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鄧如琢

鎖定
鄧如琢,字和璞。安徽阜陽人。早年投直係軍閥蔡成勳部,曾任直系陸軍團長,陸軍第九混成旅旅長。後歸附方本仁部,歷任南昌警備司令,九江鎮守使等職。 [1]  1925年轉投孫傳芳,任皖贛聯軍總指揮、安徽軍務督辦。同年被陸軍總長吳光新任命為第一師師長。 [2]  1926年升任五省聯軍江西總司令,率部抵抗北伐軍進軍江西,同年11月被北伐軍擊敗後下野。 [1] 
本    名
鄧如琢
和璞
所處時代
民國
逝世日期
1944年

鄧如琢人物生平

鄧如琢早期經歷

鄧如琢,巧王人集西南三里鄧寨人氏,其父鄧實秋是清朝末葉鄉閭聞名的窮秀才,家中僅有薄地十餘畝。由於家中人口較多,全家生活還必須依靠教書接濟才能勉強度日。鄧如琢兄弟三人,他排行老二,關於他的生平鐵事眾説紛繪,離奇古怪。他矮胖蹲實,滿是污移的臉上常常鼻涕常流,兩袖口幾乎成了擦抹鼻涕的便巾,説起話來還有點結巴,常年蓬頭赤足破衣爛衫,生性愛打愛動,智力較為遲鈍,求學時學的慢、忘的快、十分頑皮。 [3] 
鄧如琢17歲那年正遇上天氣乾旱,禾苗枯,糧食減收,家中生活眼看遭到嚴重威脅、這個年輕的鄧如琢也顏為家中生活擔憂,也想為父母減輕生活負擔,想來想去唯一的辦法只有吃糧當兵。左親右鄰聽説鄧如琢想外出當兵,七嘴八舌地議論開來,有的説他當兵不夠料,有的説,賴哈摸想吃天鵝肉,心高妄想,別説當兵,當伙伕也沒人要。 [3] 

鄧如琢投身行伍

這一天鄧如琢真的下決心,趁家人熟睡之際,星夜把家中僅有的一條毛驢偷走,到外地賣掉作盤費到外地當兵去了。這裏説法不一,有的説他在商店偷了他翼的錢去當兵的。不管怎樣天無絕人之路,到底補上了一名伙伕。俗話説,越是觀苦的環境越能鍛鍊人的性格。鄧如琢深感當一名伙伕也來之不易,這回在軍營伙房中總算有了棲身之地,一不愁吃,二不愁穿,徹底擺脱了肌餓死神的威脅。於是在伙房中十分勤勞,任勞任怨,俯首貼耳得到眾人的好評,鄧如琢從此身心開朗,無憂無慮,猶如旱天的禾苗遇上了甘雨,不到一年體力大為增加,個子也長高了,粗壯有力,成了虎頭虎腦的壯漢,幹起活來十分賣力,深得上司的信任。 [3] 

鄧如琢逐漸髮際

那年頭正是社會動盪、軍閥混戰之際,鄧如琢所在的部隊,正是五省聯軍孫傳芳的部下,方美仁任這個聯軍的連長。這一天方美仁夥同另外兩個連和某軍閥已交戰了三天三夜,被對方包圍甚嚴,戰士們已有兩天沒吃上飯了,方美仁幾次命令伙食班往前方送飯都遭到慘重傷亡,戰士們空着肚子怎能堅持打仗呢?方連長急得象熱鍋上的螞蟻團團轉,眼看前方戰士再搞不到吃的,整個戰局將不可收拾。就在這千鈎一發之際,鄧如琢挺身而出自告奮勇報名,要求到前方送飯,這時指揮員在絕望中當機立斷,答應他的要求,鄧如琢毫不猶豫地挑起飯菜穿過槍林彈雨,冒着濃火硝煙,一連兩次把飯菜送到戰士的嘴邊,戰士們在絕望中得到了飽餐,特別是在鄧如琢可貴精神的感動下鼓起勇氣,指揮員一聲令下,戰士們如虎添翼跳出戰壕,一口氣撲向敵人衝殺。説也巧就在這時孫傳芳別處調來援軍,抄入敵後發起猛攻,使得對方腹背受敵,一時亂了陣腳,這次戰鬥取得徹底勝利後,方美仁非常賞識鄧如琢的勇敢,遂提鄧如琢為排長,鄧如琢當上排長很快成了方美仁的心腹之人,並結盟為兄弟。 [3] 
鄧如琢當上排長興致更高,日夜操練,不到數月操典條令大有長進,方美仁看在眼裏,他認為象鄧如琢這樣勇猛真乃少見,我要好好地掌握住他,利用他作為我的左膀右臂,有朝一日,我若遇上不測之日,他一定會萬死不辭。後來方美仁提升為營長,遂即提升鄧如琢為連長,這時軍閥混戰極為猖獗,戰事頻繁,軍閥之間都在竭力擴充自己的實力,不到兩年方美仁由營長提升為團長,當然方美仁也越級提拔鄧如琢為營長。鄧如琢當上營長不久被調到潼關軍校學習,學習結業後正趕上方美仁提升為師長、隨之又把鄧如琢提升為旅長,他為什麼會這樣青雲直上呢?這還得從他的表現談起。在每次戰鬥中不管有無他的任務,他總是一馬當先,身先土卒,他最喜歡打仗,只要一打仗,他都要親赴前線衝鋒陷陣,他所領導的軍隊戰鬥實力很強。比如説,他當營長時,一個營的兵力幾乎超過兩個營的兵力。他常説:“不入虎穴,為得虎子,當官的怕打仗,那還當什麼官。”這就是越級提升的根本原因。為擴充自己的實力,他還善用鵝蚌相爭漁人得利的手段。比如説,如遇到革命軍和北閥軍、或者北閥軍與北閥軍,為爭奪實力挑起戰爭時,開始他袖手旁觀,等到他們筋疲力盡,或者彈盡糧絕,他認為時機已到,於是他集中優勢兵力、大舉進攻,易如反掌,出奇制勝,使其雙方繳械投降,從中漁利。當然這與他善用親信幕後策劃有關。可是多方面軍也想爭取他,知道他的實力雄厚、不敢輕易妄動,和談爭取也無濟於事,誰也別想討他的便宜。在戰場上確實是個不含糊的漢子。在智慧上也確實是大老粗。比如他在當排長時,他幾次發館,到最後連他的館也給報銷了。後來他回到老家,把鄧老澄請去給他當事務長才了結此事。從此他提升到哪裏,就把鄧老澄先生帶到哪裏,成了他的左膀古臂,直到他當司令時,還把鄧老澄先生安排在軸重營當營長。 [3] 

鄧如琢青雲直上

混戰成長軍閥志,背信棄義稱英雄。鄧如琢當了旅長後更加野心勃勃,竭力擴充實力,安插親信。説也湊巧,這時正碰上師長要回家探親修祭祖之際,他認為這又是青雲直上的好機會,於是他背信棄義,假借方師長的名義責令他召開緊急軍事人員會議。這次會議連長以上人員一律參加,不得缺席,人員到齊後,按他事先的佈署,一律將其所有大小官員扣留如有反抗者格殺無論,就地正法,願意跟着他乾的官員原職不動,不願乾的給你足夠路費,就這樣連鍋端了方師長的席位,以快刀暫亂麻之勢,把親信安插在部隊各個機關,整編方美仁的隊伍。隨即電告方美仁於北京,捏造理由是方美仁有謀反之罪,暗地勾通革命軍現已查證,方美仁為逃脱罪責現已返家。鄧如琢以偷天換日欺上滿下的手段、贏得北京總統的偏信,遂委任鄧如琢任中央陸軍第一師師長,就這樣鄧如琢一躍由旅長升為師長駐防九江市。1926年鄧如琢被提升為江西省主席兼江西督軍。這時鄧如琢採用兩面手法,明着屬五省聯軍總司令孫傳芳指揮、暗中勾結九省聯軍吳佩孚,開會他叫鄧贊卿去參加,如果吳佩孚開會他叫鄧幻增去參加,這兩位都是他的貼身高參。據説在1917年正當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北京總統召開全國高級軍官人員會議時,鄧如琢就是派鄧贊卿參加的,會議內容是否應國聯的邀請出兵參戰,會上多數高級人員都不同意出兵,原因是我國戰鬥實力薄弱、自顧不暇,再者戰火離我較遠事不關已。然而鄧贊卿卻不以為然,他認為不去增援不妥,我們要以大局為重,堅持增援順乎國情,這是共同反對列強的舉動,以便在國聯上佔有席位,將來不致孤立,結果總統採納了鄧贊卿的意見,出兵一個旅,等我們這一旅人馬開到陣地時,戰爭已經結束,這一旅人只負責打掃戰場處理戰後工作。 [3] 

鄧如琢對抗北伐

好花不常開,好景不常在,鄧如琢在江西任督軍和省主席總共不過三年,蔣介石也非常賞識他,他以革命軍名譽多次勸他合作共同北伐,並且還保持他的爵位,都被他的婉言拒絕。這一天五省聯軍總司令孫傳芳要南下了,他要求鄧如琢和他保持長期合作,可是蓄謀已久的鄧如琢又打起他的如意算盤,他表面上滿口答應,回營後遂招集親信出謀策劃以護送為名、準備大擺“鴻門宴”來個裏應外合,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一舉幹掉孫傳芳,吞掉他的五省聯軍總司令,一切安排妥當,他的部下單等鄧如琢送行時的一要間,一舉奪下孫傳芳的權。然而孫傳芳早料到來者不善,一聽説鄧如琢來送行,於是設下五步一崗,十步一哨,幾十個警衞持槍子彈上膛,鄧如琢帶領十幾個人,每個人身後孫傳芳都設2—3人緊跟着。鄧如琢一看風向不對,哪敢輕舉妄動。孫傳芳和鄧如琢一見面只寒宣幾句便來個金蟬脱殼。這時鄧如琢的美夢化為泡影,事後有人還埋怨鄧如琢説:“吃到嘴邊的肥肉丟了,真可惜。” [3] 

鄧如琢失敗下野

事隔數日,蔣介石出兵攻打鄧如琢,都遭到鄧如琢的反擊。鄧如琢幾次得勝後,勝利衝昏了頭腦,洋洋得意,於是在贛北大修將軍府,打算長期盤據江西。在修建將軍府的地形選擇好後,立即動土興建,約佔地三百多畝,所在範圍內的村莊、房屋、墳墓一律剷平,在剷平垃堆時,其中鏟了一個古墓,那就是鄧艾的(鄧艾西漢時任魏鎮西將軍、亡於四川,葬於九江)。打開棺材見鄧艾的户體尚全、雙手捧着一個木釐。打開釐子見有一紙條上寫有四句詩:“前鄧修,後鄧扒,一宗同族是冤家,貶善惡終有報,將軍難脱不自拔。”鄧如琢不聽則已,聽了倒出一口涼氣,自然理解這乃是他的不祥之兆。這時蔣介石聽説如琢大興將軍府,大部軍隊調到贛南,贛北只有少部分軍隊的消息後,認為時機已到,於是從湖北調來一支強悍的先遺團、一個快速營佔領了江西南昌,鄧如琢為收復南昌,忙從贛南調回部隊攻打南昌,接連幾次鄧如琢都遭到失敗。據説最後一次鄧如琢在一個山頭上指揮戰鬥,忽的遠方飛來一個子彈,從他帽頂掠過,差點要了他的命,當時鄧如琢暈倒在地,好半天才醒過來。鄧如琢幾次攻打南昌,都遭到了失敗,更加心急如火,開始向部隊許願只要拿下南昌,我老鄧給你們發雙餉,全軍放假七天。鄧如琢這一許願可也真靈,一聲令下部隊一齊向南昌進攻,部隊後面緊跟着敢死隊,戰士們只有前進不能後退,在傷亡十分慘重的情況下,於是鄧如琢收復了南昌,表面看來取得戰鬥勝利,而實力和鋭氣喪失了不少,可是他許的願當然也要奉還,每個官兵發了雙餉,軍營中放假七天,然而這七天假給江西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這七天猶如刮程風下血雨的七天,上下官兵敲詐勒索,搶劫民財銀行,奪走兒女,放蕩無度好殺浮移無所不為,不少人家忍受不了污唇,有的懸樑自盡,一時把整個江西搞得烏煙癢氣,引起民眾極大憤恨,廣大羣眾冒着生命紛紛起來抗議,特別是南昌和九江的人民更是深惡痛絕,商人罷市、學生罷課,到處張貼標語遊行示威。這樣以來鄧督軍更是怒髮衝冠,隨下令逮捕羣眾和學生,有的活活被打死,有的裝進麻袋投到河裏江裏。鄧如琢滿以為這一血腥鎮壓可以把運動鎮壓下去,結果相反,怒火越燒越旺,整個江西人民男女老少一齊上陣,人人咬牙切齒。正好蔣介石的革命軍也趁棍打擊他們,配合民眾拼命地朝鄧軍廝殺,特別是提到官兵只要問是姓鄧的別想活着逃走,故此,姓鄧的官兵一律改姓,不敢説姓鄧。 [3] 
鄧如琢看大勢已去,把軍隊交給同僚王樂善,黑夜乘船帶着卷屬逃往天津避難。從此鄧如琢的督軍寶座土崩瓦解。他從一名伙伕上升到督軍的鐵事,雖沒有千古留芳,可也遺臭萬年。由於他的家成業就,洗手在天津等地納福,到1938年蔣介石還拍電報要他到三十一集團軍當司令,他都未從命。1944年4月,鄧如琢在南京病故,葬於南京青石山上,鄧恆玉還參加了他的葬禮。 [3] 
參考資料
  • 1.    安徽省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安徽近現代史辭典》編委會編,《安徽近現代史辭典》,中國文史出版社,1990.06,第328頁
  • 2.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彙編  軍事  1》,江蘇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222頁
  • 3.    政協利辛縣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利辛文史  第1輯》,政協利辛縣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第184—18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