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鄧晶瑜

鎖定
鄧晶瑜(1911~1985),原名鄧家瑜,安徽省繁昌縣三山(今蕪湖市三山區)人。
鄧晶瑜自幼喜愛美術,1927年4月前往上海,投奔以繪畫創作為生的長兄鄧格飛。上世紀二十年代末,西方油畫、水彩畫藝術逐步進入上海。鄧晶瑜常去觀摩西方各種流派的畫展,精心臨摹其優秀作品,從中領悟海外藝術大師所表現出的技法與神韻,然後再將其所見所思融匯到自己作品中。鄧晶瑜堅持刻苦學畫,其畫藝大進,很快成為上海《格非畫室》的藝術創作的頂樑柱。上海不少企業單位發現鄧晶瑜的創作才藝後,紛紛請他設計產品圖案、產品包裝和繪製人物肖像。
中文名
鄧晶瑜
別    名
鄧家瑜
國    籍
中國
出生日期
1911年
逝世日期
1985年
主要成就
中國傑出的舞美藝術奠基人
出生地
安徽省繁昌縣三山(今蕪湖市三山區)
代表作品
《胖娃娃》、《毛主席接見龍冬花》

目錄

鄧晶瑜簡介

鄧晶瑜(1911~1985),原名鄧家瑜,安徽省繁昌縣三山(今蕪湖市三山區)人。
二十年代末的上海已成中外文化藝術聚集地,中國傳統戲劇、西方文明戲紛至沓來,為爭奪市場,增加票房收入,各類戲劇團體、劇院都在舞台美術方面加大投入。上海演藝界的一些知名人士看到鄧晶瑜所作美術作品,即刻邀請他繪製舞台美術。鄧晶瑜1939年前一直為淮劇以及虹口翔舞台、鳳翔園舞台、滬西大劇院、民樂大戲院、長寧大戲院、東新大戲院設計繪製舞美,鄧晶瑜很快成為當時上海頗具實力的舞美藝術大師。
鄧晶瑜最早將掌握的西方畫技法系統地運用到戲劇舞台上。他充分吸收鄧格飛繪製舞美的經驗,通過不斷實踐,在原有近景基礎上,運用軟景吊幕,繪製出客房公堂、金殿花園、山水樹木等各種自然環境,他創造性地通過繪製遠、中、近景來呈現立體空間,使上海多家劇團、劇院舞台煥然一新,徹底改變了多年來中國舞台單一簡陋的狀況。
鄧晶瑜採用在框架上蒙布後繪製近景,在平布上繪製中景,按輪廓裁剪後縫在網上,用紗布繪製遠景,運用滑輪,依次平行將中景、遠景一一吊在舞台上端,根據劇情需要時再放下。他充分運用紗布空隙大、透氣強的特點,採用透明與不透明顏料,通過對膠水濃度的調配,根據設計構思對遠、中、近景巧妙運用;近景用色厚不透明,遠景用色薄而透明,景在燈光強弱照射下,層次分明,主題明確,虛中有實;通過燈光變化,隨劇情發展變換場景氣氛,使演員表演與台下觀眾猶如身臨其境,極大地增強了劇情的感染力。鄧晶瑜這一發明,受到駱文賓、筱文豔、吳小鳳、顏玉書、顏慧琴等當時上海著名演員與觀眾們的一致好評,得到當時舞美同事陸陽春等同事們一致認可。大家紛紛前來學習觀摩,迅速在演藝行業中得到推廣與廣泛運用。鄧晶瑜創造的這一方法是對中國舞台美術的重大貢獻,徹底改變了中國戲劇舞台上原有單調、簡陋地一桌兩椅狀況,為中國舞台美術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

鄧晶瑜履歷

抗日戰爭期間,他積極投身抗戰宣傳,創作了《閻海文空軍壯舉》、《日寇在廣德的暴行》《文天祥正氣歌》等眾多的大型宣傳畫,徹底揭露日寇暴行,激發人們抗日激情。
新中國成立後,鄧晶瑜任皖南文聯常委、蕪湖市青年美聯主委、蕪湖市美術工廠繪畫股長等職,併成為省美術協會會員。1951年鄧晶瑜代表安徽省美術家出席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觀摩籌委擴大會議》。1953—1961年,鄧晶瑜受聘為安徽省藝術學校,講授美術課。鄧晶瑜發揮舞台繪景的專長,1956年安徽省第一屆戲劇觀摩演出大會,他為《天仙配》、《女駙馬》、《雙絲帶》製作的佈景,均榮獲舞台美術一等獎。
鄧晶瑜始終堅持不斷創新。1964年,他創作用紗布代綢、代呢、代布製作現代戲服裝160件在北京展出,受到文化部和文藝界專家的重視、讚賞與推廣。為了提高舞台藝術整體效果,鄧晶瑜對歌劇《江姐》、《梨花塢》的服裝採用水紗布代替布料、呢料、綢料製作。鄧晶瑜親自染色,自印圖案,以雙層或多層紗布染色熨平,刻花紋、噴塗料,製成便服、軍衣、西服、呢大衣等。因紗布的吸光效能好,不反光,有質感,起到了演員着裝挺刮、飄灑的神奇效果。為此,安徽省為鄧晶瑜在合肥和蕪湖舉辦舞台美術改革成果展後,又推薦他參加現代戲革新項目——“全國現代戲舞台美術革新成果展覽”。鄧晶瑜赴京展覽得到文化部領導的高度評價,被譽為“艱苦奮鬥。勤儉辦事業的典範”。文化部領導的親自接見鄧晶瑜併合影留念,還被文化部選派參加建國十五週年國慶觀禮。1965年,國家《戲劇報》第9期刊登了鄧晶瑜撰寫的文章《用紗布製作現代戲服裝的嘗試》。
文化大革命後期,鄧晶瑜擔任梨簧戲《窯火正紅》的舞台美術設計時,大膽選用塑料薄膜繪製外景,用油畫顏料在塑料薄膜上繪製竹林,竟然取得意想不到的出奇效果。
從1955年為安徽省歌舞團繪製赴北京調演的歌劇《劉海戲金蟾》起,鄧晶瑜曾先後為安徽、江蘇、江西等省、市多家劇團繪製佈景近百部,被省內外多家劇團聘請擔任舞美設計。
毛主席接見龍冬花 毛主席接見龍冬花
1956至1964年,鄧晶瑜的年畫《有心學習不怕老》、《胖娃娃》、《毛主席接見龍冬花》、《傳授農藝》和油畫《東河搶險》、《春到茶山》等相繼正式出版發行。其中《胖娃娃》、《毛主席接見龍冬花》先後再版4次,總印數超過了100萬張。
十年動亂後,鄧晶瑜將興趣轉向了國畫藝術,留下了很多山水畫作品。1982年,部分國畫作品曾被日本文部省購買。1983年創作的國畫《天都頌》在北京首都美術館展出。晚年曾遊覽黃山,創作並發表國畫《黃山秋霧》和《山水》等作品。
鄧晶瑜從1928年從事美術創作近六十年,大部分光陰都奉獻給了舞台美術事業。鄧晶瑜的舞美設計作品,曾三次榮獲華東地區及安徽省舞台美術一等獎、二等獎,被業內專家稱之為“中國傑出的舞美藝術奠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