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鄭家大屋

鎖定
鄭家大屋(葡萄牙語:Casado Mandarim,英語:Mandarin's House),原名文華大屋,位於中國澳門特別行政區風順堂區龍頭左巷10號,是世界文化遺產——澳門歷史城區的組成部分。
鄭家大屋是中國近代思想家、實業家、慈善家鄭觀應的故居,大屋由其父鄭文瑞所建,其建築年分可追溯至1869年。建築為一院落式大宅,是澳門唯一的“榮祿大夫第”;建築佔地約4000平方米,縱深達120多米,順序為大門、輔助房區、門樓及門樓後由兩座嶺南傳統院落式建築組成之主房區;大屋雖主要以中國嶺南形制構建,但卻有別於一般中式民居建築,體現外來文化的影響 [2] 
2005年7月15日,鄭家大屋作為澳門歷史城區的組成部分,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1] 
中文名
鄭家大屋
外文名
Casa do Mandarim(葡萄牙語)
Mandarin's House(英語)
地理位置
中國澳門特別行政區風順堂區龍頭左巷10號
開放時間
10:00—18:00(17:30後停止入場,逢星期三休息)
景點級別
世界文化遺產
門票價格
免費
佔地面積
4000 m²

鄭家大屋歷史沿革

據鄭家大屋餘慶堂內的楹聯所示,主屋建於1869年前。
1872年,鄭觀應的胞弟鄭思賢建積善堂。
1881年,因鄭家樂善好施,曾國荃題送"崇德厚施"匾額。
1886年,鄭觀應在鄭家大屋輯着《盛世危言》。
1907年,鄭觀應在鄭家大屋整理編輯《盛世危言後篇》。
根據租户回憶,20世紀20年代起,鄭家大屋部分空間己開始被分租出去。
20世紀50年代,鄭家後人散居各地,鄭家大屋多處空間被分租出去,根據鄭家後人所繪的分租圖,一度曾有300多人在內居住,出現“七十二家房客”景象 [13] 
1990年,發展商取得鄭家大屋的所有權。
1996年,文化司署對鄭家大屋進行測繪記錄。
1997年,由於結構安全問題,鄭家大屋媽閣街一側的上截圍牆被拆除。
2001年,澳門政府以換地形式取得鄭家大屋業權,並交由文化局開始進行保護和修復工程。
2010年2月5日,鄭家大屋完成修復展示並向公眾開放參觀 [3] 

鄭家大屋建築特點

鄭家大屋選址佈局

鄭家大屋其選址並未遵從坐北朝南的傳統佈局,而是坐東南而朝西北。整體建築羣沿媽閣街修建,東西向有着長為120米的縱深,因地制宜,順應地勢 [11]  ,沿着舊城區主幹道媽閣街修建。鄭家大屋背後就是俗稱主教山的西望洋山,形成“前臨鏡海,後枕蓮峯”的獨特格局,也體現了中國傳統背山面水的風水要求 [14] 
鄭家大屋地塊並不方正,呈不規則狹長形。建築羣被高牆包圍,入口不特別講究,與澳門其它中式民居無異,並無顯赫之勢,反而予人封閉神秘之感。根據建築的總體佈局關係可劃分為或獨立或相通7組建築。自東向西,第一座為門樓,位於與媽閣街垂直的龍頭左巷上,為三開間一進深的兩層雙坡頂建築;第二座為沿東西向佈置的單排建築,第三座為緊接第二座的兩層建築及與其相連呈南北向展開的二門和文昌廳,兩者均為一層建築;第四座為兩層高的建築,以庭院為中心,東、北兩面環內廊,西、南兩面環房,其中西側為第五座的建築的外牆;第五、第六座兩座為傳統中式建築,均為前一進兩層、後進三層,中間圍合成天井的佈局方式,是鄭家大屋中最為重要的兩棟建築;第七座為二層雙坡頂建築,據説由鄭觀應所建,昔日其規模更大,可惜部分已被後人變賣,建成新廈 [14] 

鄭家大屋建築裝飾

鄭家大屋豐富多彩的裝飾含蓄地將澳門的本土文化及多元文化呈現在人們面前,表現出不拘一格、相容並蓄、內容豐富的特點。其中在外牆上除有民居常見的草尾圖案及壁畫外,更有題材豐富,表現立體生動,寓意深遠的灰塑。鄭家大屋的灰塑主要表現在主要門口檐牆上,較大型的在第一、三四五座檐牆上,其做工精細,題材豐富,多為如意吉祥之意,如大富大貴、鯉躍龍門、封侯、福壽雙全、松鶴長春、喜上眉贛等等。此外,在花園矮牆上及門楣窗楣上以至天花上都有西式花樣灰塑,體現了中西文化兼容幷蓄的特色 [14] 
此外,建築室內的木構件也有許多裝飾,如木扇門、掛落,花罩等都以嶺南吉祥花果為題材作透雕淺雅處理,並在其上貼金,表現了一定的富貴氣派。鄭家大屋的西式影響主要展現轎道南側的聯排式建築及第四座的院落建築上。前者為一層高平台建築,外觀平實樸素,但窗楣具明顯西方特徵,而室內則大量採用拱券結構體系,之間無間牆,形成連續的大空間。後者受外來影響更為明顯,採用中央庭院式的方正佈局,兩面環內廊,兩面環房舍,內廊採用連續券的結構方式,都與印度果亞傳統建築極為相似。而廊柱也為西式;院內採用芭蕉葉形窗户、葫蘆形窗户、有果亞特色的連續支摘窗等,明顯有別於中國傳統庭院理念,富有異國情調;此外,入口也採用西式門拱裝飾 [14] 

鄭家大屋建築材料

整體建築均以青磚為主要建築材料,屋頂平面為連續的中式坡屋頂,建築高度因房區性質不同而有所分別,僕人房區一般為一層高之硬山式建築,局部為平屋頂;主房區建築多為兩層高,間中也有達三層者。
門廊內有花崗石梯級過渡至地平稍低的主建築羣空間。與傳統中國民居不同的是,主建築羣各房區之大門入口與大宅入口不在同一方向,它們都面向西北,且都在同一直線上,前面有既寬且長的通道,通道中段有另一門樓將主次建築分開,前段為僕人房區及外花園,後面為主房區 [7] 
兩房區之間以大內院相連。主房區主要由兩座四合院式建築組成,建築都作兩進深三開間式,其間以水巷分隔,建築外牆檐壁均有泥塑浮雕裝飾,而牆基則由花崗石砌築而成,建築之入口,特別是兩個主入口,都採用與宅門入口相同的處理手法,即自檐口往內凹,與外牆身不處在同一直線上,而為表示其重要性,門框更以花崗石作材料,其中最重要之建築入口更作兩重花崗石門框設計,建築室內一般作傳統中式設計,但廳堂之位置則有別於一般置於地面層的傳統做法,它設在二樓,整個廳堂佔據三開間一進深之空間,為一抬梁式木結構形式。建築雖主要以中國形制構建,但卻處處體現中西結合之特色,中式建築手法主要表現於屋頂、樑架結構、建築材料、檐口、牆體之彩繪及泥塑淺浮雕、內院中多樣的窗户,以及主入口自檐口往內凹的處理手法,還有趟攏門等;而西方或外國影響的則印證於一些室內天花的處理、門楣窗楣的式樣、檐口線,以及外牆之抹灰等 [7] 

鄭家大屋主要建築

鄭家大屋門樓

建築主入口為一兩層高之宅門建築,建築長13米,深7.9米。它與主建築羣分離,宅門入口牆身自檐口往內凹,上層開有窗户、下層為入口大門,檐壁上有中式壁畫,為典型傳統中式風格,門廊內牆身上設有神龕,而天花則是西式泥塑圖案裝飾。入口內部右側牆上設置了一個簡單的灰塑門官,以簡樸為主,襯托建築恢弘大氣的格調。除中式傳統建築做法外,入口空間上也受到一定的西方建築影響,如假天花以及拱形門洞。這種拱洞有別於傳統半圓拱的做法,但於澳門同時期建築中也是常見的形式 [6] 
鄭家大屋在佈局上沒有刻意建造獨立的照壁,而是利用建築的外牆來擋煞。在修復時基於可逆性及可識別性原則,參考鄭家大屋內原有建築元素,利用現代材料重新設計了一個可與建築環境產生對話和協調的窗式,並種植綠色植物以化解入口的“煞氣”,拉近新舊之間的歷史跨度 [6] 
門樓牆身中部的灰塑由多個不同故事和題材的灰塑組成,包括“鯉躍龍門”、“封侯”、“富貴吉祥”及“年年有餘”等。整幅灰塑長約15米。門樓一樓外牆上還有一副灰塑對聯及琉璃通花漏窗:上聯為“駐馬客欣榕蔭古”,下聯為“步蟾人賞桂香濃”,橫批“留月”。“月門”在20世紀50年代以前已被清拆,最後按照荒廢在旁的部分殘存石構件來進行重構 [6] 

鄭家大屋轎道

“月門”後是一條廊道,因鄭家父子都有官職,榮祿第是其宅第入口。訪客前來拜訪主人時,都在前面的長長廊道下轎或下馬,才步入榮祿第。而轎伕及隨從等都在外面等候,故此廊道又稱為轎道。轎道盡頭是大宅的二門。對聯、月門、二門都與轎道在同一軸線上,層層框景,互為對照,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空間層次豐富 [6] 
轎道 轎道

鄭家大屋文昌廳及花園

文昌廳主要為鄭氏族人讀書的所在,廳堂外廊設圓形月門通向大花園。月門兩側有灰塑對聯,上聯為“現陰陽而合□”,下聯為“借樓閣以撐天”,上聯最後一字已缺失,不得而知;橫批上為“琴棋書畫”主題的灰塑,可見主人對子弟的期望。月門外挨著房子建有一亭,其設計亦中亦西,相當混雜,應是後期或經改建的建築。
亭外就是大花園,昔日模樣已不得而知,但在清理花園時,發現其鋪地為不規則的小麻石,與澳門早期街道的“石仔路”鋪地類同。在舊時的澳門,這種鋪地不只用於馬路,一些住宅建築的內部空地也使用,鄭家大屋的這塊花園曠地應是一例 [6] 

鄭家大屋榮祿第

榮祿第是通往主房區的門道,前門共由八扇門組成,後門則是兩扇木門,其門閂設於主房區一側。門廊空間闊落,檐口下掛有“榮祿第”牌匾,説明此乃官宦之家。廊道內掛有曾國荃題寫的“崇德厚施”牌匾,表彰鄭家樂善好施的行為 [6] 
榮祿第 榮祿第

鄭家大屋大宅前地

大宅前地左側排列鄭家大屋的主建築,右側是新近復原的瓦花圍牆。院落正中設石板櫈,供鄭家族人休憇之用,由此可見此乃鄭氏族人主要的室外活動空間 [6] 

鄭家大屋方形內院

方形內院入口有西式裝飾,似乎暗示其內部的設計取向。此規整的四方形內院由一條L形迴廊及兩座房屋的外牆圍合而成,虛實相襯,甚有韻味。迴廊為兩層高,下層開敞,設中式月門及葫蘆窗洞,柱子則具有西式柱帽及柱礎;上層設有連續的排窗,分兩層,其下為支摘式木百葉窗,其上則為固定的貝殼窗。這樣的設計組合令此內院具有東南亞院落特色 [6] 

鄭家大屋餘慶堂

餘慶堂為兩進三間凹門斗的建築,只有前後廳,是鄭氏家族主屋。入口是傳統的廣東式凹門斗做法:檐下牆壁有彩繪;門口設有“三件頭”門組(即矮門,亦稱吊腳門)、趟攏門及板門。門口掛有“通奉第”牌匾,兩側對聯分別是“前臨鏡海”和“後枕蓮峯”。兩廳之間設天井,以便通風采光。後廳不設門扇,直接向天井敞開。前廳為生活空間,設活動門扇,可因應功能需要而拆卸,靈活處理。廳堂設有假天花,上有澳門常見的疏氣孔,而天花上的西式灰塑花飾則體現了此建築中西文化結合的特徵 [6] 
大廳採用抬梁式木架與兩側承重山牆的混合結構構築,因而空間寬敞。於二樓採用樑架結構的做法在本地以至廣東一帶都是罕見的。樓板為滿鋪木樑結構,面鋪兩層黏土大階磚,也是澳門少見。餘慶堂的主廳開設寬大的落地窗户,廳內四條木柱上掛有楹聯,分別書寫鄭家的處世訓言;橫樑上則掛有“餘慶”牌匾。“餘慶”是鄭觀應之父鄭文瑞之堂號,説明此屋為鄭家的主屋。大廳前後牆頭上有彩繪。二樓後廳長案後有一幅由十二扇屏風組成的折線形壽屏,其雕刻工藝在鄭家大屋現存木雕裝飾中最為講究 [6] 
餘慶堂 餘慶堂

鄭家大屋積善堂

積善堂建築格局和餘慶堂主建築類似,都是二進三間,但裝飾較少。二樓大廳為鄭觀應之弟所建,其廳堂比餘慶堂大廳小,兩側為房間。據説鄭家有後人一直居住在此,負責大屋收租及管理事務。房內設有一個很隱蔽的閣樓,可見大屋設計也考慮一些特殊的安全需要 [6] 

鄭家大屋歷史文化

鄭家大屋文化故事

在上海從商20餘年,鄭觀應從洋行當買辦轉型成民族資本家,歷任上海電報局總辦,輪船招商局幫辦、總辦等。1886年,他回到澳門,就在鄭家大屋中潛心整理思想,1894年完成《盛世危言》。在這本鉅著中,鄭觀應清醒認識到發展近代工業的重要,提出“欲攘外,亟須自強;欲自強,必先致富,必首在振工商;必先講求學校,速立憲法,尊重道德,改良政治”,他還針對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文化等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方案 [12] 

鄭家大屋文化產物

  • 紀念幣
2007年11月5日,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許可鑄造及發行2008年至2019年農曆年紀念硬幣,2010年紀念幣背面鑄有鄭家大屋 [10] 
  • 紙幣
根據澳門特別行政區第20/2008號行政法規,中國銀行獲准發行1000元、500元、100元、50元、20元、10元澳門元新版鈔票,其中伍佰圓鈔票的正面主景圖案為鄭家大屋 [17] 
500元澳門幣 500元澳門幣

鄭家大屋文物價值

鄭家大屋建築文化遺產的研究,有利於瞭解澳門近現代居住建築的發展過程。它的存在,見證了當時人們生活方式的變遷以及大屋內人們所經歷的各個歷史時期的生活狀況,成為遊客瞭解澳門地區文化和歷史的一個物質載體 [15] 
鄭家大屋作為澳門少有的家庭式建築羣,其整體元素以嶺南建築風格為主,具有廣東傳統民居的典型特徵,並受外來文化影響吸收了許多西方特色,可謂是中西方風格結合建築的典型代表 [11]  ;既體現了中國文化根深蒂固的影響,也有選擇地吸收西方的建築文化及技術,形應有別於嶺南地區的澳門民居的獨有特色 [14]  。鄭家大屋的設計在設計概念、建築結構、建造樣式和建築風格等方面均存在着多樣性,深受當時歐洲建築風格和傳統嶺南建築風格的影響,這是歐洲殖民主義文化色彩與傳統嶺南風格元素碰撞產生出奇妙的化學效果,使鄭家大屋煥發出神秘迷人的色彩,產生出獨特的藝術價值 [15] 
鄭家大屋的建造方式結合了中國木結構搭建技術和西方建築技術,充分體現了當時設計水平和施工手段的精湛技術。我們通過建築中的施工技藝、中西結合的特有方式和各種功能的居住建築等的分析比較,能清晰瞭解到澳門不同時期的建造水平和材料發展,更直觀地看到澳門近現代建築的發展歷程與水平 [15] 
鄭家大屋的歷史要素體現在其所經歷的歷史事件和時代中的各種變遷,如鄭觀應在此建築內完成的《盛世危言》並在此生活成長,《盛世危言》曾影響了清光緒皇帝、孫中山和毛澤東等,對推動近代中國的變革產生了重要影響 [2]  ;與之對應的情感價值也就更高,遊客在瞭解後,再參觀大屋,自覺該建築具有濃厚的人情味。研究表明,與鄭家大屋相關的人物和事件的重要性影響了受眾羣體,當中包括事件的深度和廣度,反映出了建築文化遺產的情感價值 [15] 

鄭家大屋文物保護

1992年12月31日,文華大屋(即鄭家大屋)被評定為“具建築藝術價值之建築物 [8]  ”,澳葡政府的文化部門需要取得業權,方能進行修復保護 [1] 
2002年,對鄭家大屋進行修復研究和設計,並實施臨時保護工程。
2003年,開始分階段對鄭家大屋各建築實施結構維修工程,至2006年完成。
2005年7月15日,鄭家大屋作為澳門歷史城區的組成部分,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1] 
2006年,開始分階段對鄭家大屋各建築實施建築修復工程,至2009年底完成 [3] 
2019年1月1日,鄭家大屋入選澳門不動產名錄,代碼AM027 [9] 

鄭家大屋旅遊信息

鄭家大屋地理位置

鄭家大屋位於中國澳門特別行政區風順堂區龍頭左巷10號(阿婆井前地對面) [2] 

鄭家大屋門票信息

  • 票價
免費 [16] 
  • 開放時間
10:00—18:00(17:30後停止入場,逢星期三休息,澳門公眾假期照常開放。)
  • 導賞服務
現場報名,逢星期六、日的14:30-15:30、15:30-16:30,每場20人,語言為廣東話或普通話 [4] 
  • 客流限制
同一時間,全屋最多接待200名參觀者 [5] 

鄭家大屋交通信息

可乘坐澳門公共巴士18路、澳門公共巴士28B路到達鄭家大屋。

鄭家大屋參觀路線

入口空間→照壁前空間→入口院落的灰塑→轎道→文昌廳及花園→榮祿第→大宅前地→方形內院→大屋主建築→餘慶堂→餘慶堂大廳→餘慶堂二樓後廳→積善堂二樓大廳→積善堂一樓→大宅前地→轎道→照壁前空間→入口空間 [6]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