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酆姓

鎖定
酆姓出自姬姓,為周文王後代,但關於酆姓發源地和遷徙分佈存在爭議。歷史文化名人有酆舒,酆慶,酆去奢
中文名
酆姓
外文名
ㄈㄥ
拼    音
fēng
相關文獻
通志·氏族略
得姓始祖
子於

酆姓基本介紹

酆姓 酆姓
酆[酆,讀音作fēng(ㄈㄥ),不宜寫作“豐”]

酆姓歷史發展

酆姓姓氏源流

酆(Fēng)姓源流有:
單一淵源:源於姬姓,出自周文王姬昌第十七個兒子姬子於之後,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據史籍《姓篡》、《通志·氏族略》等記載:豐氏、酆氏始祖為周文王姬昌之子子於,起源於西周初年。豐,本為商王朝末期崇國君主崇侯虎的屬地。周文王滅崇國後,改其地名為豐邑。到周武王姬發滅商建周王朝之後,敕封自己的弟弟、即周文王的第十七子姬子於在豐邑,拱衞京畿,爵為侯爵,史稱“豐侯”。這在史籍《史記》中記載為:“豐國,侯爵,始封文王子。今陝西西安户縣東五里有豐城。”杜預注“豐國在始平户縣東。”到了周成王姬誦執政後期,就改變了周武王的旨意,不再讓豐侯當豐國的首領了。按史籍《竹書紀年》的記載:“成王十九年,王巡狩侯甸方岳,召康公從,歸於宗周,遂正百官,黜豐侯。”也就是在公元前1084年(待考),周成王廢黜了愛酗酒誤事的豐侯,這個姬姓豐國成為歷史上絕無僅有的“國”。在豐侯被廢黜後,豐國亦消,其後裔子孫遂散居各地,約以原封邑名為姓氏,稱豐氏。到了漢武帝劉徹執政時期,詔令規範漢字,在許多地名的原字上皆增加了“邑”偏旁,以表示其專指地名。而“豐”字添加了“邑”偏旁,就成為後世的“酆”字,諸多史書因之改豐為酆。此後,豐氏一族逐漸形成了豐氏、酆氏兩大支系,皆世代相傳,史稱豐氏、酆氏正宗。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進行的文字簡化過程中,由於“酆”字被簡化為“豐”字,該系酆氏族人多有自行誤簡為豐氏者。
酆氏族人皆尊奉豐侯姬子於為得姓始祖。 [1] 

酆姓得姓始祖

子於。酆姓出自姬姓,是3000多年前周文王的後代。根據《元和姓纂》上的記載,上古時,周武王建立周朝後,將他的弟弟(即周文王的第十七子)子於封於酆邑,享用那裏的物產,酆姓就由此產生的。酆邑就在現今的陝西省户縣一帶,古時那裏農作和桑葉都盛產,是個好地方。武王的這個弟弟受封后就稱為酆侯,他的後代以酆為姓,散居各地。因為酆侯太喜歡醉酒,周朝朝廷覺得由他治理酆邑不合適,在周成王執政時,就改變了周武王的命令,不讓他當那裏的首領了。酆侯的兒孫們就約好,以後不管到那裏,都姓酆。故酆氏後人奉子於為酆姓的得姓始祖。

酆姓各支始祖

酆 隆:西晉時期封新城侯,始居洛陽。由晉及唐,酆隆第十四世孫酆徽任江西吉州別駕,遂家于吉州。遞傳至酆遜,由豐城縣黃埠遷臨江府清江縣車溪。再傳至酆承亶,向服賈鄂漢,清乾隆間土匪起,迂道回梓,路出平江獻鍾,見其山水秀麗,遂購市廛居之。生酆啓囗、酆啓陯、酆啓隈三子。子孫日繁,散佈於平邑獻鍾、長壽、百峯洞及長沙縣。 [1]  河北東光有一支,酆旺良傳下現子孫百餘人。

酆姓遷徙分佈

酆氏或是典型的漢族姓氏,而今人口總數在中國的大陸與台灣省均未進入前三百大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為第61位門閥。
酆氏遠祖始於西周王朝,據通志氏族略上記載,周文王的第十七子,受封於酆地(今陝西户縣),封為侯爵,稱酆侯。其子孫後代就世代以國號“酆”為姓氏。因此,酆氏出自周朝王室,起源於姬姓。
古時酆邑的農作物和桑葉都盛產,是個好地方。酆氏子孫世代繁衍於京兆北部一帶。
唐朝時期,京城建於長安,是當時酆氏族人聚集最多的地方。據典籍《辭海》的註釋,酆侯之地古名為“鄠”,位於長安西南,澇水東岸,夏時扈國,秦為鄠邑,漢置鄠縣,即今陝西省户縣。這便是全國酆氏人家最早的發源地。
追溯中國的歷史,在周朝以前沒有這個“酆”字,至周文王分封第十七子酆侯之後,“酆”字開始出現,只有兩種意思:一是姓氏,二是地名。
“酆”字三千年以來在筆畫和結構上沒有發生過任何變化,是相當古老的姓氏。只是酆氏人口比較少,在中國歷史上也比較低調。

酆姓傳統文化

酆姓郡望堂號

郡望
京兆郡:西漢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改右內史置京兆尹,為三輔之一,治所在長安(今陝西西安)。
堂號
京兆堂:以望立堂。

酆姓宗祠通用聯

四言通用聯
源自姬姓;望安長安。
——佚名撰酆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酆姓的源流和郡望(見上題頭《一、姓氏源流》和《四、郡望堂號》介紹)。
名揚進士;系出文昭。
——佚名撰酆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酆伸之舉進士,為嚴州望門子弟。下聯典出《左傳》:“畢原酆郇,文之昭也。”
望出京兆;系承酆侯。
——佚名撰酆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酆姓的始祖酆侯,周文王第十七子。
宋登金榜;嚴出望門。
——佚名撰酆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人代進士酆伸之。下聯典指宋代進士酆伸之為嚴州望門子弟。
易儲進諫;偕老徵祥。
——佚名撰酆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明·酆慶,為兵部給事,累諫代宗易儲。下聯典指明·酆寅初,博學篤行,隱於勾曲之墟。
五言通用聯
執政於潞國;成仙在茅山。
——佚名撰酆姓宗祠通用聯
上典指春秋時,潞國有執政大臣酆舒,人稱俊才。下聯典指宋代道士酆去奢,龍丘人。少為崇仙宮道士,信奉老子、莊子的學説,對道術很有研究,青年時就當了道家,隱居於茅山,傳説他已成仙。
六言通用聯
宴列瓊林次位;名題雁塔中班。
——佚名撰酆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明代榜眼酆熙。下聯典指宋人代進士酆伸之。
七言通用聯
易儲進直臣之諫;偕老徵勾曲之祥。
——佚名撰酆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明代鄞縣人酆慶,字文慶,正統年間進士,官給事中。景泰年間,代宗廢太子朱見深,另立自己的兒子朱見濟為太子。他直言諫阻,言詞懇切。下聯典指酆慶的父親酆寅初,字復初,博學而敦厚,元末隱居在勾曲。明初洪武年間曾任國子司業,後棄官務農,夫妻都活了一百多歲。

酆姓家譜文獻

譜名
編纂者、編撰方式
藏地
備註
湖南平江酆氏支譜五卷
(民國)酆明綱纂,民國八年(公元1919年)木刻活字印本
湖南省圖書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今僅存第一卷、第三卷
廣東開平三埠酆氏族譜
著者待考,木刻活字印本
湖南省圖書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今僅存第三~五卷、第七~九卷,第十一卷

酆姓字輩排行

山東臨清酆氏字輩:“堂召憲士百之尊家曉”。
山東曲阜酆氏字輩:“世克紹緒宗培秉茂秀升敦振延廣瑞順發志宜寧”。
山西應縣酆氏字輩:“年世廣日月玉清寶山秀”。
江西平江、湖南酆氏字輩:“承啓瑞恆明裕傳齊家崇孝友治國懋經綸念祖修純惪清芬振後昆”。湖南省龍山縣字輩十上國祖禮、成名選家聲、世玉興作啓、萬字和忠澤、
安徽、河南酆氏字輩:“文顯明敬永漢從起運臣忠孝家興振賢良世吉昌繼傳修正遠積德盛名長”。
貴州酆氏一支字輩:“文雲如繼人安順廷慶和春國運新鼎建崇恩光兆福學繩祖德啓賢坤”。
山東臨清酆氏字輩:“堂召憲(玉)士(先)百之尊家曉”。
山東商河酆氏字輩:“健考學興龍祥”
貴州黔東南酆氏字輩:應玉朝其正,萬國佔君臣,傳家德澤遠,生立永大興
貴州酆氏一支字輩:“文雲如繼人安順廷慶和春國運新鼎建崇恩光兆福學繩祖德啓賢坤”。
貴州酆氏一支字輩:“孺澄國有良伊維國兆高壽文章玉製憲遠振朝綱吉昌廣世”。
江蘇鎮江、浙江金華酆氏字輩:“道國有光”。
皖、豫、魯地區酆氏字輩:“文顯明敬永漢從起運臣忠孝家興振賢良世吉昌繼傳修正遠積德盛名長”。
湖北黃岡楚黃豐氏(酆氏)字輩:“福思志子佐永大世啓正維之士際時能顯道於國有光傳家敦禮義應運慶明良生篤當鍾瑞根深定發祥由斯心德厚自是令聞長祖澤貽芳遠功勳歷着彰承前宏偉業裕後久寧昌”。
酆氏一支字輩:“應萬代春光京兆升起順德澤長義方尊古訓文運智起昌”。
廣西田林豐(酆)字輩 “慶顯應守文 世有成元庭 良中昌遠大 鴻寧德名聲 ”。

酆姓姓氏名人

酆姓歷史名人

春秋時人,曾經在潞國當過首領,而被記入史書。
酆 慶
字文慶,明代鄞縣(今浙江省)人,正統年間進士,官給事中。景泰年間,代宗廢太子朱見深,另立自己的兒子朱見濟為太子。他直言諫阻,言詞懇切。
宋代衢州龍丘人,家住於九峯山下。少入道,遊學道術,精思忘疲。
酆伸之
宋代進士,為嚴州望門子弟。
酆寅初
元末明初人,字復初。博學多才,不願為元朝做官而隱居,洪武年間任國子司業,後棄官務農,活至105歲。

酆姓近現代名人

酆偉光
革命烈士。
國民黨將領。
教育家。
苧麻纖維專家。
版畫家。

酆姓酆姓發源地存疑

作為酆姓後代,對網上所有關於酆姓的敍述是贊同的,但對於“酆地(今湖南省永興縣北)”的説法,本人認為無依據。
首先,據《姓纂》載:酆氏的姓源是:“周文王第十七子酆侯之後,以國為姓,左傳酆舒有二雋才,京兆”,此乃“系出酆侯,望出京兆”的源由。
其二,據《通志.氏族略.以國為氏》所載,文王第十七子受封於酆國,稱為酆侯,其後以國為氏。酆姓的始祖是周文王的兒子酆侯;酆氏子孫繁衍於京兆北一帶,是當時酆姓人家最多的地方。
其三,據《辭海》註釋,酆侯之地為鄠,位於長安西南,澇水東岸,夏時扈國,秦為鄠邑,漢置鄠縣,即今陝西省户縣。這便是中國酆姓人家最早的發源地。
以上註解,已經説得很清楚了,酆侯之地為鄠,就是陝西省户縣、咸陽一帶。但是,我們還是將湖南省永興縣的歷史(包括長沙在內的歷史)和陝西省户縣的歷史作一個簡單對比。
湖南省永興縣:位於湖南省東南部,為郴州市第二大縣,縣境北接耒陽市,南連甦仙區,東北、東南、西南依次與安仁、資興、桂陽三縣毗鄰。全縣25個鄉鎮除高亭鄉、城關鎮、太和鄉之外,其餘均與外縣交界。縣境距首都北京鐵路里程1860公里,距省會長沙280公里,距郴州市40公里,距南粵廣州445公里。
據該縣《縣誌記載》,西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始置便縣,以境內便江得名,屬桂陽郡。 新王莽始建國元年(公元9年),改便縣為便屏縣,屬南平郡。建武元年(公元25年),廢“新”復漢室,郡、縣恢復舊名。便屏縣複稱便縣,屬桂陽郡。三國為吳地,屬桂陽郡,西晉、東晉因之。 南北朝宋永初元年(公元420年),便縣併入郴縣,隸屬桂陽郡。 陳永定三年(公元559年),復置便縣,隸湘州桂陽郡。 隋開皇九年(公元589年),便縣再次併入郴縣。
唐開元十三年(公元725年),郴州刺史趙瑾奏準,析郴縣北四鄉置安陵縣,屬江南道桂陽郡。唐天寶元年(公元742年),改安陵縣為高亭縣,屬江南西道郴州桂陽郡。 宋熙寧六年(公元1073年),按郴州太守李土燮建議改高亭縣為永興縣,隸屬荊湖南路郴州軍。元朝屬湖南道郴州路;明朝屬湖廣行省郴州路、郴州府、郴州直隸州;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永興屬湖南衡永郴道、郴州直隸州。
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永興屬湖南省衡永郴桂道。民國3年(公元1914年),改屬衡陽道。民國11年(公元1922年),道制廢除,為省直轄縣。民國26年(公元1937年),省設行政督察區,屬第八行政督察區。民國29年(公元1940年),改屬第三行政督察區。
夏商周時期的湖南長沙:夏屬三苗之地;到商、周時代,三苗消失了,但三苗後裔仍然在這片土地上生息繁衍,這時的長沙屬“揚越”(又叫“荊蠻”),史稱“揚越之地”,作為古越人(古長沙越人為揚越的的一支)到這時創造和形成了富有特色的越文化,以拍印的幾何紋飾硬陶即印紋硬陶是其最有代表性的特徵。
商、周時期,北方中原王朝對南方“荊蠻”、“揚越”的戰事頻繁,雖未能在這裏建立起他們直接的統治,但“揚越之地”一度成為商周的“南服”,迫使“荊蠻”臣服納貢。《逸周書·王會》記載,周初營建雒邑告成,各方諸侯來賀,貢物中有“長沙鱉”一種,這是“長沙”一名見於史籍的最早記載。秦國滅掉楚國,在原楚江南之地設立“長沙郡”。
隨着秦王朝的誕生,長沙郡為秦代36郡之一,郡治湘縣,即長沙的在秦朝的稱呼。從秦代開始,長沙開始納入中國統一的政治版圖,並第一次明確地以一個行政區域載入史冊。
陝西省户縣:屬西安市郊縣,地處關中平原中部,南依秦嶺,與寧陝以秦嶺分水,北臨渭水,同興平隔河相望,東接長安,以灃水相隔,西連周至,以白馬河為界。縣城距西安城區18公里。總面積1255平方公里,其中平原面積佔總面積46,耕地總面積55萬畝。户縣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公元前21世紀至前16世紀,為夏之有扈氏國。這是户縣地區建置最早的方國,也是“户縣”地名的由來。
商時(公元前6世紀至公元前1066年)為崇國,周(公元前1066年至公元前771年)作酆邑,春秋(公元前770至公元前476年)為扈國,秦代(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前206年)改“扈”為“鄠”,西漢(公元前206年至公元8年)設置“ 縣”,歷代延續,直至1964年9月10日,經國務院批准,將“鄠 縣”改為“户縣”。
經過對比,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第一、湖南省《永興縣誌》在西漢(公元前202年)以前沒有文字記載,
第二、湖南省《永興縣誌》沒有發現任何關於“酆”字的敍述;
第三、西周時期的周人沒有在長沙地區建立起自己的直接的統治;
第四、酆姓是在西周(公元前1066年)周文王時期出現的姓氏;
第五、西周建立的政權是在鎬京即酆鎬(今陝西西安附近);
第六、西周與西漢的時間相距接近900年—1000年;
根據所述推斷,我們不難看出,户縣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在公元前21世紀至前16世紀,已經為夏之有扈氏國。公元前21世紀距離西周政權建立的時間接近2000年左右,也就是説,在西周以前的户縣歷史中,中華文明已經在這裏存在了2000多年。
我們再回過來看看湖南永興縣,該縣《縣誌》有文字記載的歷史為西漢(公元前202年),從該縣有記載開始上溯到西周,時間接近1000年左右,此期間的歷史沒有文字記載。在西周時期的長沙一代被稱為“荊蠻”、“揚越”,當時在這裏的廣大地區生活着的是越人,即古籍中所謂的:“百越雜處,各有種姓”。如果説到西周時期的湖南永興縣更是沒有開發的蠻荒地帶了。
另外,西周時期的周人並沒有在這裏建立起自己的直接的統治,從秦代開始,長沙才正式納入中國統一的政治版圖。通過對以上的分析,周文王第十七子——酆姓的始祖酆侯怎麼可能分封到湖南永興縣呢?因此,所有在網上覆制和轉載的“酆地(今湖南省永興縣北)”的説法是錯誤的,應該及時進行糾正,讓更多的酆姓後代去了解自己正確的姓氏歷史。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