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采薇圖

(宋代李唐創作水墨淡設色畫)

鎖定
《采薇圖》是宋代畫家李唐創作的絹本水墨淡設色畫,此畫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此卷畫商末伯夷叔齊不食周粟,在首陽山餓死的故事。圖繪半山之腰,蒼藤、古松之蔭,伯夷與叔齊採摘薇蕨之餘,正在休息對話的情景。畫中正坐一人即為伯夷,他面帶憂憤,目光炯炯,注視着叔齊。叔齊一手按地似在説着什麼。圖中人物刻畫生動傳神,衣紋簡勁爽利,襯托出人物剛直不阿的性格。樹石筆法粗簡,墨色濕潤。 [1] 
中文名
采薇圖
作    者
李唐
創作年代
南宋
畫作類型
水墨淡設色
規    格
縱27.2釐米,橫90.5釐米
現收藏地
北京故宮博物院
材    質
絹本

采薇圖畫作內容

該圖以山石為背景,繪二人在樹下席地而坐,進行交談。二人均束髮系巾,長鬚,着寬袖粗服,穿草履,正面者領口略袒,着力突出了他們高士的形象。二人身側還置有裝薇的籃子和鋤頭,表示二人采薇而食,采薇是他們身份的象徵。圖中石壁上有題款兩行:“河陽李唐畫伯夷、叔齊”。 [2] 
引首有明代李擢公書“首陽高隱”,拖尾有元宋杞、明俞允文、清永瑆、翁方綱、蔡之定、阮元、林則徐、吳榮光、潘霄漢等題記。本幅鈐項元汴、吳榮光等鑑藏印十六方,半印九方,拖尾有諸家藏印五十四方、半印三方。 [3] 

采薇圖創作背景

歷史背景
《采薇圖》是一幅歷史題材的繪畫作品,以殷末伯夷、叔齊“不食周粟”的故事為題。伯夷和叔齊是殷的諸侯孤竹君的兩個兒子,兄弟二人出走後先後投奔了西伯姬昌。姬昌死後,其子姬發要興兵討伐紂王。伯夷、叔齊叩馬諫阻,認為臣子造反、討伐君王是大逆不道的行為。姬發不聽,滅殷後建立了周朝。伯夷和叔齊決心不吃從周朝土地上長出來的糧食,於是隱居首陽山(今山西永濟縣境),以採食野菜充飢度日,最後雙雙餓死在山裏,臨死前還作了一首《采薇歌》以表示堅決不屈的志向。 [4] 
個人背景
李唐初以賣畫為生,宋徽宗趙佶朝補入畫院,深得趙佶賞識。1127年金兵攻陷汴京,高宗南渡,李唐亦顛沛流離,逃往臨安(今杭州),以賣畫度日。南宋恢復畫院後,李唐經人舉薦,進入畫院,以成忠郎銜任畫院待詔,時年近八十。偏安一隅之恥,家國離亂之悲,讓畫家感慨萬端,他讚揚那些保持氣節的人,譴責南宋統治者投降變節的行為。正是在這種心緒下,他創作了《采薇圖》。 [4] 

采薇圖藝術鑑賞

采薇圖主題

這幅畫的主題思想,據跋尾宋杞説:“……且意在箴規,表夷齊不臣於周者,為南渡降臣而發也。”表明作者的創作意圖是藉着伯夷叔齊不食周粟的故事,用來諷刺宋高宗南渡後,留在汴京投降金人的降臣而畫的。它的含義,用當時歷史背景衡量,是有它的特殊意義的。 [5] 

采薇圖人物形象

《采薇圖》局部
《采薇圖》局部(3張)
李唐的《采薇圖》給了一個伯夷、叔齊兩人的近鏡頭描寫,濃重的背景環境襯托出兩個淡設色的人物。懸崖峭壁間一塊坡石,兩人相對而坐,周圍只有古樹山石,遠處河流平原離得很遙遠,很簡潔便將兩人隱居的生活環境交代得恰如其分。背向觀畫者的是叔齊,一手撐地,一手筆劃,在很投入地向伯夷説着什麼。李唐對伯夷這個人物的刻畫非常成功,畫中的伯夷面容清瘦,雙手抱膝,倚樹而坐,鬍子已經很長時間沒有打理,雙眉微顰,眼神並沒有落在某個實處,似乎在聽着叔齊説話,又似乎沒有在聽,不過目光中的堅定卻是不容懷疑的,也許有些無奈,可毫無悔意,整個人物給人一種很平靜安然的感覺,他只是在默默地坐着,不露一點聲色,不為物喜,不為己悲,前面採野菜的小鋤和籃筐還擺在一邊,生活的困苦可想而知,可是這位伯夷只是如過去坐在廳堂中一般倚樹席地而坐,尊貴依然,堅定依然。 [6] 

采薇圖技法

作品用筆精練而又富於變化,簡勁鋭利,線條挺拔,輕重頓挫似有節奏,墨法枯潤適中,突出表現了衣服的麻布質感。肌肉部分的用線較為柔和,鬚眉用筆精細且多變化,顯得蓬鬆軟和。背景部分畫家用筆較為豪放粗簡,老松主幹兩邊用濃墨側峯,用濃墨細筆勾出松鱗,充分表現出了老松厚重的量感和體積;柏葉點染細密,濃淡變化細微。圖中山石用極豪邁的大斧劈皴,以各種不同深淺、枯潤的墨色有力塗抹,表現了山石奇峭的風骨和堅硬的質感。畫家對樹叢中遠去的河流輕毫淡墨,近處的山石焦墨濃厚,豐富了畫面的空間感。 [7] 

采薇圖名家點評

清代畫家張庚《浦山論畫》: “二子席地對坐相話言,其殷殷悽悽之狀,若有聲出絹素。” [8] 
中國當代畫家徐悲鴻《采薇圖畫冊》:“至人物神情之華貴、高妙,是與米蘭藏達·芬奇之耶穌與門必藏三勒之使徒同為繪畫的極峯。” [9] 
中國當代畫家馮驥才《畫史上的名作 中國卷》:整幅畫大刀闊斧,堅實有力,剛直不阿,氣象森然,使人想到李唐作畫時激盪的心情。由於他的節操受人尊敬,此畫歷來頗受珍視。 [10] 

采薇圖歷史傳承

《采薇圖》在《清河書畫舫》,《汪氏珊瑚綱》,《佩文齊書畫譜》,《式古堂書畫匯考》等書著錄。《采薇圖》歷經明代項元汴、清代吳榮光收藏,晚清入宮,現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11] 

采薇圖重要展覽

2015年4月30日—6月29日,《采薇圖》在北京故宮武英殿舉辦的2015春季書畫特展中展出。 [12] 

采薇圖作者簡介

李唐(1066~1150),宋代畫家。字唏古,河陽三城(今河南孟縣)人。初以賣畫為生,宋徽宗趙佶時入畫院。南渡後以成忠郎銜任畫院待詔。擅長山水、人物。變荊浩、范寬之法,蒼勁古樸,氣勢雄壯,開南宋水墨蒼勁、渾厚一派先河。晚年去繁就簡,用筆峭勁,創“大斧劈”皴,所畫石質堅硬,立體感強,畫水尤得勢,有盤渦動盪之趣。兼工人物,初師李公麟,後衣褶變為方折勁硬,自成風格。並以畫牛著稱。與劉松年、馬遠、夏圭並稱“南宋四大家”。 [13] 
參考資料
  • 1.    唐譯編著,一生不可不知道的中國人物畫[M],企業管理出版社,2013.04,第88頁
  • 2.    馬帥編著,中國名畫全知道[M],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6.01,第195頁
  • 3.    皇家畫師筆下的《采薇圖》 : 顛沛流離之後的高士氣節  .杭州日報.2015-06/18[引用日期2018-05-12]
  • 4.    盛文林編著,繪畫藝術欣賞[M],北京工業大學出版社,2014.01,第70-71頁
  • 5.    劉凌滄著;郭菡君整理,劉凌滄講中國曆代人物畫簡史[M],天津古籍出版社,2014.01,第130頁
  • 6.    姜正成主編,丹青雅韻 一本書讀懂中國繪畫[M],中國財富出版社,2016.03,第105頁
  • 7.    盛文林編著,繪畫藝術欣賞[M],北京工業大學出版社,2014.01,第70-71頁
  • 8.    陳剛,蔡芳芳著,經典中國美術作品欣賞[M],重慶大學出版社,2013.10,第64頁
  • 9.    王曉鋒編,中外名畫彩圖館[M],中國華僑出版社,2016.05,第315頁
  • 10.    馮驥才著,畫史上的名作 中國卷[M],文化藝術出版社,2016.01,第89頁
  • 11.    本書編寫組編著,燕趙沃野 河北 1[M],中國旅遊出版社,2015.04,第226頁
  • 12.    北京故宮武英殿舉辦2015春季書畫特展  .新華網.2015-04/29[引用日期2018-05-13]
  • 13.    袁志正編著,中國畫名作鑑賞[M],新華出版社,2015.07,第154頁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