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重經昭陵

鎖定
《重經昭陵》這是唐代詩人杜甫的一首五言排律詩。
作品名稱
重經昭陵
作    者
杜甫
創作年代
唐代
文學體裁
五言律詩

重經昭陵作品原文

草昧英雄起,謳歌歷數歸。
風塵三尺劍,社稷一戎衣。
翼亮貞文德,丕承戢武威。
聖圖天廣大,宗祀日光輝。
陵寢盤空曲,熊羆守翠微。
再窺松柏路,還見五雲飛。 [1] 

重經昭陵作品點評

《瀛奎律髓》:此篇前八句字字佳。
《誠齋詩話》:庾信雲:「永韜三尺劍,長卷一戎衣。」杜雲:「風塵三尺劍,社稷一戎衣。」亦勝庾矣。
《唐詩廣選》:蔣春甫曰:用經語入詩,拙者便腐。
《唐詩歸》:譚雲:經術詩。鍾雲:陵廟之作,典古悲涼,説功業無竹帛氣,説神鬼無松杉氣。鍾雲:“守”字説出神來(“熊羆”句下)。
唐詩選脈會通評林》:何景明曰:用經語入詩,他人蹈此便拙滯,惟此老不見斧鑿痕。周珽曰:極寂寞時地,發出鳳池、龍閣氣象,覺陵寢間五色崢嶸。
《唐詩評選》:壯麗生色。壯麗不生色,則官舍門神,聊堪駭鬼耳。“翼亮”一聯,自潘尼、陸雲語。
瀛奎律髓匯評》:何義門:反覆慨嘆,蕩平之功,不能速奏,無太宗之善繼也。紀昀:“翼亮”四句終不精彩。結出“重過”。許印芳:此詩簡嚴典碩,通體精彩。紀批亦是苛論。
《圍爐詩話》:《重經昭陵》詩前四聯敍太宗功德,繁簡得中,後二聯以昭陵作結。此詩極其典重,鍾伯敬以為悲涼,非也。
《唐宋詩醇》:渾舉讚頌,義無不包,與前篇(按即《行次昭陵》)皆可直追三《頌》。張遠曰:末句即“五陵佳氣無時無”之意。
《杜詩鏡銓》:蔣雲:首二句見神器有定,不可以智力爭也,與班彪《五命論》同旨。結得有體有力(“再窺”二句下)。李子德雲:典重高華,直追三《頌》,此收京之後,絕是喜詞,與前首各別。
《讀杜心解》:旅農雲:前篇(《經昭陵》)傷亂,此篇望治,故以“五雲”為結。愚按……其言“聖圖”、“宗祀”,神注今日之光復舊物矣;故曰“圖”、曰“祀”言靈長也。舊以此四句亦粘定太宗,殊未得神。後四,點“陵”,點“重經”;前篇曰“寂寞流恨”,此曰“松柏”、“雲飛”:一悲一喜,今曩改觀。
《聞鶴軒初盛唐評選讀本》:三、四工警。五、六儼然《三頌》聲貨。七、八莽旺,唯雄才有之。骨峭故不枵也。結筆飛舞。

重經昭陵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詩中嘗自稱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其先代由原籍襄陽(今屬湖北)遷居鞏縣(今河南鞏義)。杜審言之孫。開元(唐玄宗年號,713~741)後期,舉進士不第。漫遊各地。公元744年(天寶三載),在洛陽與李白相識。後寓居長安近十年,未能有所施展,生活貧困,逐漸接近人民,對當時生活狀況有較深的認識。及安祿山軍臨長安,曾被困城中半年,後逃至鳳翔,謁見肅宗,官左拾遺。
杜甫 杜甫
其詩大膽揭露當時社會矛盾,對窮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內容深刻。許多優秀作品,顯示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因被稱為“詩史”。在藝術上,善於運用各種詩歌形式,尤長於律詩;風格多樣,而以沉鬱為主;語言精煉,具有高度的表達能力。繼承《詩經》以來注重反映社會現實的優良文學傳統,成為古代詩歌藝術的又一高峯,對後世影響巨大。杜甫是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宋以後被尊為“詩聖”,與李白並稱“李杜”。存詩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2] 
參考資料
  • 1.    《重經昭陵》  .古詩文網[引用日期2014-01-29]
  • 2.    《辭海》(縮印本).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年1月版,第151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