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野性的呼喚

(傑克·倫敦創作中篇小説)

鎖定
《野性的呼喚》,又名《荒野的呼喚》(The Call of the Wild),是美國作家傑克·倫敦創作的中篇小説。
作品講述巴克原是米勒法官家的一隻愛犬,經過了文明的教化,一直生活在美國南部加州一個温暖的山谷裏。後被賣到美國北部寒冷偏遠、盛產黃金的阿拉斯加,成了一隻拉雪橇的狗。該作以一隻狗的經歷表現文明世界的狗在主人的逼迫下回到野蠻,寫的是狗,也反映人的世界。 [1] 
該作延續了傑克·倫敦小説的“生存”主題:生命總是在不斷掙扎求存的過程中獲得意義與力量。 [2] 
作品名稱
野性的呼喚
外文名
The Call of the Wild
作品別名
荒野的呼喚
作    者
【美】傑克·倫敦
文學體裁
中篇小説
首版時間
1903年
字    數
約80000

野性的呼喚內容簡介

《野性的呼喚》 《野性的呼喚》
從小生活在温室環境中的巴克被偷着拐賣到原始荒野當雪橇狗。殘酷的現實觸動了巴克由於人類文明的長久薰陶而向大自然迴歸的本能和意識。惡劣的生存環境鍛鍊了巴克,他在歷練中不斷成長。最終通過戰勝狗王斯匹茨而贏得了拉雪橇狗羣中的頭把交椅。當殘暴的哈爾將巴克打得遍體鱗傷、奄奄一息時,約翰·桑頓的解救讓巴克感受到温暖並決定誓死效忠恩主,但恩主的遇害徹底打碎了巴克對於人類社會的留戀,從而促使巴克堅定決心,毅然走向荒野,迴歸自然。 [3] 

野性的呼喚作品目錄

1 一路向北
3 支配一切的原始獸性
5 拉雪橇的艱辛
7 呼喚之聲 [4] 
2 棍棒與犬牙法則
4 誰是老大
6 為了一個男人的愛

野性的呼喚創作背景

《野性的呼喚》的靈感來自於傑克·倫敦在道森的一次旅行。1897年,傑克·倫敦離開舊金山,經代爾海濱到斯圖爾特河旅行。在接下來的幾年中,傑克·倫敦穿越了切爾科特海峽,在韓德森河淘金,並在靈的曼湖造了一艘船,藉由此船穿越了靈的曼湖、貝納湖、太格仙湖、沼澤湖、五十英里湖,最終到達道森。 [2] 

野性的呼喚人物介紹

巴克
在小説中,巴克只是一隻狗,但是倫敦運用擬人手法,擬人化了它以及它周圍的環境,把巴克眼中的世界及人類的本質刻畫得淋漓盡致,反映了資本主義社會冷酷的現實和“優勝劣汰,適者生存”的客觀現實。巴克渴望並奔向了自由,這也正是倫敦的追求和理想的體現。《野性的呼喚》試圖告訴人們,環境改變的不僅僅是生活的方向。
巴克具有與生俱來的好奇心、羞恥心和正義感,它還具有一種神秘的靈感和大公無私的愛,這都充分體現在它和桑頓的關係上。他只是一隻狗,但他比他周圍的許多人更具有人性。一開始巴克驕傲地生活在他統領的領域,突然有一天它的一切都被拿走了,並沒有拳打腳蹬,而是被迫在加拿大的荒野拉雪橇,這些經歷摧殘着他,但也促使他強壯,最終他贏回它的王國。
巴克的形象體現了自然主義文學的特點廣泛的規律:自然生物規律,只有殘酷的鬥爭,才能生存。巴克必須擊敗其他動物,這樣他才可以生存。同樣的,人要入侵併打敗他人,才能得到生存之地。雖然這是對傳統道德學説的一種侵犯,但是在巴克的眼中,這是一個原始的動物世界,是一個血腥的戰場,沒有規則,唯一的規則是血腥屠殺。作為動物,巴克的行為代表的是“適者生存”的法則,他迫使自己適應新的環境,所以他贏得了生存的權利。 [5] 
約翰·桑頓
約翰·桑頓是巴克所遇到過的最善良的主人,一位真正的愛狗者。他不是狗的主人,而是狗的朋友。當巴克將要被殘忍的主人哈爾殺害時,約翰·桑頓冒着生命危險救了它。他對巴克非常的細心,充滿愛意,巴克也將它的愛回饋給約翰先生。
約翰·桑頓代表一股扭轉的力量,一條巴克和人類社會連接的紐帶。長時間的勞動及惡劣條件下的艱苦:鬥爭使巴克在身心上已逐漸轉變成一隻狼犬。但被解救後,巴克越發頻繁地聽到了狼的呼喚,因約翰·桑頓的愛,它一直和狼羣保持着理性的距離,繼續和人類生活在一起。最後約翰·桑頓被殺害了,動物和人類的紐帶被切斷了,當它再次聽到狼呼喚時,便跑向狼羣,迴歸了自然,成為一隻真正的狼。 [6] 
哈爾
哈爾是一個淘金者,他對金子的瘋狂程度超過了桑頓。他讓狗們日夜不停的拉雪橇,即使疲憊不堪也要繼續向前跑。對哈爾而言,狗只是工作的機器
哈爾是一個努力得到金錢的資本積聚者。從哈爾與狗之間的關係看,狗代表了工人階級,而哈爾正是那些壓榨勞動人民血汗的資本家的象徵。像狗一樣生活的工人階級努力為資本家們幹活,希望能賺錢過活,但他們未從資本家那裏得到同情,仍痛苦地生活。 [6] 
米勒法官
米勒法官很富有,他在山谷裏有所很大的房子,裏面有很多的馬伕和傭人。他的家庭成員經常外出打獵或閲讀。米勒法官由於他的職業在當地享有很高的聲譽,這一點從他的大房子被叫做“米勒法官的地盤”就可以看出。在巴克的眼裏,他是高貴的、崇高的、可敬的。
這些似乎都與巴克無關,但事實上,這些對他都很重要。出生在這樣一個優越的家庭,巴克天生有一種自尊與自豪感。正是因為這一點,當他被賣給販狗人以及遭到毒打的時候,他感覺身體上和心理上的尊嚴與自豪感都受到了傷害,他身體裏的野性被立刻激活了。 [6] 

野性的呼喚作品鑑賞

野性的呼喚作品思想

《野性的呼喚》 《野性的呼喚》
小説以狗作為主人公,在一定程度上是對“人乃萬物之靈長”這一觀念的挑戰。作者對人類的中心主義行為是帶有批判性質的。
首先,小説中狗的形象與人的形象形成鮮明對比。狗(巴克)勇敢、善良、忠誠、感恩,具備超強的適應力,卓越高超的領導能力,而人類大部分是虛偽、殘暴的。巴克被賣給了狗販子,從米勒法官家安逸的環境到了北方嚴酷的生活中,但它很快適應了生存法則。即使空中一點預兆也沒有,他也能未卜先知地在樹旁或堤岸邊掘洞,躲在裏面安然地避開強風的侵襲。巴克充分發揮管理的長處,把狗隊治理地井然有序。它用盡力氣拉起1000磅的麪粉為主人贏得賭注。另一方面,人類在對待狗時,依然用的是繩子、籠子、大棒,他們為了滿足自己的慾望,絲毫不顧及其他生物的命運。紅衣人對狗進行赤裸裸的威脅:“如果你要做一條好狗,那麼一切都會很好。如果你要做一條壞狗,我就會敲碎你的骨頭。”人類自以為掌握了真理的權利,自認為是狗的至高無上的主人。正是因為人類的一系列自私行為,導致狗羣的悲慘命運,同時人類也自食惡果——哈爾一家葬身白河,巴克最終迴歸荒野,是對人類中心主義的一種預警。
小説中的狗是有着生命自主賞識的。狗,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簡單的工具和附庸,而是具有自身價值和意義的生命強者。作者在寫巴克時多次強調了自尊,當巴克發現自己被販賣時,感到的是受傷的自尊,它認為自己的尊嚴受到了侵犯。在這裏,狗充分展現了它的主體意識,它也擁有自己的尊嚴和驕傲,並不是任由人類主宰命運的傀儡。在它擊敗了領頭狗斯匹茨後,主人公弗朗索瓦卻讓別的狗當領頭狗。巴克堅持不妥協,弗朗索瓦用大棒來教訓它,它仍然與其較量了一個多小時,最後微笑着站在自己爭取到的位置上。巴克身上充滿了熾熱的生命力量,散發出了洶湧澎湃的生命氣息。
追溯作者如此刻畫巴克的深層原因,會發現作者雖然沒有擺脱人類中心主義。但是作者筆下無意識流露出來的對狗的自尊、生命的欽佩與重視,是對動物乃至整個大自然的一種尊重。小説以荒野為背景,作者通過巴克告訴給了人類一個警告——荒野是人類不可攫取之地。荒野是一曲自然生命的交響樂,而人與其他動物一樣只不過是自然樂曲中一個小小的音符。在荒野中,狗被喚起的野性是人類難以抑制的。巴克掙脱文明的桎梏,感應荒野的呼喚,是它對人類的反抗。這種反抗從反面透視了人類以自我為中心,剝奪生態系統中其他物種應有的平等地位,破壞了整個生態系統的和諧。 [7] 
傑克·倫敦深受達爾文主義的影響,他相信“生存競爭、自然淘汰,動物世界內部的有規律的相互關係,對“自然條件的適應能力等都支配着整個動物界”。因此,傑克·倫敦將巴克描繪成—個競爭中的強者,他的奮鬥感染着每一位讀者。“人有人的長處,動物也有着自己的特長。人所具有的優越性(如理性、道德能力)使他能夠更好地適應其小生境(文化),動物所具有的那些優越性(如敏捷的聽覺、高超的視覺、奔跑的速度、飛行和攀爬的技巧)也使它們較好地適應其小生境。”,在小説中,巴克的蜕變歷程就遵循了達爾文“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進化理論。具備了優良遺傳基因的巴克在狗羣中不斷成長,最終通過競爭成為了狗中的霸主。
經過了大棒的打壓以及狗羣中獨牙現實的歷練,巴克身體中的野性不斷被激發。一方面他從經驗中學習,一方面他早已消失的本能也復活了。多少代的馴養從他身上消失了。他漸漸地記起了自己種族的青年時代。那時成羣結隊的野狗在原始森林裏遊蕩,獵殺着獵物充飢。祖先們使他身上古老的生命活躍起來,他們記錄在種族遺傳中的古老技巧便是他的技巧。在與斯匹茨爭霸成功後,巴克成為了狗的領袖,他整日辛勞,唯一的樂趣就是坐在篝火邊,回憶過往的時光。人類社會的文明漸漸遠去,遙遠的荒野的呼喚卻越來越清晰。陽光的國土已經很模糊、很遙遠,回憶它對他已沒有什麼吸引力。有吸引力得多的倒是他遺傳中的記憶,這種記憶給了許多他未從見過的東西以一種時曾相識之感,本能(其實就是祖先的回憶轉化而成的習慣),那後來已經泯滅的本能在他身上甦醒過來,活躍了起來。最終,在恩主索恩頓遇害後,巴克斷絕了與人類社會的最後一絲聯繫,他毅然跟隨內心深處的召喚,迴歸到了那個屬於他的原始荒野。 [3] 
在現實主義這一點上,《野性的呼喚》具有更深刻的揭示作用。生存環境的變遷,使巴克從一個文明社會的寵物變成了一個荒野深處的狼羣之王,這是巴克的本性使然;同時這也是美國社會現實生活的真實寫照。人與人之間爾虞我詐,弱肉強食,適者才能生存,競爭無處不在。這就是美國社會的現實。傑克·倫敦在這方面,對這一社會現實進行了無情的鞭撻。由於他對人類文明的失望與冷漠。在小説中他毫不寬恕他筆下亦即巴克眼中的紅衣人、哈爾等兩條腿的“人們”道德原則的丟失和“人性”的淪喪。對資產階級的虛偽道德進行了無情地揭露和批判。把狗眼中的世界、人類的本質特別是美國社會的現實本質刻畫得淋漓盡致。 [8] 

野性的呼喚藝術特色

多重的敍事視角
敍事角度指作者在敍述一個故事時確立的一種視角。作者總是通過一定的角度向讀者展示其虛構作品中構成故事敍事成分的人物、情節、背景和事件。傳統理論中對敍述類型的分類大體上分為第三人稱敍事體和第一人稱敍事體兩大類。第三人稱敍述體又分為全知全能敍事角度和有限敍事角度。
《野性的呼喚》中作者採用第三人稱全知全能的敍事角度來講述故事,但是不同的是故事有時是從外界來講述,有時又是通過小説的主人公巴克的眼睛來看世界。在小説第一章中的背景描寫就是從外部以一個全知全能的角度來敍述;然而其後的場景中作者又轉變了敍事角度,故事又不時地從巴克的視角被講述。
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野性的呼喚》中作者所採用的敍事方法就是第三人稱配以全知全能的和有限度的講述視角。
隱喻的世界,象徵的藝術手法。
作者筆下的阿拉斯加白雪皚皚,荒野廣袤而寂靜。“嚴寒彷彿凍結了大自然的心臟”,“在零下六十五度的氣温裏,一個人只要在雪裏多躺幾分鐘,就活不了。”然而,這片荒野卻有着豐富的意藴。
(1)象徵神聖和威嚴。
北國的荒野,除了極度的嚴寒,還有一種嚴酷的、不可侵犯的、超人力甚至超其他自然力(如浪潮、風暴、地震)的神聖和威力。
(2)象徵公正。
寂靜的雪野對任何生命無時無刻都是一場最嚴峻的生死考驗,它很嚴厲,毫不留情,但很公正。它對一切都鐵石心腸,無動於衷;對於人的冒險行為既不幫助也不阻止。但只要稍微違反自然法則,就會統統受到最嚴厲的制裁。作者生活在資本主義殘酷剝削的年代,這也反映了他渴望公正和平等的生活理想。
(3)象徵道德感化的力量。
作者暗示人們:一方面,一切想要達到道德上的淨化、永恆的人,都必須經過北國雪野這種特殊的靈魂洗禮;一方面這裏的道德淨化似乎又不那麼徹底--人人相助的內心本源只是一種生存本能與外界的臨時契約。“在北方,誠實是最寶貴的品德。”作者寫道,當人們遠離北方的荒原來到人聲嘈雜的居住地和南方的草原,人們又恢復了惡的本性,北國的洗禮就像冰雪一樣融化殆盡。顯然,作者在告訴人們:只有北國的荒野才是人們靈魂淨化的聖地,這表現出作者對道德的嚴肅思考。
作者在文中向讀者展示了極大的想象空間:荒野,總是充滿金子般的誘惑力。作者在這部小説中成功地運用了隱喻的表現手法,其象徵的深刻性與宗教性總以讓接近這一文本的每一個人着迷。他不僅以狗喻人揭露了深刻的社會主題和人性主題,而且他的作品中始終瀰漫着一種宗教氣息。領頭狗巴克在狼羣的呼喚下回歸自然與原始,從狗變成狼,表現出一種原始宗教的感召力量。他的象徵並不滿足於象徵所帶來的意象、比喻、暗示、諷刺、警示等意義與功能,而是通過透視一組有機聯繫的象徵使人生主題的內涵再現。他將種種象徵寫得真切形象,令人感動,極具震撼力。例如“幻想--破滅--再幻想”模式。
史詩般的語言
《野性的呼喚》中激盪人心的震撼力是通過其史詩般的語言實現的。語言是任何一類文本的表現載體。因此,語言的把握極其重要。一部作品能不能吸引讀者的眼光,首先取決於它的語言。精美的語言能讓讀者在未深入作品時提前獲得一種直覺的審美愉悦。在這部小説中,作者運用了大量筆墨描寫了北國的雪野,特別是巴克響應狼嗥奔走叢林的描寫,極具神秘感,且充滿力美和野性美。其描寫場面之恢宏、空曠與激盪,給人心靈以強烈的震撼。例如寫巴克和原來的領頭狗決鬥的一段:“他們兜這圈子,兩耳直豎,互相嗥叫着,尋找出擊的時機。巴克感到眼前的情景很熟悉,恍惚想起了一切——白色的樹林,白色的大地,白色的月光和喋血浴血的惡戰。在一片白色中籠罩着可怕的平靜。空氣死了一般凝固:一切都停止了運動,連樹葉都一動不動。”等等,諸如此類的句子文中還有很多很多。
《野性的呼喚》並非僅僅是一個動物故事,它是一個寓言,一個神話。它寫的是狗,卻暗指人類社會。巴克的邪惡是人類的邪惡,是榮格的集體無意識學説的一個典型例證,是人的陰影原型的體現,這也與自然主義的“人獸論”、西方的人性惡及基督教的原罪相吻合。可以看出,傑克·倫敦的《野性的呼喚》與榮格的集體無意識與原型理論相互支撐:《野性的呼喚》為榮格的集體無意識與原型理論提供了一個具體的闡釋;反過來,榮格的集體無意識與原型理論為研究傑克·倫敦及《野性的呼喚》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理論指導。 [9] 

野性的呼喚作品影響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表的調查,傑克·倫敦是在包括前蘇聯在內的整個歐洲作品被翻譯最多的美國作家。而《野性的呼喚》又居其50部作品之首。《野性的呼喚》已被譯成80多種不同的文字,在中國也有30多種譯本。《野性的呼喚》被列入大學文科必讀參考書目。一個沒有受過正規教育的作家獲此殊榮,足見《野性的呼喚》的分量之重。 [8] 

野性的呼喚作品評價

《野性的呼喚》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狗的故事,同時也是對人類靈魂最深處那奇異而又捉摸不定的動機的探討。我們越是變得文明,就越是感到恐懼。 ——美國詩人卡爾·桑德堡
有人認為,這是一隻狗的故事;也有人認為,這是一隻狼的故事;但我覺得,這其實是關於生命力的故事,所有的生命都應該在蔚藍的天空下張揚自己的生命力,自由而美好。 ——湖北省教育學會小語專業委員會常務副理事長兼秘書長段宗平

野性的呼喚作者簡介

傑克·倫敦(1876-1916),美國現實主義作家。出生於美國加利福尼亞舊金山的一個破產農民家庭。他從小參加體力勞動,受盡生活折磨。後來,他做過童工、工人和水手,也當過劫取牡蠣的“蠔賊”。1893年由於美國發生嚴重經濟危機,傑克·倫敦以無業遊民罪被捕。1897年他到阿拉斯加淘金,結果一粒金子也沒淘到卻得了壞血病。從此,他開始了文學創作生涯,並於1900年發表統稱為“北方故事”的系列小説。他從1900年起連續發表的許多中短篇小説,因其作品大都帶有濃厚的社會主義色彩,因此有人認為他是宣揚社會主義的作家,但也有人認為他是表現個人主義與民眾哲學的自然主義作家。40歲時,他以自殺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10] 
他在自己16年的創作生涯中留下了50部著作,其中長篇小説19部。他的作品不僅在美國本土廣為流傳,而且受到世界各國人民的歡迎,是最受中國讀者歡迎的外國作家之一。代表作有《馬丁·伊登》、《野性的呼喚》、《熱愛生命》(短篇小説)、《白牙》(又譯作《雪虎》)等。 [10] 
參考資料
  • 1.    武雅麗主編,名著素材拓展運用[M],重慶出版社,2010.12,第117頁
  • 2.    蔡智敏,姜聯眾主編,文學與思想的70座高峯[M],二十一世紀出版社,2015.02,第330頁
  • 3.    《野性的呼喚》中巴克蜕變的成因解析 趙謙-《重慶科技學院學報》 2011(8)
  • 4.    【美】傑克.倫敦 著 楊春曉 譯.野性的呼喚:長江文藝出版社,2007-5:目錄頁
  • 5.    自然主義在《野性的呼喚》主題中的建構 林興秀 - 《黑龍江生態工程職業學院學報》- 2014年2期
  • 6.    李晶.淺析野性的呼喚與白牙中的人物形象[J].科教文匯(下旬刊).2009年02期
  • 7.    《野性的呼喚》中的人類中心主義 王成偉 - 《時代文學》- 2012年3期
  • 8.    現實主義、自然主義和浪漫主義相融合的巔峯之作——《野性的呼喚》淺析 李愛羣 - 《時代文學》- 2011年16期
  • 9.    人格面具、陰影及自性——《野性的呼喚》的原型解讀 裴秀娟,PEI Xiu-juan - 《信陽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9年1期
  • 10.    傑克·倫敦.《野性的呼喚》.武漢:湖北少年兒童出版社,2009:扉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