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鎖定
髁,漢語二級字 [3]  ,讀作髁(kē),骨頭上的突起,多長在骨頭的兩端,亦指大腿骨或膝蓋骨。 [1]  [4] 
中文名
拼    音
部    首
類    型
形聲字
注    音
ㄎㄜˉ [2] 
總筆畫
17

現代釋義

〈名〉
股骨 [tighbone;femur]
髁,髀骨也。——《説文》。段玉裁注:“髀骨,猶言骰骨也。”
尾骨 [coccyx]
髁,尻骨。——《一切經音義》引《三蒼篇》
踝骨。也作“踝” [anklebone]
羣兒坌湧,各持磚瓦擊其髁…次日,家人尋之歸,兩足青紫。——清·紀昀閲微草堂筆記
膝骨。也 指膝部 [kneecap]
髁,膝骨。——《廣韻
膝端為髁,踵兩旁圜骨為髁 [condyle]。如:肱骨髁;股骨髁
髁,髁胂.------人體部位名。指髁骨下的堅起肉。《素問·刺腰痛》:“刺腰尻交者,兩髁胂上,以月生死為痏數,髮針而已,左取右,右取左。”王冰注:“兩髁胂,謂兩髁骨下堅起肉也……俠脊兩傍,腰髁之下,各有胂肉隆起,而斜趣於髁骨之後,內承其髁,故曰兩髁胂也。”
解剖名詞:如枕髁枕骨大孔兩側的橢圓形關節面

古籍釋義

唐韻》《集韻》𠀤苦卧切,音課。《説文髀骨也。《博雅》臎髁,𩪜也。《廣韻》膝骨。
《集韻》苦果切,音顆。
苦禾切,音科。義𠀤同。
《集韻》苦瓦切,音跨。《莊子·天下篇》謑髁無任。《釋文》謑髁,不正貌。王雲:猶謹刻也。《韻會》髁,今作骻。
《集韻》苦會切,音檜。義同。或作𡱼。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