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野菊花

(中藥)

鎖定
野菊花,中藥名。別名:野黃菊花、苦薏 、山菊花、甘菊花。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野菊花頭狀花序的外形與菊花相似,野生於山坡草地、田邊、路旁等野生地帶。以色黃無梗、完整、苦辛、花未全開者為佳。野菊花性微寒,具疏散風熱、消腫解毒。能治療疔瘡癰腫、咽喉腫痛、風火赤眼、頭痛眩暈等病證。
中文名
野菊花
別    名
山菊花
千層菊
黃菊花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雙子葉植物綱
菊目
菊科
菊屬
野菊
分佈區域
秋、冬二季
中文學名
野菊花
用    量
9-15g
毒    性
小毒

野菊花入藥部位

菊科植物野菊的乾燥頭狀花序

野菊花性味

苦、辛,微寒。

野菊花歸經

歸肝、心經

野菊花功效

清熱解毒,瀉火平肝。

野菊花主治

疔瘡癰腫,目赤腫痛,頭痛眩暈。

野菊花用法用量

9-15g。外用適量,煎湯外洗或制膏外塗。

野菊花使用注意

脾胃虛寒者,孕婦慎用。

野菊花炮製方法

秋、冬二季花初開放時採摘,曬乾,或蒸後曬乾。本品呈類球形,直徑0.3-25px,棕黃色。總苞由4-5層苞片組成,外層苞片卵形或條形,外表面中部灰綠色或淺棕色,通常被白毛,邊緣膜質;內層苞片長橢圓形,膜質,外表面無毛。總苞基部有的殘留總花梗。舌狀花1輪,黃色至棕黃色,皺縮捲曲;管狀花多數,深黃色。體輕。氣芳香,味苦。

野菊花生理特性

多年生草本植物,基部常匍匐,上部多分枝。葉互生,卵狀三角形或卵狀橢圓形,長3-225px,羽狀分裂,裂片邊緣有鋸齒,兩面有毛,下面較密;葉柄下有明顯的假託葉。頭狀花序直徑2-62.5px,排成聚傘狀;總苞半球形,總苞片4層,邊緣膜質,外層橢圓形;花小,黃色,邊緣舌狀,先端3淺裂,雌性;中央為管狀花,先端5裂,兩性。花期9-11月,果期10-11月。其喜涼爽濕潤氣候,耐寒。以土層深厚、疏鬆肥沃、富含腐殖質的壤土栽培為宜。多生於山坡草地、灌叢、河邊水濕地,海濱鹽漬地及田邊、路旁。

野菊花產地

分佈於東北、華北、華東、華中及西南。

野菊花相關論述

1《本草匯言》:“破血疏肝,解疔散毒。主婦人腹內宿血,解天行火毒丹疔。洗瘡疥,又能去風殺蟲。”
2《現代實用中藥》:“用於癰疽療腫化膿病。”
[1-2] 
參考資料
  • 1.    國家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0年版
  • 2.    高學敏.《中藥學》: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2年5月
  • 3.    吳劍坤主編.中草藥圖鑑[M].南京:江蘇鳳凰科學技術出版社,2017.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