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鄉城原矛頭蝮

鎖定
鄉城原矛頭蝮(學名:Protobothrops xiangchengensis) 頭側具頰窩的中小型管牙類毒蛇。頭被小鱗,呈三角形,與頸區分明顯。頭背淺褐色,具深棕色斑紋。頭側灰白色或具稀疏的棕色點,頰窩下方具1個顯著的深棕色粗短堅斑,眼後具1條深棕色斑紋延伸至下頜後緣。體、尾背面淺褐色,背脊左右各具1一2行略呈三角形、鑲淺灰色邊的深棕色斑,常彼此相併呈犬牙交錯的鋸齒狀斑,或呈一不甚整齊的橫斑。腹面灰白色,密佈深棕色細點,體後段較前段更密。 [1] 
中國特有種。分佈於四川、雲南。 [1-2] 
鄉城原矛頭蝮已被列入《有重要生態、科學、社會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3] 
中文名
鄉城原矛頭蝮
外文名
Xiangcheng Pitviper [2] 
別    名
鄉城竹葉青蛇 [2] 
鄉城烙鐵頭 [2] 
拉丁學名
Protobothrops xiangchengensis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爬行綱
有鱗目
亞    目
蛇亞目
蝰科
亞    科
蝮亞科
原矛頭蝮屬
鄉城原矛頭蝮
命名者及年代
Zhao, Jiang, and Huang, 1978 [1] 

鄉城原矛頭蝮形態特徵

體型中等大小,雄性最大體全長865(741+124) mm ,雌性最大體全長889(765+124) mm 。頭三角形,吻稜顯著,頭背除眶上鱗較大外,其餘均為小而不規則的粒鱗;顳區鱗片光滑。吻鱗高略大於寬,背面可見其上緣;鼻間鱗不相切,間隔1~4枚小鱗;眶上鱗長形,兩眶上鱗之間一橫排有小鱗7~12枚,眶上鱗周緣有10~13枚小鱗環繞。鼻鱗大,鼻孔近圓形,開口略朝向外後方;頰鱗2枚,個別1枚;眼中等大小,瞳孔直立,橢圓形;眶後鱗3~4枚。上唇鱗7~10枚,以8枚為主,第1枚與鼻鱗分開第2枚高,構成頰窩前緣(頰窩前鱗),與鼻鱗之間有2~5枚小鱗;第3枚最大,第3枚和第4枚位於眼眶正下方,與眶下鱗間隔1行小鱗;頰窩前鱗與鼻鱗間隔2~6枚小鱗,上枚眶前鱗與鼻鱗相隔2枚鱗片(頰鱗)。下唇鱗11~14枚,第1對在頦鱗後彼此相切,前1~3對與前額片相接。背鱗菱形或披針形,行數變化較大,前段(10%腹鱗數位置)23~25行,以25行為主;中段(50%腹鱗數位置處)以25行為主;肛前(最後一枚腹鱗對應處)17行,個別19行;背中央17行起強稜。雄性腹鱗177~191枚,雌性腹鱗170~193枚;肛鱗完整;雄性尾下鱗54~66對,雌性尾下鱗44~62對。尾背鱗自8行變為6行發生在第14對尾下鱗,自6行變為4行發生在第35對尾下鱗。身體背面褐色,兩側各有1~2列三角形或不規則、鑲灰邊的深棕色斑點,左右交錯排列呈鋸齒狀斑,或者相連呈不整齊的橫斑。腹面灰白色,後端密佈深棕色細點斑;雄性及部分雌性深棕色細點斑可密佈整個腹面,僅頸腹無斑。頭背淺褐色,具深棕色或淺灰色斑紋;上唇灰白色,或散佈棕色點斑,頰窩下方有一顯著深棕色粗斑;眼後至口角上方有一較寬的深褐色縱紋,縱紋上緣及吻鱗淺灰色;頭腹面灰白色,部分個體下唇鱗散佈棕色細點。 [2] 

鄉城原矛頭蝮生活環境

棲息於海拔3000m以上的橫斷山區。常見於草坡灌從中、亂石中、灌溉渠邊陰濕處。曾於小溪邊及河邊發現幼體。 [2] 

鄉城原矛頭蝮習性

以老鼠、蜥蜴等為食。主要在白天活動。卵胎生 [2] 

鄉城原矛頭蝮分佈範圍

中國特有種。分佈於四川、雲南 [2] 

鄉城原矛頭蝮討論

鄉城原矛頭蝮Protobothrops xiangchengensis 與菜花原矛頭蝮Protobothrops jerdonii 外部色斑相近、生境相似。基於線粒體基因片段的分子系統關係顯示,鄉城原矛頭蝮鑲嵌於菜花原矛頭蝮種羣之中;但進一步的外部形態比較和分析揭示,兩者存在顯著而穩定的形態差異。兩者是具有明顯形態差異的姊妹物種。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