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野營訓練

鎖定
野營訓練是指軍隊離開營區,以露營、舍營方式進行的訓練。通常在完成基礎訓練後實施。特點:活動範圍廣,可在多種地形、不同環境和近似實戰條件下, 進行移動或駐止訓練。內容包括戰術、行軍、宿營、偽裝、警戒等。特種兵、專業兵主要進行專業技術、戰術訓練。中國人民解放軍於 20 世紀 70 年代初期,根據中央軍委主席毛澤東的指示,廣泛開展野營拉練,每年曆時 2 個月,行程千里,進行走、打、吃、住、藏綜合訓練。自 20 世紀 80 年代始,主要結合戰役、戰術演習進行。90 年代,總參謀部要求各級把機動和野營訓練作為年度訓練的例行課題,注重在“動”中全面驗證和提高部隊走、打、吃、住、藏、管的能力。 [1] 
中文名
野營訓練
含    義
軍隊離開營房、駐地而進行的訓練
作    用
全面增強戰鬥力
分    類
行軍式和駐軍式

野營訓練背景介紹

中國人民解放軍在戰爭年代,部隊經常處於流動狀態,利用行軍和作戰間隙進行的訓練,已具有野營訓練的性質。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軍隊進入正規化建設時期,野營訓練成為提高部隊戰鬥力的一種重要訓練方法。許多部隊發揚戰爭年代的練兵傳統,組織較小規模的野營訓練。20世紀60年代以後,毛澤東曾多次指出野營訓練是一種好方法。1964年,總參謀部頒發了《野營訓練八條》,明確了野營訓練的內容、形式、組織實施方法和要求,把野營訓練正式列入年度訓練計劃。1970年,毛澤東又提出利用冬季進行長途野營訓練。全軍各部隊、機關、院校連續多年開展了不同規模、不同形式的冬季長途野營拉練,進行走、打、吃、住、藏的綜合訓練,既練技術、戰術,又練思想、作風。

野營訓練類型

隨着軍隊現代化建設的發展和軍事訓練改革的深入,野營訓練的組織形式和方法有了新的改進,部隊的軍事素質得到了顯著提高。野營訓練以戰役、戰術訓練為主,並有計劃地組織行軍(輸送)、宿營、警戒、隱蔽偽裝、偵察、防核、防化學、防空和戰鬥勤務、戰鬥保障等內容的演練。兵種、專業兵主要進行專業技術、戰術訓練。野營訓練的形式分為移動野營(行軍式)和駐止野營(駐軍式)兩種。移動野營活動範圍廣,在近似實戰條件下,練常行軍、強行軍、急行軍、夜行軍、長途奔襲;選擇多種地形,設置多種複雜情況,演練各種戰術課題,着重提高部隊的機動作戰能力。駐止野營是部隊開進到既設陣地、預定戰區或與其地形相似地區、訓練基地進行訓練。這種形式地區固定,時間集中,便於組織各種保障,進行較大規模的戰役、戰術演習或專業技術訓練。野營訓練中的宿營,可根據當地條件,採取居民地舍營、使用帳篷和簡易器材露營,或舍營與露營相結合,也可進駐永備工事。野營訓練一般是在完成基礎訓練後實施,通常在冬季進行,有時也在夏季進行。夏季野營訓練,通常以連、營為單位組織,不遠離營區或駐地,時間較短,規模較小,主要進行分隊戰術、游泳、專業技術等科目的訓練。冬季野營訓練通常以團、師或集團軍為單位組織,距離較遠,時間較長,規模較大,主要進行團以上戰術、戰役演習。野營訓練情況複雜,駐地分散,環境艱苦,組織實施時應加強領導,周密計劃,充分準備,嚴密組織;做好思想工作,嚴格紀律,保守機密,搞好後勤保障和行政管理;做好防暑、防凍、防病工作,預防各種事故發生。世界許多國家的軍隊都很重視野營訓練。俄羅斯軍隊每年夏季和冬季都把部隊拉到訓練中心或野外營地進行訓練。美國駐本土部隊每年都用一定時間到國家訓練中心和寒帶作戰、熱帶叢林作戰等訓練中心進行野營訓練,使部隊體驗野戰生活,掌握戰鬥技能,密切協同動作,提高後勤保障能力。隨着軍隊技術裝備的不斷髮展和現代戰爭對訓練要求的提高,野營訓練對提高部隊戰鬥力、檢驗訓練質量將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並將得到新的發展。

野營訓練內容來源

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室 [2] 
參考資料
  • 1.    顧明遠.教育大辭典: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
  • 2.    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室.中國大百科全書·軍事:中國大百科出版社,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