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鄭昭宋聾

鎖定
鄭昭宋聾,漢語成語,拼音zhèng zhāo sòng lóng,鄭國人聰明智慧,明白事理,而宋國人不諳事理,不會辦事。比喻情況不同。
中文名
鄭昭宋聾
出    處
《左傳·宣公十四年》
拼    音
zhèng zhāo sòng lóng
注    音
ㄓㄥˋ ㄓㄠ ㄙㄨㄙˋ ㄌㄨㄙˊ

鄭昭宋聾原文

《左傳·宣公十四年》:楚子使申舟聘於齊,曰:“無假道於宋。”亦使公子馮聘於晉,不假道於鄭。申舟以孟諸之役惡宋,曰:“鄭昭宋聾,晉使不害,我則必死。”王曰:“殺女,我伐之。”見犀而行。及宋,宋人止之……乃殺之。 [1] 

鄭昭宋聾譯文

楚莊王派申舟到齊國訪問,説:“不要向宋國借路。”同時,楚莊王又派公子馮到晉國訪問,也不讓向鄭國借路。申舟因為在孟諸打獵時得罪了宋國,就對楚莊王説:“鄭國是明白的,宋國是糊塗的;去晉國的使者不會受害,而我卻定會被殺。”楚王説:“要是殺了你,我就攻打宋國。”申舟把兒子申犀託咐給楚王后就出發了。
申舟到了宋國,宋國就把他扣留了。華元説:“經過我國而不向我們借路,這是把我們的國土當成了楚國的地邊邑,把我國當成楚國的邊邑,就是亡國。殺了楚國的使臣,楚國一定會攻打我們。攻打我們也是亡國,反正都是一樣亡國。”於是便殺了申舟。

鄭昭宋聾背景介紹

公元前595年夏,鄭國因為在邲地(春秋鄭地,在今河南滎陽北)之戰中幫助楚國的緣故,引起晉國的不滿,於是出兵伐鄭。並通告各諸侯國,説要出國舉行大型閲兵,然後回國。這是一個陰謀,目的是向鄭國施壓,迫使鄭國就範。鄭襄公得知消息,非常害怕,欲求楚國相助。鄭國除派人質赴楚外,鄭襄公親自奔楚,商討應對晉國入侵事宜。由於出兵需經宋國,楚國有所疑慮,所以楚莊王為考驗鄭、宋兩國的忠誠度,就派兩位使者,分別造訪鄭、宋兩國。他派公子馮出使晉國,因為赴晉要途經鄭國;又派大夫申舟出使齊國,因為赴齊要路過宋國。莊王同時交代,不管過宋或者過鄭,都不要向他們借道,只管路過。對此,公子馮沒有意見,而大夫申舟卻因以前在孟諸(春秋宋地,在今河南商丘東北)之役中曾得罪宋國而忐忑不安。他對莊王説:“鄭國人明智,宋國人糊塗。公子馮將平安無事,但我則必死無疑!”莊王回答説:“如果殺死你,我立即出兵討伐!”結果正如申舟所料,途經鄭國的公子馮順利過鄭,而途經宋國的他卻成了他鄉之鬼。
原來,申舟自知此行危艱,就將兒子託付給莊王,然後前往齊國。在路過宋國時,車隊被宋軍攔截。因為沒和宋國溝通,私自過境,宋國重臣華元非常生氣,説:“路過宋國,卻不請求借路,這分明把宋國當作楚國的縣邑,這無異於亡國嘛。殺死申舟,楚國必伐宋國,反正都是亡國!”於是把申舟殺了。正是這個錯誤的決定,給宋國帶來了一場本來可以避免的戰亂。

鄭昭宋聾意義

由於“鄭昭宋聾”,兩國不同的處理方式,導致兩種不同的結果。一個使者平安無事,而另一位使者卻命喪他鄉。連聖人孔子都説,鄭國是與大國交往的楷模。當然,鄭昭宋聾也作為成語故事被載入史冊。如此看來,鄭國作為春秋時期的一個諸侯小國,之所以能長盛不衰,傲視羣雄,顯然與鄭人聰穎睿智、善於外交的傳統分不開的。 [2] 

鄭昭宋聾辨析

用法:作賓語、定語;用於書面語。
示例:鄭昭宋聾,一以免患,一以召禍。 ——康有為《上清帝第五書》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