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金大車

鎖定
金大車(1491—1536),明代詩人。字子有,號方山。《子有集》作者。
中文名
金大車
國    籍
明代
出生日期
1491年
逝世日期
1536年
職    業
詩人

目錄

金大車簡介

少年才華橫溢,“方弱齡,學舉子業,已能作奇語,為京師諸名輩所賞異”。後學詩於顧璘,在同學中最為顧氏愛重。他又與陳鳳、謝少南等修文會,其詩“詞義雙美,每一篇成,同社鹹斂衽輟思焉”,深受好友的推崇。他從小有抱負,在《通中贈同行許仲貽》中寫道:“勿翦凌空翼,君知黃鵠不?”嘉靖四年(1525)鄉試中舉。他自恃才高,連續四次參加會試。他的幾位摯友,大多先後及第,而他卻連連落選。憑他的舉人身份及身在官場的名師好友,想做個小官還是不難的。但他“懶向權門試曳裾”,故終生未得一官半職。他的家境日漸貧困,不得不依其妻族,中年便在憂愁悲苦中亡於旅途。著作有《子有集》,收入《金陵叢書》刻本。又有《方山遺稿》,已佚。

金大車先輩

金大車的先輩是默伽(即麥加)人,東來後居永平(治所在今河北省盧龍),明太祖賜姓金,徙其高祖洵於江寧(今南京),遂為江寧人。父名賢,字士希,號東原,弘治十五年(1502)進士,任仁和知縣,入為兵科給事中,出知大名府,改知延平。金賢“性資穎敏,魁岸閎達,有巨人度”,為官“不亢不隨”。改知福建延平府時,他已厭倦仕途,多次表白説:“官非我志矣”,隨上疏乞掛冠還鄉。晚年,居家著述講學,與朋舊為樂。“嘉靖七年(1528),大禮成推恩進亞中大夫。年七十一卒於家。”
金賢少年曾學《易》於吳彥華,並治《春秋》學,著有《春秋紀愚》。《明詩紀事》丁籤卷九錄其詩《贈劉松隱》一首:“松隱先生屏俗緣,三層高閣詠遊仙。我來不解琴中理,但乞松風白晝眠。”

金大車成就

強烈的進取之心和屢次落第,給金大車的心靈上造成了不可解脱的矛盾。他在詩中抒發鬱積心中的悲忿:“十年來往青袍在,贏得霜伴兩鬢秋。”“潦倒泥塗空白髮”,“年侵四十多窮愁”。一種被世所遺的苦痛心情折磨着他,“憂”、“愁”、“悲”、“苦”構成了他詩歌的基調:“強顏於世計益訛,丈夫未遇奈若何?”“世網何維摯,始願差已非。進虞世路險,退苦生事微。高揖謝塵鞅,常與世人違。”“琴書可消憂,不受樊籠役。”
儘管才華出眾,氣質非凡,但英雄無用武之地。金大車斷絕了仕途的幻想,從著書立説、吟詠詩章中寄託志向,尋求解脱。在他的大多數詩篇中,懷才不遇的憤懣,奔走謀生的痛苦,疾世傲俗的清高,無可奈何的心境,交織在一起。長期不得志的處境,加之行義好施、不善理財,家境日貧,生活清苦。這就使他較多地接觸了下層社會,親眼看到了一些勞動人民的苦難生活。他在《歸途雜詩》之二寫道:
我昔遊齊東,數醉村家酒。
今日經古途,訪之寂無有。
惆悵憩空林,偶值蒼顏叟。
為言遭歲凶,飢寒苦奔走。
布褐不掩形,藜藿不充口。
溝壑半流離,十室空八九。
我聞泣沾裳,佇立不能久。
寄謝當塗人,此意還知否?
這首詩真實地反映了荒年農民的苦難生活,具體地描繪了當時農村的悲慘情景。
金大車還寫了一些記述旅途生活和遊覽山水的詩,有些詩能在嚴謹的格律中寫得樸實自然、生動真切,如《淮陰道中》:
宵發清江浦,朝來白馬湖。
村童拾萍梗,水鳥集菰蒲。
索纜雨初歇,發舡人競呼。
居民盡南語,漸喜近歸途。

金大車評價

金大車的詩雖受當時統治詩壇的復古詩派的影響,但由於他低下的社會地位以及清貧的生活,他沒有完全走上盲目擬古的歧途。他的詩儘管內容比較單薄,題材比較狹窄,但卻擺脱了空洞無物、無病呻吟的窠臼。他主張詩歌要着重抒發感情。他説:“詩也者志之徵也,志藴諸中而言出焉。”他的詩感情真摯,深沉含蓄,如潛流回縈,有一種內在的力量。由於他的處境和心情,他的不少詩給人以壓抑之感。
大車以五言見長,語言樸實自然,格調細膩深幽,表現了恬澹舒緩的意境。錢謙益在《列朝詩集》丁集第七中説:“子有詩法襄陽(孟浩然)隨州(劉長卿)”,是有一定道理的。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