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白朮

(菊科蒼朮屬植物)

鎖定
白朮(Atractylodes macrocephala Koidz.)是菊科蒼朮屬多年生草本植物。地下根較為粗大,略呈拳狀,外表灰黃色;莖直立,無毛,中下部莖生有葉片,倒披針形、長橢圓形或橢圓形;葉紙質,兩面綠色;頭狀花序單獨生長在莖枝頂端,小花紫紅色;瘦果倒圓錐狀,密集地覆蓋着一層白色長直毛,冠毛剛毛為羽毛狀,污白色。花果期8—10月。 [2] 
白朮最早不分白朮蒼朮,統稱為“術”,始載於《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張仲景《傷寒論》中始見“白朮”之稱,十八世紀日本從中國引入白朮作生藥栽培。 [4]  其在江蘇、浙江等地均有栽培,但在江西、湖南等地有野生,多生長於野山坡草地及山坡林下。白朮性喜涼爽,温和氣候,耐寒力較強,對土壤要求較低。 [2]  [5] 
白朮是常用的大宗中藥材,炮製入藥自唐宋始,世代相傳,沿用至今, [6]  具有補氣健脾、燥濕利水、止汗、安胎等功效,在歷代本草著作,例如《本經》《本草匯言》中均有記載。 [7] 
中文名
白朮
拉丁學名
Atractylodes macrocephala Koidz. [3]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木蘭綱
菊目 [3] 
菊科
蒼朮屬
白朮
分佈區域
安徽、浙江、江西、湖南、湖北、重慶、貴州、福建
命名者及年代
Koidz., 1930

白朮植物學史

白朮品種考證

白朮
白朮(4張)
白朮最早不分白朮蒼朮,統稱為“術”,始載於《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張仲景《傷寒論》中始見“白朮”之稱,十八世紀日本從中國引入白朮作生藥栽培。 [4]  白朮,原作術,《綱目》雲:按六書本義,術字篆文,象其根乾枝葉之形。則術似為象形字。《爾雅》郭璞注:術似薊而生山中。故一名山薊。根味似姜、芥。故又有山姜、山芥諸名。天上古音透紐真韻,山上古音山紐元韻,透、山鄰紐,真、元旁轉,故天薊為山薊之音轉。術又為古人服餌之品,隱名山精。《廣雅疏證》:《神農藥經》雲:'必欲長生,常服山精。'此方術家語耳。楊粃薊,粃亦作桴,《綱目》:揚州之域多種白朮,其狀如桴,故有楊桴及桴薊之名,今人謂之吳術是也。桴乃鼓槌之名。郝懿行認為:陶(弘景)言白朮即山薊,赤朮即楊粃薊。《爾雅》下文赤粃薊,即上抱薊,此陶所本。然則楊粃薊應指蒼朮。本品早期與蒼朮不分,陶弘景始分為二,與蒼朮相比,本品色略淡白,故名之為白朮。乞力伽為希臘語Teyaka或拉丁語Theriaca的音譯,本為古代西方的一種複方丸藥,謂能治百病,可致長生。《南方草木狀》不識,以為乞力伽即術,遂使唐宋以後本草方書有以乞力伽為白朮之異名者。 [8-9] 

白朮植物別名

山薊、楊粃薊《爾雅》,術《本經》,山芥、天薊《吳普本草》,山姜《廣雅》,山連《別錄》,山精《神農藥經》,乞力伽《南方草木狀》,冬白朮《得配本草》。此種亦有眾多的商品化名稱,如根據生藥的根狀莖形狀,或鶴形術、金線術、或白朮腿,按產地取名,如徽術,按根狀莖出土季節取名,如冬術。以於術(浙江於潛)品質為佳。 [1] 

白朮形態特徵

白朮墨線圖 白朮墨線圖
白朮是菊科蒼朮屬多年生草本植物,高20-60釐米,根狀莖結節狀;莖直立,通常自中下部長分枝,全部光滑無毛。地下根較為粗大,略呈拳狀,外表灰黃色。莖直立,無毛,中下部莖生有葉片。 [1-2] 
白朮
白朮(5張)
葉互生,中部莖葉有長3-6釐米的柄,葉片通常3-5羽狀全裂;極少兼雜不裂而葉為長橢圓形的。側裂片1-2對,倒披針形、橢圓形或長橢圓形,長4.5-7釐米,寬1.5-2釐米;頂裂片比側裂片大,倒長卵形、倒披針形、長橢圓形或橢圓形;自中部莖葉向上向下,葉漸小,與中部莖葉等樣分裂,接花序下部的葉不裂,橢圓形或長橢圓形,無柄;或大部莖葉不裂,但總兼雜有3-5羽狀全裂的葉。全部葉質地薄,紙質,兩面綠色,無毛,邊緣或裂片邊緣有長或短針刺狀緣毛或細刺齒。 [1-2] 
頭狀花序單生莖枝頂端,小花紫紅色,植株通常有6-10個頭狀花序,但不形成明顯的花序式排列。苞葉綠色,長3-4釐米,針刺狀羽狀全裂。總苞大,寬鍾狀,直徑3-4釐米。總苞片9-10層,覆瓦狀排列;外層及中外層長卵形或三角形,長6-8毫米;中層披針形或橢圓狀披針形,長11-16毫米;最內層寬線形,長2釐米,頂端紫紅色。全部苞片頂端鈍,邊緣有白色蛛絲毛。小花長1.7釐米,紫紅色,冠檐5深裂。 [1-2] 
白朮
瘦果倒圓錐狀,長7.5毫米,被一層順向順伏的稠密白色的長直毛。冠毛剛毛羽毛狀,污白色,長15釐米,基部結合成環狀。花果期8-10月。 [1-2] 

白朮近種區別


白朮
枝葉
地下根較為粗大,略呈拳狀,外表灰黃色;莖直立,無毛,中下部莖生有葉片,倒披針形、長橢圓形或橢圓形;葉紙質,兩面綠色
莖直立,單生或少數莖成簇生,全部葉質地硬,兩面同色呈綠色,無毛
花果
頭狀花序單獨生長在莖枝頂端,小花紫紅色;瘦果倒圓錐狀,密集的覆蓋着一層白色長直毛,冠毛剛毛為羽毛狀,污白色
總苞鍾狀,直徑1-1.5釐米。瘦果倒卵圓狀,被稠密的順向貼伏的白色長直毛
圖片
白朮 白朮
蒼朮 蒼朮

白朮產地生境

分佈中國江蘇、浙江、福建、江西、安徽、四川、湖北及湖南等地,有栽培,但在江西、湖南、浙江、四川有野生,野生多生長於山坡草地及山坡林下。 [2]  [5]  模式標本採自日本的栽培類型。但日本無野生類型。日本的白朮是十八世紀由中國引入作生藥栽培的。 [1]  原野生於山區、丘陵地帶,野生種在原產地已絕跡。現各地多有栽培,以浙江栽培的數量最大。 [8] 

白朮生長習性

白朮 白朮
白朮喜涼爽、温和氣候,耐寒、耐旱,忌積水。最適宜生長温度15~22℃,以24~29℃生長迅速。根莖生長最適温度26~28℃。種子發芽最適温度25~30℃。對土壤要求較低,以選地勢高燥稍有傾斜的坡地,土層深厚,疏鬆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質壤土栽培為宜,忌連作,最好在新墾地上栽種。種過的地,須隔5年以上才能再作,否則易發病。前作以禾本科作物為好,不能與易發生白絹病的十字花科、茄科等作物輪作。 [2]  [5]  [8] 

白朮繁殖方法

白朮 白朮
用種子繁殖。生產上主要採用育苗移栽法。
育苗:3月下旬至4月上旬,選擇籽粒飽滿、無病蟲害的新種,在30℃的温水中浸泡1天后,撈出催芽播種。條播或撒播。條播者,在播種前,按行距15釐米開溝,溝深4-6釐米,溝內灌水,將種子播於溝內,播後覆土,稍加鎮壓,畦面蓋草保温保濕,然後再澆1次水。每667平方米用種5-7千克。播後7-10天出苗,出苗後揭掉蓋草,加強田間管理。至冬季移栽前,667平方米可培育出400-600千克鮮術栽。
移栽:當年冬季至次年春季即可移植。以當年不抽葉開花,主芽健壯,根莖小而整齊,杏核大者為佳。移栽時剪去鬚根,按行距25釐米開深10釐米的溝,按株距15釐米左右將苗放入溝內,牙尖朝上,並與地面相平。栽後兩側稍加鎮壓,栽後澆水。一般667平方米需鮮白朮50-60千克。

白朮栽培技術

白朮 白朮 [10]
以選地勢高燥稍有傾斜的坡地,土層深厚,疏鬆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質壤土栽培為宜,忌連作,最好在新墾地上栽種。種過的地,須隔5年以上才能再作,否則易發病。前作以禾本科作物為好,不能與易發生白絹病的十字花科、茄科等作物輪作。 [8] 

白朮整地施肥

育苗地應選擇肥力中等、排水良好、通風涼爽的微酸性沙壤土,667平方米施農家肥2000千克,深翻耕,耙平整細,作1.2米寬的畦。大田宜選擇5年未種過白朮的肥沃、通風、涼爽、排水良好的沙壤土。前作以禾本科作物為好,前作收穫後,667平方米施農家肥3000千克,配施50千克過磷酸鈣作基肥,深翻20釐米,作成1-1.5米的畦。

白朮田間管理

白朮
白朮(21張)
術栽地的管理幼苗出土後要及時除草並按株距4-6釐米間苗。如天氣乾旱,可在株間除草,以減少水分蒸發。有條件的地區,可在早晚澆水抗旱。生長後期如發現抽薹,應及時摘除。
大田管理 
中耕除草:幼苗出土至5月份,田間雜草眾多,中耕除草要勤,頭幾次中耕可深些,以後應淺鋤。5月中旬後,植株進入生長旺期,一般不再中耕,株間如有雜草,可用手拔除。
施肥:現蕾前後,可追肥一次,667平方米於行間溝施尿素20千克和複合肥30千克,施後覆土、澆水。摘蕾後一週,可在追肥一次。
灌水排水:白朮生長時期,需要充足的水分,尤其是根莖膨大時期更需要水分,若遇乾旱應及時澆水灌溉。如雨後積水應及時排水。
摘蕾:6月中旬植株開始現蕾,一般7月上、中旬在現蕾後至開花前分批將蕾摘除。摘蕾有利於提高白朮根莖的產量和質量。應該注意的是除草、施肥、摘蕾等田間操作,均應在露水乾後進行。
蓋草:7月高温季節可在地表撒一層樹葉、麥糠等覆蓋,調節地温,使白朮安全越夏。

白朮採收加工

白朮栽種當年,在10月下旬至11月中旬,白朮莖葉開始枯萎時為採收適期。採收時,挖出根莖,剪去莖稈,運回加工。烘乾時,開初用猛火,温度可掌握在90-100℃之間,出現水汽時降温至60-70℃,2-3小時上下翻動一次,鬚根乾燥時取出悶堆“發汗”7-10天,再烘至全乾,並將殘莖和鬚根搓去。產品以個大肉厚、無高腳莖、無須根、堅固不空心、斷面色黃白、香氣濃郁者為佳。一般667平方米產乾貨200-400千克,折幹率30%。

白朮病蟲防治

白朮
白朮(12張)
病害有白絹病,用50%退菌特1000倍液浸種後栽種,並在植株四周撒石灰消毒。或用50%甲基託布津1000倍液澆灌病區。立枯病可用50%多菌靈1000倍液澆灌。鐵葉病6~8月發病,噴1∶1∶100波爾多液或50%甲基託布津或多菌靈1000倍液。鏽病可噴25%粉鏽寧1000倍液。根腐病用50%多菌靈500倍液和50%甲基託布津100倍液或50%退菌特800倍液噴射。另有菌核病、根結線蟲病、花葉病、菟絲子等為害。蟲害有白朮術籽蟲、白朮長管蚜以及紅蜘蛛、金龜子、地老虎等為害。 [8] 

白朮主要價值

白朮 白朮 [10]
白朮在歷代本草著作,例如《本經》《本草匯言》中均有記載。 [7]  白朮是常用的大宗中藥材,炮製入藥自唐宋始,世代相傳,沿用至今。 [6]  具有補氣健脾,燥濕利水,止汗,安胎等功效。 [7]  主治脾氣虛弱,神疲乏力,食少腹脹,大便溏薄,水飲內停,小便不利,水腫,痰飲眩暈,濕痹痠痛,氣虛自汗,胎動不安。 [8]  白朮根莖含揮發油,油中主要成分為蒼朮酮、蒼朮醇、白朮內酯等,對治療肝硬化腹水、原發性肝癌、美尼爾氏綜合症、慢性腰痛、急性腸炎及白細胞減少症等有一定療效。白朮用途廣泛,除了醫療配方用藥外,又是40多種中成藥製劑的重要原料。
根狀莖(白朮):苦、甘,温。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汗,安胎。用於脾虛食少,消化不良,泄瀉,水腫,自汗,胎動不安。苗(術苗):祛水,止自汗。
【蒙藥】查干一胡吉:根莖用於脾虛食少,腹脹,腹瀉,痰飲眩暈,水腫,自汗,胎動不安《蒙藥》。
【苗藥】根莖用於脾虛食少,腹瀉,痰飲眩暈,水腫,胎動不安《湘藍考》。
【維藥】白朮:根莖用於脾胃虛弱,不思飲食,腹內冷痛,嘔瀉温痢,水腫黃疸,風眩頭痛,目淚風眼,水腫脹滿《維藥志》。
《本經》:主風寒濕痹,死肌,痙,疸,止汗,除熱,消食。作煎餌久服,輕身延年不飢。
《別錄》:主大風在身面,風眩頭痛,目淚出。消痰水,逐皮間風水結腫,除心下急滿及霍亂吐下不止。利腰臍間血。益津液。暖胃,消谷,嗜食。
《藥性論》:能主大風頑痹,多年氣痢,心腹脹痛。破消宿食,開胃,去痰涎,除寒熱,止下泄。主面光悦,駐顏,去蕓。治水腫脹滿。止嘔逆、腹內冷痛、吐瀉不住及胃氣虛冷痢。
《新修本草》:利小便,及用苦酒漬之,用拭面蕓蒝,極效。
《日華子》:治一切風疾,五勞七傷,冷氣腹脹。補腰膝。消痰,治水氣,利小便。止反胃嘔逆,及筋骨弱軟,痃癖氣塊,婦人冷瘕,温疾,山嵐瘴氣,除煩長肌。
《醫學啓源》:除濕益燥,和中益氣。其用有九:温中一也;去脾胃中濕二也;除胃熱三也;強脾胃,進飲食四也;和胃,生津液五也;主肌熱六也;治四肢睏倦,目不欲開,怠惰嗜卧,不思飲食七也;止渴八也;安胎九也。
《藥類法象》:去諸經之濕,理胃。(引自《湯液本草》)
《湯液本草》:治皮間風,止汗消痞,補胃和中,利腰臍間血,通水道,上而皮毛,中而心胃,下而利臍,在氣主氣,在血主血。
《本草衍義補遺》:除濕之功為勝。又有汗則止,無汗則發。味亦有辛,能消虛痰。
《藥性考》:兼補氣血,定痛,(止)嘔逆,水腫宜之。 [8] 
參考資料
  • 1.    白朮  .植物智[引用日期2019-12-19]
  • 2.    白朮  .植物智[引用日期2023-02-12]
  • 3.    白朮  .植物智——植物物種信息系統[引用日期2023-03-07]
  • 4.    於永明,賈天柱,梁武學,郝東方.白朮炮製的歷史沿革[J].遼寧中醫學院學報,2005(06):635-636.
  • 5.    傳峯、熊建偉、孫萬慧、尹健. 白朮無公害栽培技術[J]. 河南科技:鄉村版, 2006(010):11.
  • 6.    倪志濤,慄會靜,杜曉鳳,商婷,史玉攀,靳子明.白朮炮製歷史沿革研究[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2021,30(16):23-28.
  • 7.    白朮的用法  .中國醫藥信息查詢平台[引用日期2023-03-08]
  • 8.    白朮  .南京中醫藥大學藥用植物園[引用日期2023-03-10]
  • 9.    白朮  .植物誌庫[引用日期2023-08-04]
  • 10.    高海波、譚興貴編.圖解神農本草經:江蘇鳳凰科學技術出版社,2020.01: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