄧州宣聖廟一百二十二年之後,元重修宣聖廟。從思想上麻醉人民的反抗意識。但從另一方面看,元採取“遵用漢法”的措施,推動蒙古社會由奴隸制向封建制轉化。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