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酒餅葉

鎖定
酒餅葉,中藥名。為番荔枝科植物假鷹爪Desmos chinensis Lour.[D.cochinchinensis sensu Merr.]的葉。分佈於廣東、海南、廣西、貴州、雲南等地。具有祛風利濕,化瘀止痛,健脾和胃,截瘧殺蟲之功效。常用於風濕痹痛,水腫,泄瀉,消化不良,脘腹脹痛,瘧疾,風疹,跌打損傷,疥癬,爛腳。
別    名
山桔葉
串珠酒餅葉
假酒餅葉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雙子葉植物綱
木蘭目
番荔枝科
假鷹爪屬
假鷹爪
分佈區域
分佈於廣東、海南、廣西、貴州、雲南等地
中文學名
酒餅葉
採收時間
夏、秋採收
毒    性
有小毒《嶺南採藥錄》

酒餅葉入藥部位

葉。

酒餅葉性味

味辛,性温。

酒餅葉歸經

歸脾、肝經。

酒餅葉功效

祛風利濕,化瘀止痛,健脾和胃,截瘧殺蟲。

酒餅葉主治

用於風濕痹痛,水腫,泄瀉,消化不良,脘腹脹痛,瘧疾,風疹,跌打損傷,疥癬,爛腳。

酒餅葉相關配伍

1.治胃腸脹氣,消化不良,腎炎水腫,支氣管炎:幹酒餅葉15-30。水煎服。(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
2.治腳趾濕爛而癢:用鮮酒瓶葉搗汁塗敷患處,或用幹葉煎湯洗之,均有效。(《廣東中藥》)
3.治跌打損傷,骨痛皮腫:酒餅葉搗爛,下鐵鍋炒至將焦,即入好酒煮沸,取酒飲之,以其渣敷傷處。(《嶺南採藥錄》)

酒餅葉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15g;或浸酒。外用:適量,煎水洗或搗敷。

酒餅葉炮製

採集加工:夏、秋採收,洗淨,曬乾或鮮用。

酒餅葉形態特徵

假鷹爪,又名:雞爪蘭《南寧市藥物志》,雞爪風、雞香木《廣西藥用植物名錄》。直立或攀援灌木,高1-3m。枝粗糙,有縱條紋或灰白色凸起的皮孔。單葉互生;葉片長圓形或橢圓形,長4-13cm,寬2-5cm,上面綠色,有光澤,下面粉綠色。花單朵與葉互生或對生,黃綠色,下垂;花梗長2-5.5cm;萼片3,卵圓形,長3-5mm;花瓣6,2輪,外輪比內輪大,長圓形或長圓狀披針形,長3-9cm,寬1-2cm;雄蕊多數,藥隔先端截形;心皮多數,柱頭2裂。果實伸長,在種子間縊縮成念珠狀,長2-5cm,聚生於果梗上,子房柄明顯。種子球形,直徑約5mm。花期夏季,果期秋季至翌年春季。

酒餅葉生長環境

生於丘陵山坡、林緣灌木叢中或低海拔荒野、路邊以及山谷、溝邊等地。分佈於廣東、海南、廣西、貴州、雲南等地。

酒餅葉藥材性狀

葉稍捲曲或破碎,灰綠色至灰黃色。完整葉片長圓形至橢圓形,長4-13cm,寬2-5cm,先端短漸尖,基部闊楔形,全緣;葉柄長約5mm。薄革質而脆。氣微,味苦。

酒餅葉相關論述

《嶺南採藥錄》:“味苦澀,有小毒。”
《廣西本草選編》:“味辛,性温。”
《嶺南採藥錄》:“煎水洗疥癩爛腳,搗敷腳趾濕爛。祛風邪,祛瘀生新。”
《陸川本草》:“止痛,截瘧。治跌打損傷,風濕骨痛,寒瘧。”
《廣東中藥》:“化濕,祛風,行氣。內服消水腫,止咳;外用煎湯洗浴,殺螆止癢,止風疹癢塊。”
《全國中草藥彙編》:“治產後風痛,產後腹痛,惡露不淨,痛經,消化不良,腹瀉,腎炎水腫。”
[1] 
參考資料
  • 1.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華本草》編委會.《中華本草》: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