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金涵畲族鄉

鎖定
金涵畲族鄉,隸屬於福建省寧德市蕉城區,地處蕉城區東南部,北接七都鎮石後鄉西南與羅源縣中房鎮相接,東南緊臨城區,東北與漳灣鎮相連,南與城南鎮接壤,鄉人民政府距蕉城區中心僅2.3千米, [2]  區域總面積64.78平方千米。 [3]  截至2019年末,金涵畲族鄉户籍人口為22045人。 [3] 
五代後唐建縣時,擇陳塘洋為縣治所在,後遷城關;1985年1月,改金涵鄉為金涵畬族鄉。 [2]  截至2020年6月,金涵畲族鄉轄1個社區、12個行政村; [4]  鄉人民政府駐地金溪涵道村。 [2] 
截至2019年末,金涵畲族鄉有工業企業116個,其中規模以上6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41個。 [3] 
中文名
金涵畲族鄉
行政區類別
民族鄉
所屬地區
福建省寧德市蕉城區
地理位置
蕉城區東南部
面    積
64.78 km² [3] 
下轄地區
1個社區、12個行政村
政府駐地
金溪涵道村
電話區號
0593
郵政區碼
352104
氣候條件
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
車牌代碼
閩J
人    口
22045人(截至2019年末户籍人口) [3] 

金涵畲族鄉歷史沿革

五代後唐建縣時,擇陳塘洋為縣治所在,後遷城關。
宋代,屬安東鄉金溪裏。
明代,置都,現金涵鄉地域為安東鄉陵山裏四都。
清代,沿之,統村十六個。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屬寧德縣第一區;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分為寧德縣濂坑鄉及蕉城鎮金涵保地。
1952年,屬寧德縣第二區(區公所駐漳灣)。
1961年,屬寧德縣城郊區。
1966年7月,撤區設金涵公社。
1984年10月,撤銷公社建制,建立金涵鄉。
1985年1月,改金涵鄉為金涵畬族鄉。 [2] 

金涵畲族鄉行政區劃

2011年末,轄金涵、瓊堂、上蘭、濂坑、井上、亭坪、上金泗、院後、金峯、高墘、裏佔、中前、浮坪、上茶洋、菰洋、後溪16個村民委員會,下設168個村民小組。有114個自然村。 [2] 
截至2020年6月,金涵畲族鄉轄1個社區、12個行政村:金溪社區、浮坪村、高乾村、菰洋村、後溪村、金峯村、金涵村、井上村、裏佔村、濂坑村、瓊堂村、上茶洋村、上金貝村、上蘭村、亭坪村、院後村、中前村, [4]  鄉人民政府駐地金溪涵道村。 [2] 

金涵畲族鄉地理環境

金涵畲族鄉位置境域

金涵畲族鄉地處蕉城區東南部,北接七都鎮石後鄉西南與羅源縣中房鎮相接,東南緊臨城區,東北與漳灣鎮相連,南與城南鎮接壤,鄉人民政府距蕉城區中心僅2.3千米, [2]  區域總面積64.78平方千米。 [3] 

金涵畲族鄉地形地貌

金涵畲族鄉為一向東開口的馬鞍形地貌,北、西、西南為山區,東為河流沖積平原。鄉域內山區分為西南與北部兩部分,西南諸山脈由虎泗第一旗峯延伸而來,經後溪、上茶洋、菰洋、浮坪、中前等地,止於金涵水庫,有蓮花山、山通天山、桐峯頂山、馬頭山、蔡洋山等十餘座,海拔多在700米以上,山勢陡峻,森林茂密;北部諸山為七都溪與大金溪分水嶺的組成部分,有拔船丫山、金峯山、虎頭崗山企崗山等,海拔多在600米以下。兩列山地的東南部為金溪沖積平原,面積約5平方千米。境內最高峯坐落於西南部的蓮花山,海拔865米;最低處位於濂坑村的酉陂塘灘地,海拔僅2~5米。 [2] 

金涵畲族鄉氣候

金涵畲族鄉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年均温度19.1℃,年平均降水1800毫米左右;受地形影響,西北部山區氣温較低、降水較多。 [2] 

金涵畲族鄉水文

金涵畲族鄉境內主要河流為大金溪及其支流小金溪、楊梅溪等。大金溪為蕉城區三大河流之一。源於蕉城區、羅源縣、古田縣三縣交界的展旗峯南麓,自西向東,經洋中九道村,於後溪村進入金涵境內峽谷,在菰洋村百丈瀑布處納羅源中房溪、疊石溪水,折向西北,在金涵村竹林潭出峽谷。金溪進入平原之後,流勢趨緩,於此納楊梅溪、小金溪水,又於上蘭村折向東、向南,流入城區東湖,趁落潮開閘入海。全長29千米,流域面積157平方千米,多年平均徑流量2.16億立方米。小金溪上流兩溪,西為嶺尾溪,源自洋中起頭峯東坡,全長約8千米;北為裏佔溪,源自竹洋山東南坡安仁寺後山,全長約6千米。 [2] 

金涵畲族鄉自然災害

金涵畲族鄉主要自然災害有受颱風和風暴潮影響。2005年6月17日開始,蕉城區持續降雨,至24日過程雨量281.8毫米,23日14~17時降雨量為58.8毫米,金涵水庫滿庫泄洪,造成大片農作物受淹,這次洪澇災害造成全區經濟損失6758萬元。 [2] 

金涵畲族鄉自然資源

2011年末,金涵畲族鄉耕地面積0.97萬畝,人均耕地0.52畝。林地48.4平方千米。 [2] 
2011年,金涵畲族鄉境內金涵水庫為城區主要供水源,水質優良,總庫容量1633萬立方米。 [2] 

金涵畲族鄉人口

截至2011年末,金涵畲族鄉轄區户籍人口1.88萬人,其中男性0.97萬人,佔51.56%;女性0.91萬人,佔48.44%。户籍人口中,畬族人口0.36萬人,佔户籍人口的19.2%。畬族人口占30%;以上的行政村有金涵、瓊堂、亭坪、上金泗、院後、金峯、中前7個,其中亭坪、上金泗為純少數民族村。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279人。 [2] 
截至2017年末,金涵畲族鄉常住人口為34868人。 [1] 
截至2019年末,金涵畲族鄉户籍人口為22045人。 [3] 

金涵畲族鄉經濟

金涵畲族鄉綜述

2011年,金涵畲族鄉財政撥款(含本級安排和上級專項)收入1150萬元,比上年增長41%。 [2] 
截至2019年末,金涵畲族鄉有工業企業116個,其中規模以上6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41個。 [3] 

金涵畲族鄉農業

2011年,金涵畲族鄉糧食作物主要有稻穀、甘薯。主要經濟作物有柑橘、草莓、葡萄等,產量0.73萬噸、蔬菜產量0.66萬噸。畜牧業以飼養生豬、羊、雞、鴨等為主。農作物播種面積為9.8平方千米,糧食產量0.19萬噸,農業總產值7159萬元。 [2] 

金涵畲族鄉工業

2011年,金涵畲族鄉現有企業包括化工、石材、食品、治金等種類計126家。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19.6185億元。 [2] 

金涵畲族鄉商貿

截至2011年末,金涵畲族鄉新引進註冊企業12家,新增自營出口權企業12家,規模以上企業3家,新增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3.28億元。城鄉集貿市場1個。 [2] 

金涵畲族鄉社會事業

金涵畲族鄉教育事業

截至2011年末,金涵畲族鄉有幼兒園1所,在園幼兒80人,專任教師10人;小學4所,在校生765人,專任教師103人;中學1所,在校生806人,專任教師101名。 [2] 

金涵畲族鄉科學技術

截至2011年末,金涵畲族鄉有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1家,省級創新新型試點企業1家,國家級科技成果1項。國家科技星火計劃1項,福建省重大科技專項項目1項。 [2] 

金涵畲族鄉文體事業

截至2011年末,金涵畲族鄉有文化站1個,收藏部分畬族風情展品。農家書屋16個。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個。
截至2011年末,金涵畲族鄉有農民體育健身工程點1個。省青年活動體育場所1個。 [2] 

金涵畲族鄉醫療衞生

截至2011年末,金涵畲族鄉有各級各類醫療衞生機構衞生所(站)即衞生院1家,衞生所站16所,從醫人員39名。2011年末,金涵畲族鄉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人數4242人,參合率70.44%。 [2] 

金涵畲族鄉社會保障

2011年,金涵畲族鄉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户數6户,人數30人,支出36000元,月人均100元;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數168户,人數476人,支出335592元,比上年增長5%月人均58.8元,比上年增長10%;農村五保分散供養139人,支出190200元,月人均114元,比上年增長10%:城市醫療救助3人次,共支出0.37萬元。農村醫療救助18人次,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610人次,共支出3.050萬元,比上年增長40%;農村臨時救濟810人次,支出13萬元,比上年增長20%。自然災害受災人口5500人,緊急轉移安置386人,農作物受災面積500畝,糧食作物受災面積200畝,直接經濟損失391.50萬元,救災支出3萬元。國家撫卹、補助各類優撫對象57人,撫卹事業費支出28萬元,比上年增長20%。新增就業人員80人,有60名城鎮失業人員實現了再就業,就業困難人員再就業50人,組織30名高校畢業生到農村基層從事“三支一扶”的工作。 [2] 

金涵畲族鄉郵政電信

截至2011年末,金涵畲族鄉有郵政網點1個,郵路3條,投遞線路單程總長度50.9千米,鄉村通郵率達到100%。電信企業1家,服務網點1個。 [2] 

金涵畲族鄉交通運輸

金涵畲族鄉金溪村一帶地處城郊,舊時為寧德城關北上連通北、西北各縣及江浙一帶的陸上要道,宋代,境內就建有跨越金溪的石橋,設有驛站。清代,境內設有鋪所。全鄉路網發達104國道貫穿南北,長7千米,304省道貫穿東西,16千米,村道通車裏程37千米,通車村莊15個。境內路面多為水泥路。疏客站1個,停車場2個,機動車數量100多台(輛)。 [2] 

金涵畲族鄉歷史文化

  • 地名由來
金涵畲族鄉因取金溪和涵道兩村首字得名。 [2] 

金涵畲族鄉風景名勝

金涵畲族鄉內金涵上蘭村有青銅時代遺址。金邶寺始建於唐代,為宋、元、明時期寧德著名禪林,現存有唐代石刻、元代石柱、明代石塔等遺物。金涵竹林寺,始建於唐成通三年(862年)。1995年建於亭坪村的中華畬族宮是畬族標誌性建築,建築有仿漢宮闕門樓和忠勇王殿等,總佔地面積50畝。2006年,進行大規模修飾與增添內容,為全國畲族風情旅遊景點之一。 [2] 
  • 金邶十景
明代《閫書》、清代乾隆縣誌載金邶寺周圍有“十奇”景點,盤陀石、露(靈)響石、烏石馬、潛鱗沼、雙石屏、碧水簾、湧金尺(石)、蒙泉井、長老巖、祥雲巖(五雲巖)。“碧水簾”,位於村南百餘米,為一長12米,高約7米的瀑布。“雙石屏”,在“碧水簾”上方不遠處,分立於溪水兩旁,但只存部分殘跡。“長老巖”與“烏石馬”位於村北不遠的樹林中。有一烏黑色岩石,石上鐫有“烏石馬”三字。村後就是金邶寺。寺前一片水田,就是“潛鱗沼”。“潛鱗沼”舊石刻,今存於村中井邊。寺的後山傳説如遇晴雨相間的天氣,山頂上有色彩雲出現,古人稱為“五雲巖”,或“祥雲巖”。寺後有一眼泉水,旁有石刻,上鐫“蒙井”二字,這處古蹟,在宋代《三山志》中記載:唐僖宗廣明元年(880年)“賜額蒙泉”,因此這個古井可能是唐代的遺物。金邶寺後山,有一方巨石上鐫有“湧金石”三字,傳説唐代建寺時發現“金尺”的地方。村西邊登山百多米,有巨石相迭,中間有一方巨石,形如盤膝而坐的彌勒,即是“盤陀石”。由此往上,另有一巨石,頂部鑲一片桌面大小的石頭。用力踩之,發出空洞聲音,即“靈響石”。
  • 八仙頂
上金貝與北山村之間,有一座海拔近600米的山峯,山頂上有數處突起,遠望如八位仙人立於山上,因此名為“八仙頂”。上有奇巖巨石,分別稱為“天書石壁”、“祭天台”、“皇帝印”、“踏歌嶺”、“仙人像”、“仙鳥巢”等等。此山古名“碧巖”。2008年,修通由村通往峯頂的便道。
  • 拔船丫山
拔船丫山在上金貝村西南。海拔589米。山勢陡峻,山頂兩崖相對,雙峯並立。立於峯頂,老城區、東湖新城、三都澳海面歷歷在目。2008年由村邊修石階五千餘級,還設亭4座,取名聽泉、如琴、觀海、摩霎,亭為石亭,六柱八角。
  • 百丈漈
百丈漈又稱百丈龍潭,在金涵百丈村與羅源縣中房鄉交界的峽谷中。瀑布高百多米,周邊都是數百米高的石壁。瀑布為中房溪下游,水量較大。瀑布分為兩級,懸崖中間有一深潭,稱為“中井”,人不能至。千年以來,這裏是寧德縣、羅源縣官員禱雨的主要場所之一。清代縣誌載,南宋開慶宰相丁大全在寶祐年間(1253~ 1258年)任寧德縣主簿時,曾在此禱雨,署聯“龍從百丈潭中起,雨向九重天上來”,此聯後為歷代楹聯名家推崇。瀑布對面的百丈村後山崗上,建有“龍亭”,久廢,後又重建。存一清代古碑,上書大字“靈昭昭也”。
  • 上金浿畲家寨
上金浿畲家寨純畲族建制村,屬於福建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示範村,是寧德十大最美鄉村,省級農村家園清潔行動示範村、文明村、旅遊名村。歷史悠久的唐代古寺——金浿寺雖歷經滄桑,寺廟還留有大量的石槽、石柱、石塔等遺蹟。座落在上金浿村後山的明代神秘古墓,疑是明朝建文帝陵寢。2009年,上金浿畲家寨獲評AA國家級旅遊景區,四星級鄉村旅遊經營單位。
  • 金涵水庫
金涵水庫又稱“麒麟湖”。水庫集水面積36平方公里,總庫容1628萬立方米,興利庫容1430萬立方米。壩型後粘土心牆堆石壩,壩高39.7米,長320米。庫區淹沒耕地980畝,遷移240户1200人。
主體工程由大壩、溢洪道、輸水隧洞和壩後電站(裝機2台675千瓦)組成。該工程於1971年11月動工,1976年1月建成。1977年完成保壩工程,除溢洪道鼻坎下游消能遺留問題未處理外,壩區全部完成。大壩總投資1320.60萬元,其中國家補助846.04萬元。設計灌溉面積3.7萬畝,灌區有金涵、漳灣、蕉城和東湖塘農場以及西陂塘等。
參考資料
  • 1.    國家統計局農村社會經濟調查司編.中國縣域統計年鑑·2018(鄉鎮卷)[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9.05:第236頁.
  • 2.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編;李立國總主編;黃序和本卷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區大典·福建省卷[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16年8月:1798-1799.
  • 3.    國家統計局農村社會經濟調查司編.中國縣域統計年鑑·2020(鄉鎮卷)[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21.03:241.
  • 4.    金涵畲族鄉2020年統計用區劃代碼和城鄉劃分代碼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引用日期2021-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