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重酬李少府見贈

鎖定
《重酬李少府見贈》的作者是孟浩然,被選入《全唐詩》的第160卷第25首。
作品名稱
重酬李少府見贈
作    者
孟浩然
創作年代
盛唐
作品出處
《重酬李少府見贈》
文學體裁
五言律詩

重酬李少府見贈作品原文

重酬李少府見贈①
養疾衡檐下,由來浩氣真。②
五行將禁火,十步任尋春。③
致敬惟桑梓,邀歡即主人。④
回看後凋色,青翠有松筠。⑤

重酬李少府見贈作品註釋

①這是一首贈答朋友兼述志的詩。徐鵬先生將此詩系年於開元二十七年(739),雲“當與前詩(指《李少府與王九再來》)作於同一時期。”朋友李少府曾於寒食節前來訪,並有贈詩:浩然也有回贈。也許是回贈未能盡意,因此再“重酬”一首。李少府:李白有《贈從兄襄陽少府皓詩,疑即一人》。此詩與《李少府與楊九再來》內容有相關之處,疑大抵作於同時。 [2] 
②“養疾”二句:雖然養病於貧寒的家室,但正大剛直之氣從來都在胸中長存不滅。衡檐:橫門茅檐的簡稱,指住室簡陋。衡,通橫,橫木為門,喻陋室。《詩・陳風・衡門》: “衡木之下,可以棲遲。”後借指隱者居處。檐,一作“茅”。“養疾衡檐下”語出陶淵明《辛丑歲七月赴假還江陵夜行塗口》“養真衡茅下”。由來,從來。浩氣:即浩然之氣,意為正大剛直之氣。《孟子・公孫丑上》:“我善養吾浩然之氣。”真:真實存在。 [2] 
③“五行”二句:意謂李少府前次來訪,正逢寒食節,將禁火冷食;同朋友只是就近隨意走走,倒也愜意。五行:指金木水火土,古代哲學家解釋萬物起源和多樣性對立統一的五種基本東西。這裏用五行一詞,僅只為下面的“禁火”(缺火)而設。禁火:古時於清明節前禁火三日,只吃冷食,稱寒食節。十步任尋春:化用“十步香草”典故,劉向《説苑・談叢》:“十步之澤,必有香草。”本喻到處有人オ,這裏是説到處皆可遊賞,因而只是就近隨便走走。句中,任,一作“想”,又作“枉”。 [2] 
④“致敬”二句:意謂招待朋友只是就農家所有,主人儘量使客人歡樂。桑梓:本指故鄉,這裏是本鄉所產之物的意思。邀歡:求得客人歡樂。主人:指浩然自己。主,一作“故”。回:全詩校:“一作還。” [2] 
⑤“回看”二句:環看四周沒有凋謝之色的,只有青翠的松和竹。後調:《論語・子軍》:“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筠:竹的別稱。此二句和首二句呼應,意在表明自已的志向、品格,也比喻朋友間的友誼象松竹長青。

重酬李少府見贈作者簡介

孟浩然(689~740),唐代詩人。本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陽人,世稱孟襄陽。因他未曾入仕,又被稱為孟山人。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頓、痛苦失望後,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以隱士終身。曾隱居鹿門山。年四十,遊長安,應進士不第。曾在太學賦詩,名動公卿,一座傾服,為之擱筆。後為荊州從事,患疽卒。曾遊歷東南各地。詩與王維並稱“王孟”。其詩清淡,長於寫景,多反映山水田園和隱逸、行旅等內容,絕大部分為五言短篇,在藝術上有獨特的造詣。有《孟浩然集》三卷,今編詩二卷。 [1] 
孟浩然出生於公元689年(武后永昌元年),唐代一位不甘隱居。壯年時曾往吳越漫遊,後又赴長安謀求官職,但以「當路無人」,只好還歸故園。開元二十八年(七四零)詩人王昌齡遊襄陽,和他相聚甚歡,但此時孟浩然背上正生毒瘡,據説就是因為「食鮮疾動」,終於病故,年五十二歲。
孟浩然的一生,徘徊於求官與歸隱的矛盾之中,直到碰了釘子才了結了求官的願望。他雖然隱居林下,但仍與當時達官顯官如張九齡等有往還,和詩人王維、李白、王昌齡也有酬唱。
孟浩然的詩已擺脱了初唐應制,詠物的狹窄境界,更多地抒寫了個人的懷抱,給開元詩壇帶來了新鮮氣息,並得到時人的傾慕。李白稱頌他「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杜甫禮讚他「清詩句句盡堪傳」。可見他在當時即享有盛名。他死後不到十年,詩集便兩經編定,並送上「秘府」保存。現有《孟浩然集》。
孟浩然出生於公元689年(武后永昌元年)。40歲時,遊長安,應進士舉不第。曾在太學賦詩,名動公卿,一座傾服,為之擱筆。他和王維交誼甚篤。傳説王維曾私邀入內署,適逢玄宗至,浩然驚避牀下。王維不敢隱瞞,據實奏聞,玄宗命出見。浩然自誦其詩,至"不才明主棄"之句,玄宗不悦,説:"卿不求仕,而朕未嘗棄卿,奈何誣我!"放歸襄陽。後漫遊吳越,窮極山水之勝。開元二十二年(734),韓朝宗為襄州刺史,約孟浩然一同到長安,為他延譽。但他不慕榮名,至期竟失約不赴,終於無成。開元二十五年,張九齡為荊州長史,招致幕府。不久,仍返故居。公元740年(開元二十八年),王昌齡遊襄陽,訪孟浩然,相見甚歡。適浩然背上長了毒瘡,醫治將愈,因縱情宴飲,食鮮疾發逝世。孟浩然生當盛唐,早年有用世之志,但政治上困頓失意,以隱士終身。他是個潔身自好的人,不樂於趨承逢迎。他耿介不隨的性格和清白高尚的情操,為同時和後世所傾慕。李白稱讚他"紅顏棄軒冕,白首卧松雲",讚歎説:"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贈孟浩然》)。王士源在《孟浩然集序》裏,説他"骨貌淑清,風神散朗;救患釋紛,以立義表;灌蔬藝竹,以全高尚"。王維曾畫他的像於郢州亭子裏,題曰:"浩然亭"。後人因尊崇他,不願直呼其名,改作"孟亭",成為當地的名勝古蹟。可見他在古代詩人中的盛名。王維、李白、王昌齡都是他的好友,杜甫等人也與他關係甚好 隱居本是那時代普遍的傾向,但在旁人僅僅是一個期望,至多也只是點暫時的調劑,或過期的賠償,在孟浩然卻是一個完完整整的事實。在構成這事實的複雜因素中家鄉的歷史地理背景,或許是很重要的一點。
在一個亂世,例如龐德公(東漢名士)的時代,對於某種特別性格的人,入山採藥,一去不返,本是唯一的出路。但生在“開元全盛日”的孟浩然,有那必要嗎?然則為什麼三番兩次朋友伸過援引的手來,都被拒絕,甚至最後和本州採訪使韓朝宗約好了一同入京,到頭還是喝得酩酊大醉,讓韓公等煩了,一賭氣獨自走路呢?正如當時許多有隱士傾向的讀書人,孟浩然原來是為隱居而隱居,為着一個浪漫的理想,為着對古人的一個神聖的默契而隱居。在他這回,無疑的那成立默契的對象便是龐德公。孟浩然當然不能為韓朝宗背棄龐公。鹿山不許他,他自己家園所在,也就是“龐公棲隱處”的鹿門山,決不許他那樣做。

重酬李少府見贈作品賞析

這是一首贈答朋友兼述志的詩。徐鵬先生將此詩系年於開元二十七年(739),雲“當與前詩(指《李少府與王九再來》)作於同一時期。”朋友李少府曾於寒食節前來訪,並有贈詩:浩然也有回贈。也許是回贈未能盡意,因此再“重酬”一首。 [2] 
首聯先寫自己養疾於陋室之家,但浩然之氣從未泯滅,透露出一種“君子憂道不憂貧”精神。二、三兩聯回憶友人來訪時的情景:適逢清明節前的寒食節,雖然禁火冷食,但朋友們就近隨意踏青走遊,也還愜意。並以農家自有之物招待,表示敬意,家宴間舉飲甚歡,表現了朋友間不拘形式的真摯誠樸的友誼。末聯借用典故,語意雙關,一方面再次表述心志,要像松竹一樣不畏嚴寒困窘,一方面暗指和朋友的友誼如松竹長青。詩的立意穩正,筆調含蓄,表現了一種閒雅氣度。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