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金山祖廟

鎖定
金山祖廟位於廣東省英德市大灣鎮西南大廟山(又稱金山)上,始建於明朝嘉靖年間,是英德市保存最完整、建築最有特色、石雕工藝最精湛的廟宇。1989年被英德市(縣)確定為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據資料披露,它與佛山祖廟、三水蘆苞祖廟、肇慶祖廟一起被稱為“廣東四大祖廟”。
中文名
金山祖廟
地理位置
廣東省英德市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氣候
始建於
明朝嘉靖年間

金山祖廟基本簡介

金山祖廟
金山祖廟(5張)
始建於明朝嘉靖年間的英德市大灣鎮金山祖廟是廣東四大祖廟之一。據《英德縣誌》記載:“金山祖廟,嘉靖年建,祀北帝,雍正、乾隆、道光具重修。咸豐辛酉年毀,同治壬戌補用道段世修,光緒丙子知縣朱雲亭,丙戌知縣周華林具泐詩於廟石”。又載:“可與南海(佛山)祖廟等比隆焉”。在四大祖廟中,金山祖廟又是最年輕的祖廟,其他三大祖廟興建的的時間都相對較長:位於佛山市禪城區的佛山祖廟,始建於北宋元豐年間(1078年~1085年);位於三水蘆苞鎮的胥江祖廟(又稱蘆苞祖廟)始建於南宋嘉定元年(1208年);龍母祖廟位於肇慶市德慶縣悦城鎮水口,即悦城河與西江交匯處,始建於秦漢期間,如今的龍母廟是清光緒31年(1905年)重建的。大灣金山祖廟卻有屬於其自身的特色。

金山祖廟建築結構

金山祖廟是英德市目前保存最完整,建築最有特色,石雕工藝最精湛的廟宇。
“不登大廟,不到大灣”。炎炎夏日,筆者陪同省博物館專家到了大灣鎮,穿過圩鎮街道,就到了金山腳下,金山,當地稱之為大廟山,又叫“龜山”,位於圩鎮西南,拾級而上,兩旁綠廕庇日,看碧波盪漾的連江沿廟西側蜿蜒南流,暑氣漸消。十幾年來,因了工作的關係,我已不知到過大灣多少回,每回只要時間允許,又必到金山祖廟觀察,每次都有不同感受。
中山公園牌坊 中山公園牌坊
行到山腰處,經過一個“中山公園”的牌坊,這個公園原建於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後當地政府重修。在幾株垂柳闌干處稍事休息,往下俯瞰,大灣鎮盡入眼簾。登高望遠,但見房屋星羅棋佈,小巷縱橫如網,部分屋舍仍是青磚綠瓦、古色古香的樓房,頗能透出大灣當地民居的風格。再往上,便是金山祖廟,高樹古祠,畫閣彩檐,一看便知是清靜幽致之所。
無論從古到今,無論從社會經濟還是歷史人文,大灣都是英西重鎮。據史料載,大灣從明代以來就是一個繁榮的墟鎮,有“小市”之稱。金山祖廟是大灣的標誌。祖廟築於大廟山頂部的台地上,坐南向北。隨行的英德市博物館的專業人士介紹,該廟屬二進式一廳兩廂房建築,寬20.80米,縱深24米,建築面積約500平方米。青磚築造,懸山式頂,凹板陽瓦,綠色琉璃筒陰瓦。原有正脊及浮雕,均在“文革”期間被毀。
金山祖廟
金山祖廟(5張)
扶欄拾級而上,祖廟首進高5米,大門用花崗岩石板環築,門楣上用花崗岩石板陽刻“金山祖廟”四個大字,每字為80釐米見方,落款為“沐恩文信仝立”六個大字。大門有一副對聯,曰“辰居天拱靈樞靜,水繞山盤帝座尊”,陰刻於石板上。熟悉的人們知道了,此廟所供奉的,正是北帝。金山祖廟位於連江邊,近水則難免有水患,而北帝恰是傳説中治水的神,所有興風作浪的龍蝦蟹將都由他統管,於是北帝作為大灣人的保護神被供奉起來也就不足為怪了。
的左邊為“文昌宮”,右邊為“水月宮”,是典型的二進式一堂兩廂的建築。每逢中考,高考,“文昌宮”總會香火鼎盛,因為相傳誠心拜過文昌宮後小孩子都會聰明伶俐,學業進步,考上自己想要的學校。而右邊“水月宮”裏面供奉的便是觀音菩薩,大大小小的菩薩均供奉在那,相傳菩薩總是一心向善,有求必應,所以也很多信徒前來祭拜,而門口的那副對聯“紫薇香界接,翠竹善門今”令人印象深刻。
再往裏,門外立二柱三跳出檐,七踩斗拱,每鬥有鰲魚卧於其中(共6條)。兩柱分別陰刻有“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孟春吉旦立”,“沐恩信士卓文傑敬奉”等字。左柱與雙步梁銜接處刻有“省城十二廟羅滿記造”,右側為“省城河南梁基記作”。柱外兩側額枋用花崗岩石鑿制而成,長約4米,寬約20釐米,中段拱起。額枋中間伏卧着雕刻細膩、形態逼真的石獅子,獅子背上墊蓮花狀石斗拱承託檐檁。
二進比首進略高,敞口,以6根柱舉高成抬梁式,每對柱上均刻有對聯。檐口下均罩面板,浮雕仙佛及各種山水花木和禽獸圖案。廟內石柱有圓形、訛角方形、竹節邊方形三種規格。天池內有兩塊天然巨石。專家告訴我們,廂房建築時間較晚,門楣匾上刻有“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孟春吉旦”,從文字記載看,比正廳晚23年。
跨進廟內,正中是莊嚴的北帝神像,中間天池有兩塊形似烏龜和青龍的巨石,據説是北帝左右腳踏的神物。香煙輕飄的古廟,幾位長者在唸經誦佛,經人介紹,得知他們是在此管理祖廟的。看着他們安詳的神態,讓人不禁有青燈古佛、暮鼓晨鐘之遐想。
建於明世宗嘉靖年間(1522—1566年)的金山祖廟,距今400多年。如此一座歷史悠久、造型宏偉、古樸莊嚴、工藝精湛的古老廟宇,不但今人常來踏足,古人也不乏陶醉者。除了文前所引清光緒十二年至十五年兩度任英德知縣的周華林的題詩,從清代光緒二年任英德知縣的朱雲亭的另外一首詩中,大概更可以感受到當年金山祖廟景緻的不一般:其一《登大灣金山謁北帝宮》:萬家風雨繞金山,直上崔巍謁聖顏。祝帝賜臣龍虎杓,常留渥澤到人間。如雲一吏出遙岑,誓向蒼生作雨霖。費盡恩勤人不識,玄天應鑑小臣心。朝來小雨晚來風,再拜題詩北帝宮。君是仙人臣是俗,愛民心事或相同。其二《再謁北帝宮》:黃金峯頭白玉闕,千樹萬樹鳴鶗鴃。此山豈識新舊尹,一水流盡古今月。山高水深氣冥冥,人道金山聖有靈。再拜再祝心中事,起見孤舟下前汀。
上世紀90年代,由當地政府牽頭,各界人士籌資數十萬元,對金山祖廟進行過修復,恢復了部分景點,使之重現昔日的風采。

金山祖廟文英書院

文英書院:英德如今僅存較完好的古代書院
文英書院 文英書院
拜謁金山祖廟,不得不提文英書院。文英書院位於金山山坡上,坐南向北。據英德博物館資料載,書院始建於1898年,面寬24.6米,深22.6米,為三進式一廳兩廂房建築,青磚築造,蓋琉璃瓦。其背後50米就是金山祖廟,西100米為連江,山水秀麗,建築雅觀,又是大灣勝景。1998年被確定為英德市文物保護單位。
文英書院首進高5.5米,抬梁式舉高,三架七踩斗拱出檐,每架有一鰲魚伏卧其中。大門用花崗岩石板嵌砌,外角稜邊雕毛筆狀,筆頭朝下。門楣上方鑲一塊長3.3米,寬1米的花崗岩石板作匾,陽刻“文英書院”四個楷體大字,每字為80釐米見方。右邊為“光緒戊戌(公元1898年)孟春日穀旦”,左邊是“黔南鄒翼清敬題”。天池上廊從右至左有民國期間用青磚側面砌成的“同志努力”四個黑體大字。
二進地面高出一進1.6米,廳堂前敞後封,廳與廂房之間有一條1.6米寬的台階路通三進。三進地面與二進後屋檐相平,高出二進4米,正廳有樓閣。走廊欄杆用青花陶壺作柱砌築,捲棚式頂,前作弧狀拱起收檐。而書院的牆壁上面還保存着許多以前的教學的詩詞,字跡娟秀,讓人不僅聯想起這裏昔日勤奮刻苦的莘莘學子還有那朗朗的讀書聲。
整座建築壁畫浮雕琳琅滿目,鏤刻工藝精細,是英德市如今僅存較好的一間書院。經歷歲月滄桑,文英書院建築材料嚴重損壞,部分建築甚至出現了傾斜現象。為了搶救這一珍貴的古代建築,大灣鎮及社會各界相繼出資修繕了書院瓦面、檐板雕刻等,使書院得到了較好的維護。

金山祖廟革命烈士碑

革命烈士碑 革命烈士碑
金山祖廟的後山,有一座革命烈士紀念碑,這裏安葬着高鳳章等六位革命烈士,每年清明節前夕,英德市大灣鎮黨委、政府及各機關單位都會攜手大灣中學、大灣中心小學師生,到大灣革命烈士紀念碑開展“緬懷革命先烈,弘揚革命精神”主題教育活動。

金山祖廟歷史事件

保衞鄉閭(嵌在金山祖廟內) 保衞鄉閭(嵌在金山祖廟內)
在金山祖廟的天池左廂房牆上鑲有一塊“保衞鄉閭”的匾刻。該石匾鑲嵌在大灣鎮金山祖廟內左廂房的牆壁上。英德博物館曾組織人員對該匾進行了普查,匾長230釐米,寬70釐米,厚8釐米。橫書楷體陰刻,每字約45釐米見方。右邊陰刻如下碑文:
“咸豐四年(公元1854年)發逆作亂虎踞我境雖蒙各大憲督兵進剿大匪類甚繁一時難以盡滅爰以納五品軍功選用從九品劉蘭芳能識戒機運籌得力糾同選用從九品陳廣俊選用從九品盧廷光生員賴振禪生員劉錦芳補用從九品陳榮楷六品軍功範其芳從九品範玲光從九品盧祥邦監生李璓瑩監生陳廣富監生劉英俊鄉宦賴允瓊鄉老葉蓮茂鄉老賴上華籌倡起鄉勇自備資斧協隨捕剿幸殲厥渠魁巖擒餘匪並捐鉅款擇其要區土名貝心建築寨圍以為進剿退守處俾閭閻得以保全嗣蒙南韶連總鎮府勒嘉予匾額其文曰保衞鄉閭眾等飭工匠刊石並垂芳名以傳後世之
咸豐十一年(公元1861年)仲冬月吉旦蕉崗保良分局立”
這段匾文記錄了一段歷史事件,據説還與太平天國有關,有研究者認為這是清廷南韶連總鎮府鎮壓了太平天國在大灣的武裝力量之後所刊勒的一塊石碑。且不論這一觀點有待商榷否,但翻閲有關史料,太平天國確曾在大灣有過數次活動:
咸豐六年(1856)正月,陳金釭(三水人,起義於咸豐四年,創立大洪國奠都信宜)由湖南到大灣、獨山、犀牛等地。廣州知府吳昌壽率兵駐美村進剿。一月二十八日,陳金釭部多次進擊吳昌壽軍,各有傷亡。二月再攻不入,旋即復師大灣,與官軍作相持狀。
咸豐九年(1859)六月,太平天國石達開部從龍歸白土南下繞英德縣城入浛洸、大灣,在沿途作戰中擊斃官軍巡檢吳嘉禾。
咸豐十年(1860)六月,石達開部從清遠第二次到大灣,休整不久即又移師英德繞縣城經橫石塘北上而去。
咸豐八年至十一年(1858~1861),藍山義軍抗擊清軍。據英德縣續縣誌記載,清軍攻陷藍山之後,補用道段喆認為此役能勝乃金山祖廟神力之助,為報神恩,乃重修了金山祖廟,並立碑勒序云云。

金山祖廟北帝誕辰

熱鬧的“三月三北帝誕辰”
金山祖廟供奉北帝,而北帝屬水神,但凡建北帝廟,必定臨水,所以祖廟便建在北江支流連江河畔的金山上。
大灣民間有一個傳説,據説北帝生於農曆三月初三日,每年誕辰前幾天,就有一陣風雨,不知不覺降臨一條螣蛇(當地人稱青龍),在居民的屋前屋後,或在船上盤繞而卧,年年降址無定,來去無蹤。當人們發現它,就用一疊元寶紙放在它的身旁,它就不斷地伸出細長的舌頭,緩慢地遊入元寶內,再盤繞而卧。主人然後將元寶同蛇移上木製長形手託,備好幾只雞蛋,送到廟裏紫薇樹下,它又緩慢地伸出舌頭游上樹盤纏着,天天香火繚繞,炮聲不斷,但它不慌不忙,安靜自在地享受着香火、炮燭和雞蛋。
民間説,這條螣蛇是北帝的部將之一,背部青中帶黃,腹部金黃色,有三、四十公分長,類似青竹蛇,很聽話,未見其傷過人。但是自從上世紀的1966年被打死後,沒有再發現過。
當地人信奉北帝的威靈,初一、十五日,善男信女便到祖廟焚香點燭,祈求它保佑風調雨順、家宅平安、萬事如意。而每當三月三日,就要做誕辰儀式,每當此時,當地人都把它當成一個盛大的節日,備好供品到祖廟燒香叩拜。
據英德文史資料介紹,金山祖廟祭祀北帝的儀式還有一種,就是民間舉辦的打醮,打醮又分兩種,即三年一小醮,十年一大醮。舉辦醮儀時,要先選出大緣首一名,緣首十名,大榜緣一名,大總理一名。大緣首負責佈置每條街的緣首,按男性大小丁籌款,捐多捐少自願,多捐者名列榜首。大榜緣將捐款人的名字寫上紅榜,準備公佈收入。公佈前,要把寫好的紅榜拿到北帝神像前彙報,表示誠心,沒有貪污,然後張貼布告。大總理負責全部收支,下有醮會各成員分頭處理各項工作。醮儀舉行期間,人來人往,絡繹不絕。誕前還會請來八音班助興,熱鬧非凡。誕辰當天,大夥用特製的菩薩轎抬着北帝、文昌、觀音、龍母、六祖、金花等眾神像,在街上巡遊,家家户户門前擺滿了香燭等祭品,沿途燃放鞭炮。這是小醮的形式。而十年一回的大醮,則增添了搶炮活動,凡是參加搶炮的人,均腰繫紅色或綠色綢帶,頭披各色毛巾,紮緊雙袖,精神抖擻。用來供大家搶的炮就是用生鐵鑄成並放入火藥的火藥筒,然後加上一個銅環系在上面,不同款式的銅環代表炮的不同等級。十多個炮陸續點燃沖天而上爆炸,銅環也相繼飛上又落下,人們便一窩蜂似地爭相搶奪,由於人山人海,誰先搶到,就要準備派人維護,迅速把銅環送到金山祖廟前的醮會主持人手中,才算搶炮成功。搶炮行為代表的是一種榮譽,成功後可以得到畫有豔麗色彩浮雕人物的炮屏等獎品,載譽而歸。然後擺在家裏的廳堂上,顯示光彩。隨着誕完醮散,三月三活動宣告結束,待到下一屆舉辦時,得主又將炮送回醮會中,進行新一輪的搶炮活動。

金山祖廟文獻記載

星樞仙境妙高山,北極精光貫此間。金碧增華通上界,石青結秀疑重關。只承帝德施靈爽,惠佑臣心化鈍頑。幾縷香煙成篆字,民安物阜盡歡顏。撫字催科上考難,登高遠望寄懷寬。澄清自攬千秋勝,蒼赤誰籌四海安。橫嶺雲披朝日暖,大灣民抱暮江寒。煎茶竹院供談笑,耿耿圓靈暈畫欄。蒼翠松關淨俗塵,遊山最喜引詩人。應知此地能消夏,且趁冬温疑水神。雙溪水曲一峯高,碧殿連雲瑞氣豪。他日金山重紀勝,鴻漸於渚鶴鳴皋。---清·周華林《遊金山北帝宮》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