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金山競渡

鎖定
《金山競渡》是明代文學家張岱創作的一篇散文。文章首先以親身經歷,概括各地競渡的不同特色,從中突出了金山競渡以龍舟為其特色,為他處所不及;再以七個“取其”,詳述金山龍舟的形狀、陳設、佈置、舟中人物的動作表演,面面俱到,卻要言不煩;最後描述了江上羣龍格鬥的驚險情景及岸邊觀望者“蟻附蜂屯”的場面。全文描述精采細膩,刻畫栩栩如生。
作品名稱
金山競渡
作    者
張岱
創作年代
明末
作品出處
陶庵夢憶
作品體裁
散文

金山競渡作品原文

金山競渡
看西湖競渡十二三次,己巳競渡於秦淮,辛未競渡於無錫,壬午競渡於瓜州,於金山寺。西湖競渡,以看競渡之人勝,無錫亦如之。秦淮有燈船無龍船,龍船無瓜州比,而看龍船亦無金山寺比。瓜州龍船一二十隻,刻畫龍頭尾,取其怒;旁坐二十人,持大楫,取其悍;中用彩篷,前後旌幢繡傘,取其絢;撞鉦撾鼓,取其節;艄後列軍器一架,取其鍔;龍頭上一人足倒豎,敁敠其上,取其危;龍尾掛一小兒,取其險。自五月初一至十五,日日畫地而出。五日出金山,鎮江亦出。驚湍跳沫,羣龍格鬥,偶墮洄渦,則百𧉧捷捽,蟠委出之。金山上人團簇,隔江望之,蟻附蜂屯,蠢蠢欲動。晚則萬齊艓開,兩岸沓沓然而沸 [1] 

金山競渡註釋譯文

金山競渡詞句註釋

①金山:在江蘇鎮江市區西北,原屹立在長江中,今已成內陸山。競渡:中國傳統的一種民間水上活動,多見於南方,常常於農歷五月初五劃龍船比賽,是為了紀念屈原而設。
②己巳:指崇禎二年(1629)。
③辛未:指崇禎四年(1631)。
④壬午:指崇禎十五年(1642)。
⑤旌幢(jīng chuáng):旌是古代用羽毛裝飾的一種旗子,幢是佛教常用的一種經幡,旌幢泛指旗幟。
⑥鉦(zhēng):一種打擊樂器。撾(zhuā):擊打。
⑦鍔(è):原指劍刃,此處形容兵器十分鋒利。
⑧敁敠(diān duō):掂量手中物體的重量,此處形容人倒掛的樣子。
⑨百𧉧(jié)捷捽(zuó):形容人身手十分敏捷迅速。𧉧,同蚥,即螳螂,此喻龍舟。捽,牴觸、衝突。
⑩蟠委:盤旋迴繞。
⑪屯:聚集。
⑫艓(dié):小船。
⑬沓沓然:形容像水翻騰沸湧的樣子。 [1]  [2] 

金山競渡白話譯文

西湖的龍舟比賽我看過十二三次,己巳年在秦淮河觀看過,辛未年在無錫觀看過,壬午年在瓜州和金山寺觀看過。西湖的龍舟競渡,最好看的是競渡的人,無錫競渡也是如此。秦淮河有燈船卻沒有龍船,而龍船沒有什麼地方比得上瓜州,而看龍船比賽也沒有哪個地方可以和金山寺的龍舟競賽相比。瓜州龍船有一二十隻,在龍船的船頭船尾雕鑿刻畫,表現出龍憤怒的樣子;龍船兩邊坐着二十個人手裏都拿着大船槳,展示人的剽悍精神;龍船的中部架設彩色的船篷,船前後張掛旌旗繡傘,一派華麗絢爛的景象;敲鑼打鼓,節奏鮮明;船艄後面擺放着一架武器,鋒利無比;龍頭上一個人表演倒足豎立,隨時都有掉下來的危險;龍尾上懸掛着一個小孩,驚險刺激。從五月初一到五月十五,每天都安排在不同的地方進行競賽。五月初五端午節那一天龍舟從金山寺出發,同時也有龍舟從鎮江出發。驚濤駭浪、水沫橫飛,羣龍競相格鬥,偶爾有龍舟翻到漩渦裏,水手們就迅速地把船拉出漩渦,緩慢地行駛出來。金山上觀看比賽的人圍攏簇擁,隔着江在兩邊岸上觀望,像螞蟻、蜜蜂樣聚集在一起,蠢蠢欲動。天黑的時候,江邊有上萬只小船開動起來,兩岸人羣嘈雜,像開水一樣翻湧沸騰。 [1] 

金山競渡創作背景

賽龍舟是一個歷史悠久的習俗,至今兩廣、福建等地仍很活躍。作者在崇禎十五年壬午年(1642)觀看了金山寺的龍舟比賽,有感而發,創作了此文。 [3] 

金山競渡作品鑑賞

金山競渡整體賞析

張岱此文的寫法別是一調,真正寫龍舟競渡的文字並不多,卻花費不少筆墨進行鋪排,反覆描寫龍舟的外形裝點以及舟上設施。怒,悍,絢,節,鍔,危,險,共是七狀,文字大體是整齊排比的,每一狀都抓住了最典型、最有代表性的東西,刻畫生動,重在氣象渲染。這裏,文字上的技巧比較明顯,見得經營但並不拘謹,總體感很強烈。好像一組特寫,最終才推出全景,及待寫至金山上的僧人團團圍聚山頂,隔江相望,可就是大場面的俯瞰了,故船如蟻附蜂聚,熙攘輳集。“蠢蠢欲動”者,蟲蟄之甦醒也。居高臨下,觀大面積人船趲動,情形正相彷彿。“蟻附蜂屯,蠢蠢欲動”這八個字寫出了龍舟盛會賽前場面之神韻。“驚湍跳沫”至“蟠委出之”只不過寫各隊龍舟之聚集,似非正式比賽,但已使人驚心動魄。及至大賽開始,只存一句:“兩岸沓杳然而沸。”餘則留待讀者創造性的想象了。“丹青難寫是精神”,張岱文佳,佳就佳在能以簡筆傳達“精神”,寫出事物之神韻風采,絕非一味刻意實寫。
張岱不少精采的文字常常是“無法而法”,“法極無跡”,即技巧精絕,令人看不到技巧。這氣篇不僅文字上的技巧可以循到,就連結尾的技巧亦可見消息,即是所謂“費卻無數筆墨,只為妙處;乃既至妙處,即筆墨卻停”(金聖嘆《貫華堂第六才子書》卷八批)。可見,技巧永遠是必要的,便是大家,亦復如是。錢鍾書先生在《談藝錄》中説:“大家之異於常人,非由於技巧熟練,能達常人所不能達;直為想象高妙,能想常人所不能想。”同時又説:“專恃技巧不成大家,非大家不須技巧也,更非若須技巧即不成大家也。”説得很清楚。張岱此文直可視為既見技巧又不失大家風采的一篇佳作。 [3] 

金山競渡名家點評

北京師範大學學報原主編林邦均:文章首先以親身經歷,概括各地競渡的不同特色,從中突出了金山競渡以龍舟為其特色,為他處所不及。再以七個“取其”,詳述金山龍舟的形狀、陳設、佈置、舟中人物的動作表演,面面俱到,卻要言不煩,特點鮮明。最後描述江上羣龍格鬥的驚險情景及岸邊觀望者“蟻附蜂屯”的場面,是古代龍舟競渡極其生動的風俗畫。(《陶庵夢憶注評》) [2] 
貴州教育學院中文系教授周復剛:此文對龍舟的描述極為精采細膩,對競渡場景的刻畫栩栩如生,的確是瞭解或研究當時民俗的寶貴資料。(《中國古典文學名著分類集成散文卷(六)——遼、金、元、明》) [4] 

金山競渡作者簡介

張岱(1597~1679),字宗子,一字石公,號陶庵,山陰(今浙江省紹興市)人。明末清初文學家。出生於仕宦世家,早年過着富裕的生活,喜愛遊山玩水,通曉音樂戲劇。明亡後張岱曾參加抗清鬥爭,見大勢已去,才隱居浙江剡溪山中,從事著述,不做清朝的官。他在散文上的造詣高,體裁廣,文字清新,能把大量民間口語融入到散文之中。著有《陶庵夢憶》《西湖夢尋》《琅嬛文集》等。 [5] 
參考資料
  • 1.    (明)張岱著;李妍譯.陶庵夢憶 精裝典藏版:萬卷出版公司,2016.03:207
  • 2.    (明)張岱著;林邦鈞注評.陶庵夢憶注評: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10:151
  • 3.    湯高才主編 沈偉麟 吉明周副主編.歷代小品大觀: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1.06:688
  • 4.    王筱雲.中國古典文學名著分類集成散文卷(六)---遼、金、元、明:百花文藝出版社,1994.12:523
  • 5.    王恩保主編.中華古文選 詳解祥注誦讀本:中國紡織出版社,2017.03: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