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鄭純

(東漢永昌郡太守)

鎖定
鄭純(?-77),字長伯,東漢名宦、清官,廣漢郡郪縣(今四川中江)人。曾任益州西部都尉,是永昌郡首任太守。 [1-3] 
全    名
鄭純
長伯
所處時代
東漢
出生地
廣漢郡郪縣 [2] 
逝世日期
77年 [2] 
逝世地
永昌郡 [1-2] 
最高官職
永昌郡太守

鄭純人物生平

鄭純,字長伯,廣漢郡郪縣(今四川省三台縣郪江鎮人),東漢清官。事見《華陽國志》。
東漢永平十年(公元67年),朝廷將洱海周圍三個縣和瀾滄江兩岸原屬哀牢國的比蘇、不韋、嶲唐三個縣合設為益州西部屬國,派鄭純為都尉。在任上,鄭純積極傳播內地先進技術,促進經濟文化交流,使哀牢地區的農業、手工業、交通、商貿得到迅速發展。 [2] 
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 益州徼外哀牢王柳貌受其感召,遣子率種人歸順朝廷,至此,結束了哀牢國300多年的歷史。東漢在其地置永昌郡,以鄭純為太守。 [1]  [4]  鄭純是永昌郡首任太守。 [3] 
建初二年(公元77年),鄭純卒於任上,身無餘財。據史書記載,當時的人們對鄭純“漢夷歌詠,表薦無數”,不同民族用不同的語言共同歌頌這位清正廉潔的父母官。 [1] 
《華陽國志》卷十中·廣漢士女·鄭純傳
長伯撫遐,聲暢中畿。析虎命邦,綽有餘徽。
鄭純,字長伯,郪人也。為益州西部都尉。處地金銀、琥珀、犀象、翠羽所出,作此官者,皆富及十世,純獨清廉,毫毛不犯。夷漢歌嘆,表聞,三司及京師貴重多薦美之。明帝嘉之,乃改西部為永昌郡,以純為太守。在官十年,卒,列畫頌東觀。
譯文:長伯撫遠,聲聞中央。剖符命邦,綽有餘美。

鄭純後世紀念

鄭純死後,漢明帝對鄭純大加褒揚,把他的塑像和開國功臣們並列陳放在宮廷(東觀)中年年祭祀。雲南歷代有許多詩文讚揚他為“身化蠻夷的賢太守”。
乾隆年間,雲貴總督阮元誇讚:“勒石先存大柳貌,政事從頭學鄭純。”
清末,四川宿儒廖鶴題贊鄭純“滄怒無雙巨佛,桑梓第一偉人”。
在《雲南廉政名人錄》一書所收錄的86位名人中,鄭純被列為雲南清官第一人。 [1] 
如今,保山市隆陽區九隆街道仁壽門社區有明朝建永昌府八道城門唯一留存下來的仁壽門,古城門旁邊的小巷人流穿梭,抬眼就能看到牆上介紹着“雲南清官第一人”鄭純的事蹟。 [2] 

鄭純廉吏故事

東漢初年,在戰亂後逐步安定下來的廣漢郡郪縣(今四川三台縣郪江鎮),一户鄭姓人家在一個陽光明媚的早晨誕生了一個男孩,其父為其取名“純”,寓意純正高潔,因是長子,取字:長伯。鄭家家境較為殷實,鄭純6歲時進入私塾學習,他勤奮好學,飽讀詩書,學業精進。此外,鄭純為人謙和,尊師友親,公道正派。於是“鄉舉裏選”走入仕途。
東漢永平十年(公元67年),漢明帝劉莊將洱海周圍的3個縣和瀾滄江兩岸原屬哀牢國的比蘇、不韋巂唐3個縣合設為益州西部屬國,委任一直聲譽極好的鄭純出任屬國都尉。
眾所周知,益州西部物產豐富,又盛產金銀、琥珀等珍奇異物,是著名的“絲綢之路”必經驛站,素有“花城”之稱,是朝中許多大臣眼紅的“肥差”。凡至益州西部屬國為官者,無不憑藉天時地利,上哄朝廷、下壓百姓、中飽私囊。官吏們空手而至,報財而歸,甚至為官一任,富及十世,百姓不堪其苦。而今,管理益州這塊“大肥肉”落到了鄭純手中。大家議論紛紛,拭目以待。
接到任命後,鄭純辭別父母妻兒,僅帶一名隨從,踏上前往益州西部屬國之路。
鄭純到任後,擬定廉政規範,第一時間在城門貼出告示。告示闡明瞭官府管理和官吏衙門應遵循的廉政規範,並將告示貼至各部落,派官員曉諭各部落酋長和各族民眾。
看到官府告示,各部落酋長和各族民眾都不相信,以為“天下烏鴉一般黑”,鄭純這舉措不過是“新官上任三把火”的欲蓋彌彰罷了。於是,酋長、鄉紳三三兩兩送上金銀、琥珀、美女。鄭純一律拒收,並呵斥前來送禮的人,表明自己“為民辦事,不為士紳做官”。
鄭純不僅廉潔自律,還要求府衙眾人潔身自愛,他常説:“為官之本在潔己,公乃明,儉乃廉”。官府中人更要以身作則,力肅舊弊,不因橫財沒清操。久而久之巧取豪奪、貪婪成性等惡習將無生存之道。
鄭純在益州西部大興農田水利,維護邊疆穩定。他將無主荒蕪的田地分給流民耕種,並供給籽種、耕牛,讓他們有田可耕、有糧可種。同時大量發動農民開墾荒地,多開墾多得,開墾多者還可以獲得官府獎勵。
此外,鄭純瞭解到轄區內賦税太重,老百姓田裏收成十之八九都上交官府,餘糧無法餬口,許多人不堪其累棄田地逃亡。便出台了“有官職者不準瞞產少報,不準鄉紳地方包攬賦税、不準吏役流痞從中漁利”等等賦税政策。
短短兩年時間,鄭純以“獨尚清廉”嚴格要求自己,並要求當地官員恪守廉潔,以對各民族“毫毛不犯”宣示中央王朝的政策,解決了長期困擾的異族爭端,深得各族民眾擁戴。
東漢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哀牢國國王柳貌及所轄的77個邑王終於決定“舉國歸漢”,率51890户553711人內附。東漢王朝在哀牢國的基礎上設置了全國第二大郡——永昌郡,並設置治所在保山壩子,築建永昌郡城。永昌郡轄八縣,户6萬,人口約189萬,“其地東西三千里,南北四千六百里”,其範圍東起瀾滄江,西至印緬交界的巴特開山,北抵近緬甸與西藏交界處,南抵西雙版納等地。至此,結束了哀牢國300多年的歷史。
漢明帝大悦,在宮廷設宴3天,以示慶祝,封鄭純為永昌郡第一任太守。
在永昌郡任職10年期間,鄭純清正廉明,因勢利導,實施了“輕徭薄賦”等民族政策。他與哀牢各部族約定,賦税每年只需交兩件布衣和一解鹽,而且只需“邑豪”們交,禁止一切閒雜攤派。他還積極推行教育,傳播先進生產技術,大大促進了當地的經濟文化交流,永昌郡農業、手工業和交通、商貿得到迅速發展,促成並加速了中原文化與邊地文化的交流、融合、發展。
公元77年,鄭純卒於任上,身無餘財。據史書記載,當時的人們對鄭純“漢夷歌詠,表薦無數”,不同民族用不同的語言共同歌頌這位清正廉潔的父母官。永昌郡當地民眾還專門建蓋祠堂祭祀鄭純。鄭純的事蹟傳到朝廷之後,大家都稱讚他的人品官德。
漢明帝對鄭純大加褒揚,把他的塑像和開國功臣們並列陳放在宮廷(東觀)中年年祭祀。雲南歷代有許多詩文讚揚他為“身化蠻夷的賢太守”。乾隆年間,雲貴總督阮元誇讚:“勒石先存大柳貌,政事從頭學鄭純。”清末,四川宿儒廖鶴題贊鄭純“滄怒無雙巨佛,桑梓第一偉人”。在《雲南廉政名人錄》一書所收錄的86位名人中,鄭純被列為雲南清官第一人。
時至今日,鄭純勤政為民、崇廉拒腐的高尚品質仍然值得所有人學習。人們感懷這位永昌太守為官清廉、愛民如子的品德,向後人講述他“清清白白為官,堂堂正正做人”的事蹟,並將這種精神一代代傳承下去。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