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鄆城觀音寺塔

鎖定
鄆城觀音寺塔,又稱鄆城唐塔、鄆城荒塔,位於山東省菏澤市鄆城縣勝利街北段東側,佔地面積約80平方米,始建於五代·後唐長興二年(931年)。 [2-3] 
鄆城觀音寺塔為八稜四門樓閣式磚塔,由磚雕斗拱組成塔檐。東、西、南、北四面各設一券頂坤門,其餘四面為磚雕景窗。地面之上原七級,現存五級,下層周長約42米,上層周長約40米,通高約32米。鄆城觀音寺塔外圍周長和復原高度,均比地域同類磚塔要大,從而顯示出唐代的遺韻。觀音寺塔內外均無任何雕飾,唯一的即是基本的磚雕斗拱構件和牆體上的欞格假窗,而斗拱製作充分體現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高超的營造技藝,為研究唐代時期的建築提供了實物資料。 [2-3] 
2019年10月,鄆城觀音寺塔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中文名
鄆城觀音寺塔
地理位置
山東省菏澤市鄆城縣勝利街北段東側
所處時代
五代
佔地面積
約 80 m²
保護級別
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編    號
8-0349-3-152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鄆城觀音寺塔歷史沿革

鄆城觀音寺塔 鄆城觀音寺塔
據《鄆城縣誌》記載,“觀音寺塔”因坐落在觀音寺內而得名,原高七級,始建於五代·後唐長興二年(931年),故人們稱作“唐塔”。 [2-3] 
宋朝時期,重修一次鄆城觀音寺塔。 [3] 
明正統十三年(1448年),河決滎陽,鄆城被水淹,塔淤沒2級。 [4]  [6] 
清朝末年,鄆城觀音寺塔頂殘破呈官帽狀,所以鄆城觀音寺塔又被稱為“荒塔”或“幞頭塔”。 [5-6] 
1956年,鄆城縣人民政府修了塔頂及塔內台階。 [3] 
1984 年 8月,鄆城縣人民政府重新核定併發布《關於公佈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通知》,確定了觀音寺搭的保護範圍,建設控制地帶,建立了觀音寺的保護組織,樹立保護標誌牌,並做好避雷、防火和保安工作。 [3] 
1992年,鄆城縣人民政府對觀音寺塔進行了徹底維修,塔基、塔身及塔頂以鋼筋網灌注混凝土加固,重做塔檐、增設防雨亭。 [2-3] 

鄆城觀音寺塔建築格局

綜述
鄆城觀音寺塔 鄆城觀音寺塔
鄆城觀音寺塔為八稜四門樓閣式磚塔,地面之上原七級,現存五級,下層周長約42米,上層周長約40米,通高約32米,佔地面積約80平方米。維修古塔時,從地面往下鑽探,15 深處仍有塔身,該塔究竟有多高,仍是一個謎。 [2-3]  [4] 
塔基
塔門 塔門
塔基:東、西、南、北各設券頂乾坤門一個,其餘四面各設假窗。由北門登塔穿過塔心室南壁,通過塔心柱轉折上升,直達塔頂。 [2-3] 
塔身
鄆城觀音寺塔 鄆城觀音寺塔
塔身:由精美的磚雕斗拱組成塔檐。各級塔身東、西、南、北設有景窗,東北、西南、西北、東南各設一磚雕假窗。景窗可觀古老鄆城的風貌。並且在每級塔檐八稜處懸掛銅鈴,風起鈴響,悦耳動聽。塔心室和頂部,由層層磚斗拱環砌成拱頂,斗拱層層內收,結構嚴謹。塔內迴廊頂部,有磚斗拱精砌而成。 [2-3] 
塔剎
塔剎:仿古稜亭式剎。 [2] 

鄆城觀音寺塔文物遺存

磚雕斗拱 磚雕斗拱
鄆城觀音寺塔留存有唐宋時期的磚雕斗拱等構件。 [2]  [4] 

鄆城觀音寺塔文物價值

鄆城觀音寺塔外圍周長和復原高度,均比地域同類磚塔要大,從而顯示出唐代的遺韻。觀音寺塔內外均無任何雕飾,唯一的即是基本的磚雕斗拱構件和牆體上的欞格假窗,而斗拱製作充分體現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高超的營造技藝,為研究唐代時期的建築提供了實物資料。 [2] 

鄆城觀音寺塔保護措施

2006年12月7日,鄆城觀音寺塔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第三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2] 
重修觀音寺塔碑記 重修觀音寺塔碑記
2019年10月,鄆城觀音寺塔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鄆城觀音寺塔旅遊信息

鄆城觀音寺塔地理位置

鄆城觀音寺塔位於山東省菏澤市鄆城縣勝利街北段東側。

鄆城觀音寺塔交通信息

自駕:自山東省菏澤市鄆城縣人民政府開車前往鄆城觀音寺塔,路程約3.6千米,用時約14分鐘。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