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鄒潤安

(清代醫藥學家)

鎖定
鄒潤安(1790—1845年),名澍,字潤安,江蘇武進人,清代醫藥學家。有孝行,家貧績學,隱於醫。道光初,詔舉山林隱逸,鄉人議以澍名上,固辭。澍通知天文推步、地理形勢沿革,詩古文亦卓然成家,不自表襮。所著書,醫家言為多。傷寒通解、傷寒金匱方解、醫理摘要、醫經書目,並不傳。所刊行者,本經疏證、續疏證、本經序疏要。謂明潛江劉氏本草述,貫串金、元諸家説,反多牽掣,故所注悉本傷寒、金匱,疏通證明,而以千金、外台副之。深究仲景制方精意,成一家之言。一生勤苦自勵,所著甚豐。其學識淵博,文理淹通,為世通儒。
中文名
鄒潤安
國    籍
清朝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790年
逝世日期
1845年
職    業
大夫
代表作品
《本經疏證》

鄒潤安主要著作

清道光十二年至二十年(1832~1840年)間,他從事本草著述,編成《本經疏證》(內含《本經疏證》12卷、《本經續疏》6卷、《本經序疏要》三書)。在此書中取《本經》、《別錄》為經,《傷寒論》《金匱要略》、《千金方》為緯,交互參證,“疏其文而證其解”。書中採用箋疏之例,辨證之體,重在討論藥性及其在古方中的運用。另著有《明典》54卷,《傷寒通解》4卷,《醫理摘抄》4卷,《醫經書目》8卷等。 [1] 
其所著《本經疏證》與《本經續疏》,運用嫺熟的筆法,優美的文句,將深奧的中醫學理論闡述得十分透闢。現其議論縱橫披閲,筆墨酣暢淋漓,讀之令人回味無窮.歎為觀止。僅以鄒氏書中對菊花、羊肉、貝母的疏解,對嘔吐、煩躁的訓詁和對頭面風的描述等為例,説明他不僅對醫學經典研究有得,“往往於古人見解外,別有會心”,而且其古文學功底亦甚深厚,文字形象生動,具有相當強的説服力和感染力,從而能“使藥品之美畢彰,而《本經》之旨益著”。 [2] 
其所撰《本經疏證》,是對《神農本草經》藥物研究、剖析得最深刻、最透闢的專著。鄒氏論藥,始終緊緊抓住藥物所適應的病機,且不離論方與論病,往往是融《內經》、《傷寒論》和《金匱要略》諸書之精義於一爐,因而在發掘藥物的精藴方面多有其獨到的見解。

鄒潤安疏解白朮

今以其疏解白朮為例以説明之。鄒氏論白朮全文約3600餘字,從九方面提出問題來進行了全面而深入的分析。
1.白朮總的功效是治脾氣之不運而濕邪為患者。其治療痹證,於風勝、濕勝者為最宜,寒勝者為差減,其相對應的症狀特徵是“風勝必煩,濕勝必重”,並以《金匱》中的麻黃加術湯防己黃芪湯等方劑為例證。
2.嘔吐之於術,渴是一關鍵。應當鑑別先嘔卻渴還是先渴卻嘔,者為病欲解,後者為水停心下。“用術治渴,為嘔吐者言之耳。”但他緊接者又説明,“術究非治渴之物也”,如桂枝去桂加白朮湯證中即特別説明是“不嘔不渴”,“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大便硬何以反而用白朮?(按常理,白朮多治下利)鄒氏認為“乃脾家虛也”,“夫脾虛則濕勝而不運。濕流於內能使大便不實;濕流於表,能使大便不濡。脾健則能制水,水在內,能使下輸膀胱而大便實;水在外,能使還入胃中而大便濡。此理中丸所以下多還用術,而桂枝附子湯以大便硬小便自利而將術易桂也。”
3.白朮治眩,非治眩也,治痰與水耳。如苓桂術甘湯證、真武湯證、澤瀉湯證、五苓散證,等。
4.為何理中丸證中,臍上築者,去術加桂?鄒氏認為,奔豚,水氣也,雖然白朮補土,土能防水,但只能防其下瀉,不能防其上湧。桂枝能降,能使在下之水氣化,而水自歸壑矣。
5.白朮之止汗除熱,不同於桂枝湯之治中風,能止汗除熱。白朮所治,必兼體痛身重,多系風濕相博之證,如防己黃芪湯證、甘草附子湯證。但如不惡寒反惡熱,汗出而渴,身病發熱,又為濕温證,則白朮應當忌用。
6.以白朮所主治濕證、水證、飲證,説明濕、水、飲為一源三岐。故《本經》、《別錄》言白朮治“風寒濕痹死肌痙疸止汗除熱”是治濕證;“逐皮間風水結腫”是治水證;“消痰水,除心下結滿”是治飲證。仲景所創諸方,其實都是宗法《本經》而來的,是他用藥之所本。
7.《傷寒論》治霍亂出兩方主治,即五苓散與理中丸,皆用白朮,不論“熱多欲飲水”還是“寒多不用水”。但為什麼在理中丸方加減法中,有去術,更用術,更加術,紛紛無定?鄒氏認為,其關鍵在於白朮能舉脾之陷,不能定胃之逆;白朮能治脾胃虛,不能治脾胃實也。“既吐且利,渴欲飲水,斯術為必需”。但這裏需注意鑑別太陰吐利與少陰吐利的區別,後者有脈微、厥冷,二者最宜著眼,因此無用白朮之理,而多用四逆湯類以除沉寒痼冷。
8.白朮以除濕益氣為功,然則凡濕皆可用術乎?曰否。鄒氏認為,濕當分寒熱。屬於寒者,是陽鬱陰中而不升,是氣之虛,即陽虛。虛者補正以益氣,白朮茯苓是也。屬於熱者,是陰困陽中而不降,是氣之實,即陽盛。實者除邪以益氣,連柏梔黃是也。
9.白朮與黃芩何以為安胎聖藥?鄒氏認為不能簡單地解釋為白朮健脾、黃芩泄熱而已,應當看到,婦女之病多半涉血,初孕之時,下焦血旺,致氣反上逆,是為惡阻。惡阻則中焦之氣不變赤而為水(《內經》所謂“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是白朮在所必需。以後至妊娠五六月時,多有子腫之證,也是由於有水阻於腰臍之間所致。故《別錄》載白朮“利腰臍間血”,這是説得很精到的。故仲景對妊娠養胎還提出白朮散和當歸散二方,認為可以常服,其中皆有白朮。鄒氏説,“總之,血分之源不清,則血氣不能和,而附血之濕,血盛之火,皆為胎前所有之常患”。這一論述就遠比教材上的解釋更深刻而全面。

鄒潤安人物評價

鄒潤安在《本經疏證》中對每一味藥物的疏解(包括白朮)幾乎都是一篇説理精細的論文,而且他“每緣論藥,竟自論方,併成論病”,從而“使藥品之美畢彰,而《本經》之旨益著”。難怪清代醫家王孟英十分推崇他説:“鄒氏之書疏經旨以證病機,俾古聖心源昭然若揭,不但有裨後學,足以壓倒前人。”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