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鄧運華

(中國工程院院士、石油地質學家、海洋石油勘探家)

鎖定
鄧運華,男,漢族,1963年2月20日出生於湖北省黃岡市紅安縣,石油地質學家,海洋石油勘探家,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海洋石油集團有限公司副總地質師、研究總院副院長 [1]  [6] 
1985年,鄧運華畢業於江漢石油學院;1988年,獲石油勘探開發科學研究院碩士學位;1988年至1992年,擔任渤海油田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工程師;1992年至1996年,擔任渤海油田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組長、項目經理;1996年至2001年,擔任渤海油田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副總地質師;2001年至2005年,擔任渤海油田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副總經理;2005年,擔任中國海洋石油集團有限公司研究總院副院長、中海石油(中國)有限公司副總地質師;201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6] 
鄧運華長期從事油氣地質勘查與研究工作 [14] 
中文名
鄧運華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地
湖北紅安
出生日期
1963年2月20日
畢業院校
中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
職    業
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
2015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鄧運華人物經歷

1963年02月20日,鄧運華出生於湖北紅安。
1981年9月至1985年7月,在江漢石油學院(現長江大學)學習石油地質專業,大學本科畢業。
1985年9月至1988年7月,在中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學習石油地質專業,碩士研究生畢業。
1988年7月至1992年12月,擔任渤海油田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工程師。
1992年12月至1996年12月,擔任渤海油田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組長、項目經理。
1996年12月至2001年11月,擔任渤海油田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副總地質師。
2001年11月至2005年12月,擔任渤海油田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副總經理。
2005年12月,擔任中國海洋石油集團有限公司研究總院副院長、中海石油(中國)有限公司副總地質師。
2015年12月,當選中國工程院能源與礦業工程學部院士。 [1] 
鄧運華院士

鄧運華主要成就

鄧運華科研成就

  • 科研綜述
據2022年7月中國工程院網站顯示,鄧運華參加並負責了渤海石油勘探技術工作,針對渤海生油巖埋藏深、儲油層淺、斷裂活動強、石油運聚複雜等科技難題,經過多年潛心研究,開創性提出了斷層-砂體“中轉站”是主要運移方式,地層-斷層組合關係控制了富集部位,臨界蓋層質量控制了斷裂活動帶油藏形成等7項學術思想為支撐的淺層油氣運聚機理;用於勘探實踐,帶領團隊9年發現了7個大油田、17箇中型油田、27億方地質儲量,奠定了渤海年產石油3000萬方、成為中國第二大油田的儲量基礎;通過對中國南海構造、沉積、古生物、烴源巖等多專業綜合研究,提出了“南海兩個油氣帶、內帶找氣、外帶找油”的地質思想,準確預測了南海深水天然氣的區域分佈,並被鑽井所證實;在開拓海外勘探過程中,通過對全球主要含油氣盆地深入研究,提出“生物數量決定油氣生成量,營養物質控制生物數量,河流是營養物質主要來源,河流-海灣體系是世界海相石油分佈主要場所”理論,用於勘探,帶領團隊在非洲、南美髮現了多個大中型油氣田 [1] 
  • 學術論著
據2022年7月中國工程院網站顯示,鄧運華出版著作3部,第一作者發表論文41篇 [1] 
鄧運華院士出版專著一覽表
出版時間
名稱
作者
出版社
2008
淺層油氣藏的形成機理
鄧運華,李建平
2013
中國近海兩個油氣帶地質理論與勘探實踐
鄧運華等
石油工業出版社
2021
試論世界油氣形成的三個體系
鄧運華,楊永才,楊婷
  • 科研獲獎
截至2015年6月,鄧運華先後獲國家科技進步二、三等獎3項,中海油科技進步一、二等獎5項 [7] 
時間
獲獎項目名稱
獎勵名稱
1999年
渤海西部自營探區近期油氣體系勘探研究與實踐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三等獎
2001年
渤海海域上第三系大油田羣的發現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2002年
旅大油田羣的立體勘探與發現
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科學技術獎二等獎
2006年
渤海遼東灣構造帶的整體研究與勘探突破
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科學技術獎二等獎 [3] 
2006年
渤海海域複雜油氣藏勘探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2019年
渤海灣盆地深層大型整裝凝析氣田勘探理論技術與重大發現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 [4]  [6] 

鄧運華人才培養

  • 教育理念
鄧運華認為,良好的科研氛圍是引導科研人員成長成才的必要條件,堅持和熱愛是科研工作者成功的必備品質。
鄧運華認為,要推動技術人才的快速成長,最重要的是要建立一套公平公正的選人用人標準,來促使科研人員心無旁騖地將精力放在技術、成果上,放在不斷提升自身水平上。除此以外,作為企業的管理者,也應思考怎樣讓適合做科研的人能夠安心、沉心、靜心地做科研、搞創新,甘心坐“冷板凳”,長期堅守初心、深耕科研熱土。這就需要創造一個能夠使科研人員的付出與收穫相匹配的家庭、單位和社會環境,使科研工作者能夠真正通過科學研究、通過自己的技術和成果獲得經濟上和思想上的認可,而非想方設法走“捷徑”。
鄧運華認為,對於科研人員或團隊來説,要想獲得理論技術的創新需要具備3個條件:一是對研究對象進行深入透徹地瞭解;二是對新理論、新技術的掌握;三是將研究對象的特點與自己掌握的新知識相結合。在此基礎上進行深入思考,才有可能產生新的觀點、提出新的理論、創造新的技術,真正做到“地質家腦子裏有油田” [13] 
  • 講座報告
2016年5月9日下午,鄧運華應邀到中國石油大學(北京)開展學術交流,在主樓C308會議室作了題為“淺層油氣的運聚理論與渤海大油田羣的發現”的學術報告 [10] 
2017年9月15日上午10時,石油學部2017年學術報告(二)地學之光第241講於長江大學武漢校區學術報告廳舉行,鄧運華以“窮盡平生做一事”為主題開展講座 [11] 

鄧運華榮譽表彰

時間
榮譽表彰
授予單位
2009年
李四光地質科學獎
李四光地質科學獎基金會 [2] 
2014年
全國傑出專業技術人才
中組部、中宣部、人社部、科技部 [6] 
2015年
中國工程院院士

天津市勞動模範
中共天津市委、天津市人民政府 [2] 

鄧運華社會任職

任職時間
任職機構
職務
2016年9月
雙聘院士 [9] 
鄧運華

鄧運華人物評價

鄧運華為渤海油田成為中國第一大海上油田作出了重要貢獻 [2] (李四光地質科學獎基金會評)
鄧運華院士鍥而不捨的鑽研精神和豐碩的學術成果,是長江大學的寶貴財富 [6] (長江大學原校長謝紅星評)
鄧運華沒有刻意追求,他始終以一種誠實而執着的態度面對工作,投身於他鐘愛的海洋油氣資源勘探事業,沒有任何豪言壯語、沒有成功後的張揚,他只用樸實而簡單的行動實現着一個共產黨員執着的理想信念 [8] 長江大學評)
鄧運華辛苦勞動的成果不僅為中國的石油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也為世界石油行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11] (長江大學油氣資源與勘探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評)

鄧運華人物影響

  • 捐贈圖書
2021年4月,鄧運華向紅安一中捐贈其著作《淺層油氣藏的形成機理——以渤海油區為例》《試論世界油氣形成的三個體系》《中國近海兩個油氣帶地質理論與勘探實踐》 [12]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