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醫用防護口罩技術要求

鎖定
《醫用防護口罩技術要求》(GB 19083-2010)是2011年8月1日實施的一項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歸口於全國醫用臨牀檢驗實驗室和體外診斷系統標準化技術委員會 [1] 
《醫用防護口罩技術要求》(GB 19083-2010)規定了醫用防護口罩的技術要求、實驗方法、標誌與使用説明及包裝、運輸和和貯存。適用於醫療工作環境下,過濾空氣中的顆粒物,阻隔飛沫、血液、體液、分泌物等的自吸過濾。 [3] 
中文名
醫用防護口罩技術要求
外文名
Technical requirements for protective face mask for medical use
標準號
GB 19083-2010
標準類別
產品
歸口部門
全國醫用臨牀檢驗實驗室和體外診斷系統標準化技術委員會
主管部門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
執行部門
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
狀    態
現行
實施日期
2011年8月1日
發佈日期
2010年9月2日
國際標準分類號
11.100
中國標準分類號
C44
性 質
強制性國家標準
全部替代標準
GB 19083-2003
制修訂
修訂

醫用防護口罩技術要求制定過程

醫用防護口罩技術要求編制進程

2005年12月14日,國家標準計劃《醫用防護口罩技術要求》(20031828-Q-464)下達,項目週期48個月,由全國醫用臨牀檢驗實驗室和體外診斷系統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歸口及上報,執行部門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主管部門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 [2] 
2010年9月2日,國家標準《醫用防護口罩技術要求》(GB 19083-2010)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中國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發佈。
2011年8月1日,國家標準《醫用防護口罩技術要求》(GB 19083-2010)開始實施。 [1] 

醫用防護口罩技術要求修訂情況

《醫用防護口罩技術要求》(GB 19083-2010)代替《醫用防護口罩技術要求》GB/T 31498-2015,與《醫用防護口罩技術要求》(GB 19083-2003)相比,主要技術變化如下:
  1. 修改了標準適用“範圍”;
  2. 補充和修訂了“規範性引用文件”;
  3. 增加和編輯性修改了術語;
  4. 刪除了口罩的尺寸要求;
  5. 刪除了對鼻夾的長度要求;
  6. 增加了“密合性”要求和實驗方法;
  7. 醫療器械生物學評價—第10部分:刺激與遲髮型超敏反應試驗(GB/T 16886.10-2005);
  8. 刪除了標誌與產品使用説明書的技術要求;
  9. 環氧乙烷殘留量對應實驗方法,用醫用輸液、輸血、注射器具檢驗方法—第1部分:化學分析方法(GB/T 14233.1-2008)中的氣象冊譜法代替了原來的一次性使用醫療用品衞生標準(GB 15980-1995)中規定的檢測方法;
  10. 修訂了微生物指標的測試方法。 [3] 

醫用防護口罩技術要求起草工作

主要起草單位:北京市醫療器械檢測所。 [1] 
主要起草人:蘇健、畢春雷、廖曉曼、章兆園。 [1] 

醫用防護口罩技術要求標準目次

前言
1.範圍
1
2.規範性引用文件
1
3.術語與定義
1
4.技術要求
1
5.實驗方法
2
6.標誌與使用説明
4
7.包裝與貯存
5
附錄A(資料性附錄)合成血液配置方法
6
附錄B(資料性附錄)適合性實驗方法
7
參考資料: [3] 

醫用防護口罩技術要求內容範圍

醫用防護口罩技術要求引用文件

GB/T 191 包裝儲運圖示標誌
GB/T 2428-1998 成年人頭 面部尺寸
GB/T 4745-1997 紡織織物—表面抗濕性測定—沾水試驗
GB/T 5549-1990 表面活性劑—用拉起液膜法測定表面張力
GB/T 14233.1-2008 醫用輸液輸血注射器具檢驗方法—第1部分:化學分析方法
GB/T 14233.2-2005 醫用輸液輸血、注射器具檢驗方法—第2部分:生物學試驗方法
GB 15979-2002 一次性使用衞生用品衞生標準
GB/T 16886.10-2005 醫療器械生物學評價—第10部分:刺激與遲髮型超敏反應試驗
GB/T 18664-2002 呼吸防護用品的選擇、使用與維護
YY/T 0691-2008 傳染性病原體防護裝備—醫用面罩抗合成血穿透性試驗方法(固定體積、水平噴射)
YY/T 0700-2008 血液和體液防護—裝備防護服材料抗血液和體液穿透性能測試—合成血試驗方法
參考資料: [3] 

醫用防護口罩技術要求意義價值

國家標準《醫用防護口罩技術要求》(GB 19083-2010)是醫用防護口罩生產、儲備和監管的指南文件,有利於進一步提高標準質量、適應發展趨勢,促進產業提質升級,服務市場監管,提高醫務人員職業防護水平。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