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金剛鈴

鎖定
金剛鈴,是藏、蒙古納西、漢等族搖擊體鳴樂器。藏語稱止布、茲巴。漢族稱法鈴、西藏鈴。歷史久遠,原為佛教密宗法器,由印度傳入我國。流行於全國各地佛教寺院,尤以西藏、內蒙古、青海、甘肅、四川、雲南等省區盛行。 [1] 
中文名
金剛鈴
屬    性
搖擊體鳴樂器
類    型
樂器

金剛鈴物品構造

金剛鈴 金剛鈴
金剛鈴由鈴身、鈴柄、鈴舌三部分構成。鈴身外形似鍾,響銅鑄成,圓口,邊緣齊平,頂部和周身均飾有精美花紋圖案。鈴舌銅或鐵製,呈棒棰形,懸掛於鈴身內腔頂部。鈴柄銅或銀製,長於鈴身,裝飾繁縟,中部多鑄有文殊菩薩頭像,頂端多鑄成中空結構。金剛鈴的鈴身和鈴柄多為分別鑄制,後用銅、錫焊接或鉚接而成。規格大小不一,大者通高25.2釐米、柄長16.2釐米、鈴口直徑10.8釐米;小者通高14.8釐米、柄長8.8釐米、鈴口直徑7.4釐米。 [1] 
金剛鈴的手柄,為一金剛杵的一端,因此亦可以將金剛鈴視為金剛杵所變,即將金剛杵一端改為鈴形即是。 [2] 

金剛鈴樣式分類

金剛鈴其柄呈金剛杵形,以柄之樣式而有獨股鈴、三股鈴、五股鈴、寶鈴、塔鈴等五種之別,稱五種鈴,與五種杵共置於修法大壇上各相應之位置。
金剛鈴  唐代 銅質 金剛鈴 唐代 銅質
於修法終了,為了奉送諸尊而振鈴,稱為後鈴。鈴表示説法之義,如果配以五智,此五種鈴即象徵五智五佛説法之外用。除了五種鈴之外,天息災所譯之《微妙曼荼羅經》卷五,亦舉出九股鈴(忿怒變化明王鈴)及七股鈴(金剛忿怒明王鈴)。 [3] 

金剛鈴象徵意義

金剛鈴是密教法具之一。又作金鈴。其中西藏密教所用者又稱藏鈴。為督勵眾生精進與喚起佛、菩薩之驚覺所振搖之鈴。即於修法中,為驚覺、勸請諸尊,令彼等歡喜而振搖之。 [3] 
修法時所用的法器,代表佛的善巧、方便,以及大慈大悲。它也有「覺醒者」之意,鈴聲能讓有情眾生在無明的睡夢中甦醒過來。眾生因無明執着而致輪迴不已,貪嗔痴三毒由是而生,故用鈴聲警覺之。 [2] 

金剛鈴使用方法

演奏時,左手持鈴柄,鈴口朝下搖擊,音色清麗悦耳,音響遠傳。用於佛教法事誦經及佛樂中。在西藏、青海、甘肅、四川、雲南和內蒙古等地區的喇嘛寺院中均有使用,也遍及東南亞各國喇嘛教分佈地區。當僧眾集體誦經時,由領經喇嘛或活佛使用,左手執柄搖擊,同時右手握法器多吉(與鈴柄相似)。
在雲南省麗江縣納西族,金剛鈴多用於洞經音樂的樂曲開始和結束部分,由樂隊指揮左手執鈴搖奏,右手敲擊雲鑼。 [1] 
密宗以金剛杵屬父,代表方便;以金剛鈴屬母,代表智慧。方便與智慧二者不相離,故鈴杵必成一對。通常右手持杵,左手持鈴,鈴杵也有陰陽和合及慈悲與智能雙運的涵意在內。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