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野海椒

鎖定
野海椒,中藥名。為茄科植物珊瑚豆Solanumpseudocapsicum L. var. diflorum(Vell.) Bitter的全草。分佈廣東、廣西、四川、雲南等地;北京、上海、江蘇等地有栽培。具有祛風濕,通經絡,消腫止痛之功效。用於風濕痹痛,腰背疼痛,跌打損傷,無名腫毒。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雙子葉植物綱
管狀花目
茄科
茄屬
珊瑚豆
中文學名
野海椒
採集時間
夏、秋季
毒    性
小毒《四川常用中草藥》

野海椒別名

海茄子、巖海椒、觀音蓮、玉珊瑚、珊瑚子、天辣子、陳龍茄、洋海椒

野海椒入藥部位

全草。

野海椒性味

味辛,性温。

野海椒歸經

歸心、肝、脾經。

野海椒功效

祛風濕,通經絡,消腫止痛。

野海椒主治

用於風濕痹痛,腰背疼痛,跌打損傷,無名腫毒。

野海椒相關配伍

治疔毒,火丹:野海椒、蒼耳葉、金銀花葉、牛耳大黃、苦蔘、刺黃柏、木鱉子、地膽、蒲公英、水莧榮、六月雪、花椒葉搗絨,塗疔毒、火丹。

野海椒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每日量5-10g。外用:適量,研末調敷。

野海椒使用注意

本品有毒,內服宜慎。服本品中毒可引起噁心,嘔吐,頭暈,腹痛,瞳孔散大,心律失常等。

野海椒採集加工

夏、秋季採集,曬乾。

野海椒形態特性

珊瑚豆又名:毛葉冬珊瑚。直立分枝小灌木,高達2米,全株光滑無毛。葉互生,狹長圓形至披針形,長1-6釐米,寬0.5-1.5釐米,先端尖或鈍,基部狹楔形下延成葉柄,邊全緣或波狀,兩面均光滑無毛,中脈在下面凸出,側脈6-7對,在下面更明顯;葉柄長約2-5毫米,與葉片不能截然分開。花多單生,很少成蠍尾狀花序,無總花梗或近於無總花梗,腋外生或近對葉生,花梗長約3-4毫米;花小,白色,直徑約0.8-1釐米;萼綠色,直徑約4毫米,5裂,裂片長約1.5毫米;花冠筒隱於萼內,長不及1毫米,冠檐長約5毫米,裂片5,卵形,長約3.5毫米,寬約2毫米;花絲長不及1毫米,花葯黃色,矩圓形,長約2毫米;子房近圓形,直徑約1毫米,花柱短,長約、2毫米,柱頭截形。漿果橙紅色,直徑1-1.5釐米,萼宿存,果柄長約1釐米,頂端膨大。種子盤狀,扁平,直徑約2-3毫米。花期初夏,果期秋末。

野海椒生長環境

生於田邊、路旁、叢林中或水溝邊。分佈於廣東、廣西、四川、雲南等地,北京、上海、江蘇等地有栽培。

野海椒相關論述

《四川常用中草藥》:“能消積,利膈,下熱毒;治風濕麻痹,濕熱癢瘡等症。”
[1-4] 
參考資料
  • 1.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華本草》編委會.《中華本草》: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年
  • 2.    中科院“中國植物誌”編輯委員會.《中國植物誌》:科學出版社,2013年9月
  • 3.    冉先德主編;徐扣根,任超,侯獻平副主編.《中華藥海》:哈爾濱出版社,1993年
  • 4.    南京中醫藥大學編著.《中藥大辭典 下 第2版》: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