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野苧麻

鎖定
野苧麻,中藥名。為蕁麻科苧麻屬植物束序苧麻Boehmeria siamensis Craib的全株。分佈於廣西、貴州、雲南等地。具有清熱除濕,祛風止癢,活血調經之功效。用於腸癰,腹痛,泄瀉,經閉,痞塊,風濕痹痛,濕疹,皮膚瘙癢。
中文名
野苧麻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雙子葉植物綱
蕁麻目
蕁麻科
苧麻屬
束序苧麻
分佈區域
廣西、貴州、雲南等地
採收時間
全年

野苧麻別名

野麻、八楞麻、大接骨、雙合合、牙呼光(傣語)、老母豬掛麪《雲南思茅中草藥選》、牛鼻子樹《雲南藥用植物名錄》

野苧麻入藥部位

全株。

野苧麻性味

味淡,性平。

野苧麻歸經

歸肺、胃經。

野苧麻功效

清熱除濕,祛風止癢,活血調經。

野苧麻主治

用於腸癰,腹痛,泄瀉,經閉,痞塊,風濕痹痛,濕疹,皮膚瘙癢。

野苧麻相關配伍

治蕁麻疹:老母豬掛麪,五除葉,松毛尖各適量。煎水洗。(《雲南思茅中草藥選》)

野苧麻用法用量

9-15g。外用適量,搗敷;或煎水洗。

野苧麻採集加工

全年均可採收,鮮用或曬乾。

野苧麻形態特性

灌木,高1-3米;小枝疏或密被短伏毛;芽卵形或狹卵形,長2-5毫米,鱗片三角狀卵形。葉對生;葉片厚紙質,狹卵形、.橢圓形或狹橢圓形,長5-15釐米,寬2-8釐米,頂端短漸尖或急尖,基部淺心形或圓形,稍偏斜,邊緣在基部之上有多數小牙齒,兩面疏被短伏毛,側脈3-4對,下面隆起,脈網明顯;葉柄長0.2-1釐米;托葉狹三角形或鑽形,長6-8毫米。穗狀花序在當年生枝頂部單生葉腋,在其下,2-4條生葉腋或落葉腋部,在同一植株全為雌性,或枝上部的雌性,其下的兩性或雄性,長4-6釐米;團傘花序直徑1.5-2.5毫米,密集,互相鄰接;苞片卵形或橢圓形,長2.5-3.5毫米,背面有短柔毛。雄花:花被片4,橢圓形,長1.8-2毫米,合生至中部,外面有短柔毛;雄蕊4,長約2.5毫米,花葯長約0.8毫米;退化雌蕊倒卵形,長約0.4毫米。雌花:花被紡錘形,長約1毫米,頂端約有3小齒,外面被柔毛,果期呈菱狀狹倒卵形或仍為紡錘形,長1.8-2毫米;柱頭長約0.8毫米。瘦果卵球形,長約0.8毫米,光滑。花期3月。

野苧麻生長環境

生於1000m左右的山地陽坡灌叢中或疏林中。分佈於廣西、貴州、雲南等地。

野苧麻相關論述

《全國中草藥彙編》:“清熱解毒,祛風除濕。主治腸癰,經閉腹痛,泄瀉,風濕痛,蕁麻疹,皮膚瘙癢,濕疹,痘瘡。”
[1-3] 
參考資料
  • 1.    中科院“中國植物誌”編輯委員會.《中國植物誌》:科學出版社,2013年
  • 2.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華本草》編委會.《中華本草》: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年
  • 3.    王國強.《全國中草藥彙編》:人民衞生出版社,201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