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鄧聚龍

鎖定
鄧聚龍(1933年1月—2013年6月),出生於湖南漣源。華中科技大學控制科學與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英國灰色系統期刊 (JOURNAL OF GREY SYSTEM)主編,荷蘭國際期刊(Fuzzy Sets & Systems)以及羅馬尼亞、德國等國期刊編委。
中文名
鄧聚龍
國    籍
中國
出生日期
1933年1月
逝世日期
2013年6月
畢業院校
華中工學院
主要成就
灰色系統理論
出生地
湖南漣源
職    稱
華中科技大學教授

鄧聚龍人物簡介

60年代提出“去餘控制”理論,1982年提出灰色系統理論。出版專著10部,其中《灰色控制系統》1988年獲國家科技專著二等獎,1995年被中國科技圖書總公司評為暢銷書。1998年獲湖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至2001年共發表論文216篇。SCI連續三年(1991至1993年)檢索。據“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的統計,1996年至1998年鄧聚龍教授的灰色系統理論被引用533次,居全國之先。其論文多次SCI、SA、MR、EI、ISPT檢索(其中SCI37次)。在科研方面:80年代先後完成了國家經委、國家計委、山西榆次市、湖北省老河口市等有關灰色系統的多項課題。80至90年代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八·五”科技攻關及國家教委博士點基金項目共4項。 1986至1998年獲省部級以上獎勵7次。先後赴法國(宇航中心)、美國(馬里蘭大學)、中國台灣(中央大學、大同工學院……)進行講學。“灰色系統”已收入中國大百科全書、系統科學辭典。
灰色系統理論及方法已廣泛應用於工業、 農業、環境、經濟、社會、管理、軍事、地震、交通、石油等領域。近年來應用灰色系統理論取得了突出的成效。其中黃河三角洲地形灰色預測可獲效益30億元,河北病蟲害預報15億元。

鄧聚龍人物生平

1933年,鄧聚龍出生於湖南省漣源縣。他1955年華中工學院電機專業畢業後留校,轉到自動控制工程系任教。讀書期間,他十分重視數學課程的學習,並注意跟蹤數學及相關科學領域的新思想、新發現,這無疑為他後來從事多變量系統控制問題的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1965年,鄧聚龍基於對國產T61 K 重型機牀進給系統控制的科學實驗,提出了"多變量系統去餘控制理論"。他撰寫的題為"多變量線性系統並聯校正裝置的一種綜合方法"的學術論文在《自動化學報》第3卷第1期發表後,當時的蘇聯科學院對他的研究成果作了摘要介紹。20世紀70年代初期,在美國召開的控制理論國際會議上,"多變量系統去餘控制"被作為一種具有代表性的方法給以肯定。

鄧聚龍研究歷程

1965年,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扎德(L. A. Zadeh)教授提出了模糊集系統理論。鄧聚龍開始積極關注扎德教授的工作,後來應邀擔任過多種模糊數學期刊的編委。20世紀70年代中後期,我國改革開放的大潮風起雲湧。為服務改革發展大計,鄧聚龍教授在"經濟系統預測、控制問題"研究方面投入了較多的精力。面對大量"部分信息已知,部分信息未知"的一類不確定性系統,如何找到一種有效的方法來描述其運行行為和演化機制?鄧聚龍教授和他的同事進行了十分艱辛而又卓有成效的探索。
1982年,北荷蘭出版公司出版的《系統與控制通訊》(Systems & Control Letters)雜誌刊載了中國學者鄧聚龍教授的第一篇灰色系統論文"灰色系統的控制問題"(The Control Problems of Grey Systems);同年,《華中工學院學報》刊載了鄧聚龍教授的第一篇中文灰色系統論文"灰色控制系統"。這兩篇開創性論文的公開發表,標誌着灰色系統理論這一新興橫斷學科的問世。當時的《系統與控制通訊》主編、哈佛大學著名學者布洛基(R.W. Brockett)教授轉給鄧聚龍教授匿名審稿人對"灰色系統的控制問題"一文的評價:"這篇文章所有內容都是新的,灰色系統一詞屬於首創"。

鄧聚龍社會地位

灰色系統理論誕生後,立即受到國內外學術界和廣大實際工作者的積極關注,不少著名學者和專家給予充分肯定和大力支持,許多中青年學者紛紛加入灰色系統理論研究行列,以極大的熱情開展理論探索及在不同領域中的應用研究工作。灰色系統理論在眾多科學領域中的成功應用,尤其是在全國各地經濟區劃和區域發展戰略規劃研究和制訂過程中的大量應用,使其能夠在很短的時間內迅速奠定了一門新學科的學術地位,其蓬勃生機和廣闊發展前景也日益為社會各界所認識。
據檢索,鄧聚龍教授的論著被國內外學者引用達2.8萬次。2007年,在首屆IEEE灰色系統與智能服務國際會議上,鄧聚龍教授榮獲灰色系統理論創始人獎;2011年,在系統與控制世界組織(WOSC)第15屆年會上,鄧聚龍教授當選系統與控制世界組織(WOSC)榮譽會士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