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野豌豆殼二孢葉斑病

鎖定
幾種殼二孢主要引致葉部病斑,使葉片乾枯脱落,也可為害莢果和種子,由豆類殼二孢引起的葉斑為黑褐色,莢上病斑黑色,近圓形或不規則形,直徑0.5-2毫米。豌豆殼二孢引致的葉斑和莢上的病斑為淡褐色,近圓形。灰斑殼二孢引致的病斑較大,直徑2-6毫米,近圓形或不規則形,病斑中央灰白色邊緣紫褐色。野豌豆殼二孢引致的病斑褐色,不論哪種病源,後期均在病斑上產生小黑點,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小豆殼二孢引起的輪紋病,其輪紋是由分生孢子器排列而成。

野豌豆殼二孢葉斑病症狀

幾種殼二孢主要引致葉部病斑,使葉片乾枯脱落,也可為害莢果和種子,由豆類殼二孢引起的葉斑為黑褐色,莢上病斑黑色,近圓形或不規則形,直徑0.5-2毫米。豌豆殼二孢引致的葉斑和莢上的病斑為淡褐色,近圓形。灰斑殼二孢引致的病斑較大,直徑2-6毫米,近圓形或不規則形,病斑中央灰白色邊緣紫褐色。野豌豆殼二孢引致的病斑褐色,不論哪種病源,後期均在病斑上產生小黑點,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小豆殼二孢引起的輪紋病,其輪紋是由分生孢子器排列而成。

野豌豆殼二孢葉斑病病原特徵

1.豌豆殼二孢(Ascochyta pisi Lib) 分生孢子器球形或扁球形,壁膜質,淡褐色,直徑75-225微米(另有文獻為100-180微米),聚生於病斑中部或呈同心輪紋排列。器孢子橢圓形或卵形,雙細胞,無色,大小10-18×3.5-5微米。
2.豆類殼二孢,分生孢子器散生,球形至扁球形,器壁褐色,直徑80-144微米。器孢子長橢圓形至圓柱形,單細胞或雙細胞,無色透明,正直或微彎,兩端鈍圓,分隔處無或有縊縮,大小10-16微米×4.5微米(平均12.3微米×4.5微米)。 [1] 

野豌豆殼二孢葉斑病發生規律

病原菌以分生孢子器和分生孢子在病株殘體上越冬。遇雨潮濕時,分生孢子由分生孢子器孔口大量溢出,並借風雨傳播。種子可以帶菌,病菌能侵入種子內部的子葉,或附在種皮上,並能存活較長時間,一般在種子內部可存活4-5年,豌豆殼二孢在冬箭舌豌豆種子內可存活7年。冬箭舌豌豆帶菌率為1-16%。病菌在各種常用的真菌培養基上都能生長,但培養基內加入寄主鮮豆莢或莖的浸液時,產孢更豐富。孢子在14-32℃下均可萌發,但在20-22℃之間萌芽較快。陰濕天氣有利於此病的發生。

野豌豆殼二孢葉斑病分佈與危害

此病是一種分佈很廣的病害,但各地發病情況不同,病源或受害寄生種類也不同,如在甘肅榆中地區春箭舌豌豆(救荒野豌豆)和冬箭舌豌豆(長柔毛野豌豆)是由豆類殼二孢引起的,且為害較重。而在吉林上述兩種植物上引起葉斑病的不僅有豆類殼二孢,還有豌豆殼二孢(Ascochyta pisi),前者引起的病斑顏色較深,稱深色褐斑病,後者引起的顏色較淡,稱淡色褐斑病。在陝西春箭舌豌豆上發生的輪紋病是由小豆殼二孢(A.phaseolorum)引起的。而在台灣省為灰斑殼二孢,(A.punctata)。在四川省的廣佈野豌豆(V.cracca)上有野豌豆殼二孢引致的褐斑病,在內蒙古則是山野豌豆(V.amoena)上有灰斑殼二孢引致的褐斑病。

野豌豆殼二孢葉斑病防治方法

1、建立無病留種地,選育無病種子。
2、嚴格檢疫,並儘可能控制自處地特別是病區引種調種。
3、播種前用福美雙等藥劑處理種子,減輕田間發病。
4、刈割後及時清除田間病殘體,也可起到減輕發病的作用。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