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鄭氏波羅赤鳥

鎖定
周忠和1990年發現該化石,1995年正式為其命名建屬——“鄭氏波羅赤鳥”。屬名“Boluochi”為該鳥化石產地鄉名,種為“zhengi”謹獻給我國現代鳥類研究的開拓者鄭作新院士。
中文學名
鄭氏波羅赤鳥
拉丁學名
Boluocbia zbengi
動物界
生存年代
白堊紀早期

鄭氏波羅赤鳥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鄭氏波羅赤鳥
【拉丁學名】:Boluocbia zbengi
【生存年代】:白堊紀早期
【地層層序】:早白堊世九佛堂組藍灰色泥岩
【化石產地】:中國遼寧省朝陽縣波羅赤鄉以西2公里 [1] 
【化石編號】:IVPP-V-9770 [2] 
【保護級別】:遼寧省二級 [3] 

鄭氏波羅赤鳥科學分類

界:動物界(Animalia
門:脊索動物門(Chordata
綱:鳥綱(Aves
亞綱:反鳥亞綱Enantiornithes
目:未定(Incertae sedis
科:未定(Incertae sedis
屬:波羅赤鳥Boluochia
模式種:鄭氏波羅赤鳥(B. zbengi [4] 

鄭氏波羅赤鳥保存狀態

化石呈現自然狀態保存,為一件不完整的個體。主要保存較完全的後肢、腰帶及尾綜骨,以及頭骨前端、部分胸骨和脊椎。 [2] 

鄭氏波羅赤鳥個體特徵

圖片2·鄭氏波羅赤鳥復原圖 圖片2·鄭氏波羅赤鳥復原圖
小型反鳥類。前頜骨齒缺失但齒骨齒存在;前頜骨前部主體背緣向上凸出,最前端向前向下彎曲,形成明顯的鈎狀。胸骨後緣強烈內凹,且具有一伸向後方的龍骨突,但不發育;尾綜骨明顯長於跗骨,這點與其他一般反鳥類都不同。恥骨細且顯著彎曲。脛跗骨內關節與側關節髁寬度幾乎相等;骨Ⅰ呈J形且位置較低,第Ⅱ—Ⅳ骨僅在近端癒合,三者幾乎等長;第Ⅱ骨的滑車寬於Ⅲ、Ⅳ骨滑車;該三個骨的滑車約在一個平面上;趾爪長且強烈鈎曲,末端尖鋭,爪長超過其他趾節長、尾綜骨長。以上特徵表明波羅赤鳥可能具有攀援樹幹及棲居樹枝的能力,估計它與現生的肉食性猛禽具有相似的生活方式。 [5]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