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

鎖定
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位於渝中區枇杷山正街72號,系重慶市文物局直屬文博科研事業單位。前身重慶市文物考古所成立於2000年,是伴隨重慶直轄、三峽工程庫區文物保護工作全面啓動而誕生的一支省級專業文化遺產保護單位,2006年獨立運行,2008年增掛重慶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牌子,2011年12月經市編委批准更名為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
中文名
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
成立時間
2000年
機構地址
渝中區枇杷山正街72號

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單位簡介

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 [1]  位於渝中區枇杷山正街72號,系重慶市文物局直屬文博科研事業單位。前身重慶市文物考古所成立於2000年,是伴隨重慶直轄、三峽工程庫區文物保護工作全面啓動而誕生的一支省級專業文化遺產保護單位,2006年獨立運行,2008年增掛重慶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牌子,2011年12月經市編委批准更名為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
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現有幹部職工145名,設有辦公室、文物保護管理辦公室、文物考古研究所、建築遺產研究所、文物修復保護所、保管部、文物信息中心、後勤中心(保衞科)8個部門,另有全資公司重慶考工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單位有國家文物局頒發的“考古發掘團體領隊”“文物保護工程勘察設計甲級”“可移動文物技術保護設計甲級”“可移動文物修復一級”“文物保護工程監理乙級”等專業資質,是我市擁有文化遺產保護專業資質最全的文博單位。單位宗旨是:“開展文化遺產研究和保護,傳承弘揚歷史文化”,主要職責是:“承擔文化遺產的調查與研究,文物的勘探、發掘和修復,文物保護的規劃和設計,信息諮詢和培訓宣傳等工作”。
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業務工作主要圍繞三峽工程庫區文物保護、基本建設工程文物保護兩條線展開。工作中秉承“精誠團結、開拓創新”的辦院精神;堅持“科研興院、人才強院”的戰略方針;地下文物保護、地面文物保護、文物科技修復保護、學術科研等傳統業務工作齊頭並進,基礎設施建設、文物標本管理、文物信息諮詢、文化遺產教育培訓等工作蓬勃發展。十餘年來,單位從零起步,奮發圖強,打造了一支能吃苦、敢拼搏、講奉獻的業務骨幹隊伍,走出了一條強事業、重實效、有創新的文化遺產保護路子。歷年在國家級、省市級獲得了“全國文物系統先進集體”“全國文化系統先進集體”“重慶市三峽移民工作先進集體”“重慶市三峽庫區文物保護工作先進集體”“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等數十項獎項。
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成立以來,承擔了150餘項三峽工程庫區考古發掘工作;組織實施了配合航電樞紐、鐵路、公路、機場、電力、市政建設等300餘項基本建設工程的文物保護工作;開展了150餘項地面文物勘測、規劃、設計、監理工作;完成了20500餘件(套)考古發掘出土文物的科技修復保護;主持及參與國家級、省市級課題研究31項;發表120餘篇考古簡報、出版8部文物保護報告、編著15部學術專著、發表學術論文230餘篇,在重慶地區考古學文化序列研究等領域取得了重要收穫。
“十二五”期間,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將在加快人才引進培養、確立重點發展方向和突破領域、加強學術科研及業務科技支撐、激發業務新增長點、促進文化遺產保護惠及民生五個方面着手,按照促管理、重業務、強科研、開放性、社會化的發展方向,真抓實幹、開拓創新,不斷提高核心競爭力,力爭建設成為西部領先、全國一流的文化遺產保護科研機構,為文化強市建設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組織機構

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院領導簡介

白九江,男,漢族,1974年生,四川省華鎣市人,大學學士,南京大學考古專業畢業,北京大學考古系考古專業研究生課程班結業。1996年參加工作,現任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院長、重慶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重慶市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副主任,文博研究館員。
高碧春,男,漢族,1976年生,重慶墊江人,大學文化,重慶師範學院旅遊系畢業。1998年10月參加工作,2001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現任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支部書記、副院長。
袁東山,回族,1965年生,重慶奉節人,西南師範大學政治歷史專業畢業,北京大學考古系考古專業研究生課程班結業。1982年參加工作,現任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副院長、重慶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副主任,文博研究館員,重慶青聯委員。
方 剛,漢族,1975年生,浙江嘉興人,大學學士,西北大學文博學院考古專業畢業,北京大學考古系考古專業研究生課程班結業。1997年參加工作,現任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副院長,文博研究館員。
林必忠,漢族,1963年生,四川江油人,大學學士,四川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畢業。1984年參加工作,現任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院長助理、文物信息中心主任,文博研究館員,重慶市人大專門委員會組成人員,民革重慶市委常委,民革重慶市委文化建設與社會服務工作委員會主任。 [2] 

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部門職責

  1. 辦公室行政辦公、人力資源管理、財務管理、物資及固定資產採購、車輛管理。
  2. 文物保護管理辦公室文物保護立項工作、業務項目綜合協調。
  3. 文物考古研究所地下文化遺產資源調查、勘探、考古發掘、資料整理、保護規劃和方案編制;三峽消落帶與後三峽文物保護;大遺址保護;學術研究。
  4. 建築遺產研究所地面文化遺產資源調查、測繪、保護方案設計及規劃編制;岩土文物與土遺址保護規劃和設計方案編制;文物保護工程監理;學術研究。
  5. 文物修復保護所可移動文物保護方案設計、修復、科技保護;考古發掘現場保護、田野文物監測與病害治理;文物科技檢測、分析;文物保護技術研究。
  6. 文物信息中心文物信息資源管理、數字資源開發利用;文物信息諮詢、培訓;圖書管理;編輯出版;公眾考古;文化遺產保護理論和政策研究。
  7. 保管部文物、標本、原始檔案資料保管;庫房、基地、標本展示場所管理;考古博物館管理;學術研究。
  8. 後勤中心(保衞科)負責物資及固定資產保管;物業管理;設備維護;基礎設施建設;安全保衞;消防管理;安全器材與設備維護;綜合治安;停車場管理。

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歷史沿革

重慶市文物考古所。 2000年成立, 2006年獨立。
2008年增掛“重慶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牌子。
2011年12月,更名“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新增信息諮詢和培訓職能。
2012年9月18日,重慶市文物工作會上“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正式掛牌成立。 [3] 

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單位榮譽

全國文化系統先進集體榮譽稱號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 文化部 2009年11月
文物系統汶川地震災後文物搶救保護工作先進集體 國家文物局 2011年5月
鄭振鐸—王冶秋文物保護獎先進集體 國家文物局 2008年10月
全國文物系統先進集體 中華人民共和國人事部 國家文物局 2002年12月
河南省南水北調文物保護 先進集體稱號 河南省文物局 2010年5月
重慶市2012年度宣傳思想文化工作先進單位 中共重慶市委宣傳思想工作領導小組 2013年1月
重慶市市級宣傳文化系統創先爭優先進基層黨組織 中共重慶市委宣傳部 2012年7月
重慶市三峽庫區文物保護工作 先進集體 重慶市人民政府 2010年4月
重慶市三峽移民工作 先進集體 中共重慶市委 重慶市人民政府 2004年4月
重慶市文化廣播電視局 2008年度綜合目標考核 先進單位 2009年7月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