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野雉尾金粉蕨

鎖定
野雉尾金粉蕨(Onychium japonicum (Thunb.) Kunze)是鳳尾蕨科金粉蕨屬的 [6]  多年草本植物 [7]  。株可高達60釐米;根莖長而橫走,疏被鱗片,鱗片棕或紅棕色,披針形;葉柄基部褐棕色,葉片幾和葉柄等長,卵狀三角形或卵狀披針形,線狀披針形,末回不育裂片短而窄;孢子囊蓋線形或短長圓形,囊羣蓋線形或短長圓形 [6] 
野雉尾金粉蕨廣泛分佈於中國陝西、河南、河北等地,日本、菲律賓、印度尼西亞、波利尼西亞均有栽培 [6]  。生於海拔400-2200米的溝邊岩石縫中或林緣 [8]  ,喜陰濕涼爽,較耐寒,對土壤要求疏鬆透水,盆栽用土可用等量壤土、素沙和腐葉土配製 [9]  。繁殖方式一般為分切橫走莖繁殖為主或袍子繁殖 [9] 
野雉尾金粉蕨葉味苦,性涼,具有清熱解毒、利濕等功效,用於治療跌打損傷、燙傷、痢疾咳血、狂犬咬傷,食物、藥物中毒等症狀 [10]  。根狀莖具有涼血、止血的功效,用於治療外感風熱,咽喉痛,吐血,便血,尿血等症狀 [11]  。野雉尾金粉蕨的植株生長旺盛,葉密,雞尾形葉別緻,適於室內盆栽或與大型假山盆景配植 [12] 
中文名
野雉尾金粉蕨
拉丁學名
Onychium japonicum (Thunb.) Kunze [5] 
別    名
野雞尾
金粉蕨
小葉野雞尾
孔雀尾
烏蕨
植物界
蕨類植物門
木賊綱
水龍骨目
鳳尾蕨科
金粉蕨屬
野雉尾金粉蕨
命名者及年代
(Thunb.) Kze.,1848

野雉尾金粉蕨形態特徵

植株高60釐米左右。根狀莖長而橫走,粗3毫米左右,疏被鱗片,鱗片棕色或紅棕色,披針形,篩孔明顯。葉散生;柄長2-30釐米,基部褐棕色,略有鱗片,向上禾杆色(有時下部略飾有棕色),光滑;葉片幾和葉柄等長,寬約10釐米或過之,卵狀三角形或卵狀披針形,漸尖頭,四回羽狀細裂;羽片12-15對,互生,柄長1-2釐米,基部一對最大,長9-17釐米,寬5-6釐米,長圓披針形或三角狀披針形,先端漸尖,並具羽裂尾頭,三回羽裂;各回小羽片彼此接近,均為上先出,照例基部一對最大;末回能育小羽片或裂片長5-7毫米,寬1.5-2毫米,線狀披針形,有不育的急尖頭;末回不育裂片短而狹,線形或短披針形,短尖頭;葉軸和各回育軸上面有淺溝,下面凸起,不育裂片僅有中脈一條,能育裂片有斜上側脈和葉緣的邊脈匯合。葉幹後堅草質或紙質,灰綠色或綠色,遍體無毛。孢子囊羣長(3)5-6毫米;囊羣蓋線形或短長圓形,膜質,灰白色,全緣。 [1]  孢子為黃褐色,四面體型,三裂縫,極面觀為鈍三角形,赤道面觀為扇形,具周壁,外壁表面具網狀紋飾。 [2]  [13] 
野雉尾金粉蕨

野雉尾金粉蕨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400-2200米的溝邊岩石縫中或林緣 [8]  ,喜陰濕涼爽,較耐寒,對土壤要求疏鬆透水,盆栽用土可用等量壤土、素沙和腐葉土配製 [9]  。生長適温為白天15℃,夜晚7-10℃。 [3] 

野雉尾金粉蕨分佈範圍

分佈於中國、日本、菲律賓、印度尼西亞(爪哇)及波利尼西亞;在中國廣泛分佈於華東、華中、東南及西南,向北達陝西(秦嶺)、河南(雞公山)、河北西部(新樂)。 [1] 

野雉尾金粉蕨生長習性

  • 孢子萌發
孢子培養7天以後開始萌發;孢子萌發時,外壁開裂,先長出短棒狀的假根,假根白色透明,沒有葉綠體;隨後自裂縫處長出內含葉綠體的細胞;在這過程中可以觀察到孢子外壁裂為3瓣,最後孢子壁多數宿存於基部。孢子萌發類型為書帶蕨型(Vittaria-type)(Nayar & Kaur,1971)。兩種基質培養的萌發時間大致相同,萌發類型一樣。 [2] 
  • 絲狀體
配子體原始細胞經過多次橫向分裂,形成3-9個細胞長的絲狀體;絲狀體細胞呈圓筒形,壁薄,側壁向外鼓起,細胞葉綠體顆粒較大且數量較多,呈鮮綠色。有的絲狀體進行縱向分裂,從一維的線狀向二維生長,出現不規則的分枝狀(圖版I:7)。有的絲狀體有長短細胞的區別,短細胞呈圓筒形,壁薄,側壁向外鼓起;長細胞呈長圓柱狀。長、短細胞的長度比例懸殊,細胞內的葉綠體分佈不均勻且較少,頂端細胞的葉綠體較多。這種絲狀體在改良Knops營養液培養中較常見。三種類型的絲狀體假根均分佈於其基部,且基部膨大。 [2] 
  • 片狀體
在孢子萌發後的第8天左右,片狀體形成。絲狀體頂端細胞不僅橫向分裂,而且縱向分裂,反覆橫、縱向分裂形成了片狀體。有的絲狀體在2細胞長時就開始進行縱向分裂,其基部細胞較大呈雙列的絲狀,頂部細胞較小且多;頂部楔形的細胞不斷交叉分裂,使得整體呈片狀。大多數絲狀體長到4-8個細胞後,開始縱向分裂,片狀體前端細胞均處於分裂狀態成為分散生長,而後形成一片無規則排列的細胞,片狀體基部仍維持絲狀體形態,整體成為匙狀。分枝的絲狀體,每個分枝都可以形成片狀體。 [2] 
  • 原葉體
孢子培養約25天后,片狀體產生分生組織,幼原葉體形成。當片狀體前端形成寬至6-8個細胞時,在其一側出現凹陷(即生長點),凹陷處細胞呈楔形並且排列緊密,此時由片狀體階段進人了幼原葉體階段。片狀體一側的楔形細胞進行左右交替的斜向分裂,使片狀體向兩側擴展,同時生長點的凹陷處也不斷加深;此時在幼原葉體上可以觀察到叢生的假根,假根由原來的白色透明變成了褐色。隨着分生組織的不斷分裂,最終產生的大型原葉體多為不規則的心臟形,在配子體的基部常常會見到分枝的絲狀體。配子體發育為水蕨型(Ceratopteris-type)(Nayar&Kaur,1971)。 [2] 
野稚尾金粉蕨的分枝絲狀體非常發達,且基部的絲狀體能持續地發育為片狀體和原葉體,從而使原葉體呈叢狀生長。配子體發育的各時期,都會發生再生現象,即在其邊緣或生長點部位出現形狀不規則的片狀體。原葉體邊緣也能產生新的片狀體,又再產生精子器。原葉體營養細胞呈多邊形,葉綠體分佈比較均勻整個發育過程沒有毛狀體產生。 [2] 
  • 假根
在配子體發育過程中,孢子萌發時首先產生第一條白色透明假根,以後隨着發育的進行,在絲狀體、片狀體的基部、邊緣細胞以及原葉體腹部不斷長出假根。在片狀體的初期假根集中分佈於基部絲狀體的細胞上,進入片狀體末期,在靠近片狀體基部的邊緣細胞可以觀察到長而細白色透明的假根;進入幼原葉體階段可以觀察到叢生的假根,且假根由原來的白色透明變成了褐色。野雉尾金粉蕨的假根為單細胞管狀,偶有分支,內無葉綠體。 [2] 
  • 性器官
播種約45天后原葉體陸續發育長出精子器,但在播種約30天后,也可以觀察到少數不規則原葉體邊緣出現精子器。精子器多發生於原葉體假根叢深處或不規則原葉體的邊緣,數量較多;精子器頂面觀近圓形,側面觀為近橢圓形或短柱狀,由蓋細胞、環細胞和基細胞組成;精子器成熟時,蓋細胞開裂,精子逸出。有的精子溢出後,捲縮成近球形,靜止不動,幾秒後做旋轉運動;有的精子一溢出就開始旋轉運動。精子藉助原葉體表面的水分遊動直至頸卵器完成受精。 [2] 
頸卵器在播種60天左右出現,一般生長於生長點附近。頸卵器比較大,基部略大於頂部,側面觀呈煙囱狀,頂面觀為銅錢狀,頸部由四列細胞構成,4-5層細胞高。剛開始時數量較少,隨着原葉體不斷生長髮育,頸卵器的數量不斷增多。頸卵器發育成熟後,又有新的頸卵器產生。精子進入到頸卵器內和卵細胞結合即可完成受精作用,受精後半個月內即可觀察到幼胚,受精一個月後長成肉眼可見的幼孢子體。 [2] 

野雉尾金粉蕨繁殖方法

野雉尾金粉蕨
繁殖方法以分切橫走莖繁殖為主,一般結合換盆進行極易成功。也可用孢子繁殖。
  • 材料
野雉尾金粉蕨孢子。 [4] 
  • 培養條件
本試驗培養基以1/2MS為基本成分,分別附加0.4%的1500g·釐米-2強度卡拉膠以及2%蔗糖,調整pH值在5.8-6.0,於121℃高壓滅菌鍋中滅菌15分鐘。使用人工可控氣候箱進行培養,光照強度設定為3000勒克斯,每日光照時長18小時,培養温度恆定25℃,培養濕度恆定80%。 [4] 
  • 孢子預處理
為使孢子滅菌取得更好效果,首先對孢子進行預處理,使孢子被水充分浸潤,並進一步去雜。
稱取1毫克供試孢子,置於5毫升離心管內,滴入無菌水,充分振盪後以3000轉·分鐘離心1分鐘,棄去上清液,重複2次,至上清液無肉眼可見雜質後,再次充分振盪,得到的即純度較高的孢子懸濁液,備用。 [4] 
  • 孢子滅菌
使用一次性無菌滴管吸取1毫升孢子懸濁液,滴入濾紙疊成的紙包內,置於75%的酒精中浸泡約15s,無菌蒸餾水清洗2次,再用0.1%的氯化汞(使用前添加1-2滴吐温-80)浸泡滅菌,時間為3分鐘。浸泡滅菌後,用無菌水清洗5-6次,清洗總時長不少於5分鐘,然後用滴管吸取濾紙袋內的孢子懸濁液,滴於1/2MS+1%蔗糖培養基中,輕輕搖晃,使懸浮液均勻分佈於培養基上。 [4] 
  • 孢子萌發培養
將孢子懸濁液按先前得出的最適滅菌方法進行處理,處理後接種於1/2MS的培養基中,培養條件同上。 [4] 
  • 增殖培養
將原葉體充分分散成單個個體,挑選出其中長勢良好、大小相近的原葉體個體,接種於1/2MS+1%蔗糖+pH值為5.8-6.2鹽濃度的培養基中。 [4] 
  • 幼孢子體誘導
將長勢良好、大小相近的原葉體個體分別接入1/2MS+2%蔗糖的孢子體誘導培養基中。 [4] 
  • 煉苗與移栽
當幼孢子體長至3-5釐米時進行馴化移栽。首先在培養室半開瓶蓋放置3天,然後用鑷子從瓶內取出植株,用自來水沖洗淨附着在根部的培養基,移栽到草炭+蛭石(1:1)的混合栽培介質的穴盤中。置於光照培養箱中培養,設定培養温度25℃,光照12小時,濕度90%。由於蕨類在煉苗時孢子體已有根系長出,植株具備完整的根、莖、葉結構,煉苗成活率很高,期間注意噴水、遮蔭和保温即可。 [4] 

野雉尾金粉蕨栽培技術

土壤要求疏鬆透水,盆栽用土可用等量的壤土、素沙和腐葉土配製。生長期要求多澆水,並保持較高的空氣濕度,幼芽弱,特別要注意保護。生長期可施一些肥料。應及時修剪枯葉及折斷的老葉。 [3] 

野雉尾金粉蕨下級分類

粟柄金粉蕨Onychium japonicum (Thunb.) Kze. var. lucidum (Don) Christ)和原變種不同點在於形體較高大而粗壯,葉柄栗色或棕色,葉質較厚,裂片較狹長。分佈於中國、日本、菲律賓、印度尼西亞(爪哇)及波利尼西亞;在中國廣泛分佈於華東、華中、東南及西南,向北達陝西(秦嶺)、河南(雞公山)、河北西部(新樂)。模式標本採自尼泊爾。四川峨眉山用全草治瘡毒。 [1] 

野雉尾金粉蕨主要價值

藥用:野雉尾金粉蕨葉味苦,性涼,具有清熱解毒、利濕等功效,用於治療跌打損傷、燙傷、痢疾咳血、狂犬咬傷,食物、藥物中毒等症狀 [10]  。根狀莖具有涼血、止血的功效,用於治療外感風熱,咽喉痛,吐血,便血,尿血等症狀 [11] 
觀賞:植株生長旺盛,葉密,雞尾形葉別緻,適於室內盆栽或與大型假山盆景配植。 [3] 
參考資料
  • 1.    野雉尾金粉蕨  .植物智[引用日期2013-10-12]
  • 2.    鄧晰朝.野雉尾金粉蕨配子體發育及其系統學意義[J].廣西植物,2016,(第1期):96-100
  • 3.    邵莉楣主編;石雷等編著.觀賞蕨類的栽培與用途:金盾出版社,1994.11:42
  • 4.    管菊,萬勁,陳嘉裔.野雉尾金粉蕨微繁殖技術[J].浙江農業科學,2017,(第6期):996-999
  • 5.    野雉尾金粉蕨 Onychium japonicum|iPlant 植物智——植物物種信息系統  .植物智——植物物種信息系統[引用日期2023-03-04]
  • 6.    野雉尾金粉蕨 Onychium japonicum|iPlant 植物智——植物物種信息系統  .植物智[引用日期2023-03-24]
  • 7.    讀秀:李策宏,峨眉山常見藥用植物彩色圖譜,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2017.09,第14頁
  • 8.    讀秀:黃璐琦,詹亞華,張代貴主編,神農架中藥資源圖志 第1卷,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2018.11,第415頁
  • 9.    讀秀:邵莉楣主編;石雷等編著,觀賞蕨類的栽培與用途,金盾出版社,1994.11,第42頁
  • 10.    讀秀:秭歸縣中醫醫院,秭歸縣中醫藥學會,秭歸藥用植物志,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20.09,第20頁
  • 11.    讀秀:秭歸縣中醫醫院,秭歸縣中醫藥學會,秭歸藥用植物志,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20.09,第20頁
  • 12.    讀秀:邵莉楣主編;石雷等編著.觀賞蕨類的栽培與用途:金盾出版社,1994.11:42
  • 13.    野雉尾金粉蕨|Onychium japonicum  .植物誌庫[引用日期2023-05-07]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