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鄂西戰役

(鄂西會戰)

鎖定
鄂西戰役又名鄂西會戰,是指1943年5月5日至6月12日,日軍向中國第六戰區守軍發動的以打擊中國第6戰區的主力和中美空軍,打通長江上游航線,奪取停泊在宜昌的船舶,佔領洞庭湖穀倉,威脅四川,挫敗中國軍隊的抗戰意志的一場戰役。
中文名
鄂西戰役
發生日期
1943年5月5日至6月12日
結    果
中國守軍始終處於被動挨打地位
階    段
分為四個階段

目錄

鄂西戰役事件背景

鄂西戰役
鄂西戰役(5張)
早在1943年4月,日本大本營就下達了《1943年帝國陸軍對華作戰指導計劃》,提出確保並穩定現已佔領地域,粉碎敵繼續抗戰的企圖,制止敵之反攻,並扼制敵空軍的猖獗活動,儘量防止敵人空襲帝國本土。4月,日軍駐武漢的第十一軍抽調第三、第十三、第三十四、第三十九、第四十、第五十八等6個師團和獨立混成第十七旅團,共10萬人,分別集結於宜昌、枝江、彌陀寺、藕池口、華容地區;並在漢口、荊門等地集中航空兵7個戰隊和1個獨立中隊,共有各型飛機248架,準備向第六戰區發動新的進攻。
第六戰區則在宜昌西北之石牌至石首以南之南縣,沿長江一線及其縱深,部署了4個集團軍14個軍約15萬人(日説日軍7萬,國民政府軍12萬人),和空軍4個大隊和美國空軍14個航空隊,共計各型飛機165架,準備迎敵。

鄂西戰役過程

鄂西戰役 [1]  又名鄂西會戰 [2]  分為4個階段。
5月5日至5月9日為戰役的第一階段。日軍首先以其第三師團、獨立混成十七旅團和小柴支隊、户田支隊,進攻第六戰區第十集團軍第八十七軍新二十三師陣地百弓嘴和第二十九集團軍第七十三軍第十五師的茅草街等陣地。中國守軍雖進行了頑強的抵抗,但終因敵軍佔優勢(5萬對4萬),蔣介石又不準動用江防軍增援,中方傷亡太大,於9日轉移到常德,日軍佔領安鄉和南縣。
5月9日至5月18日為戰役第二階段。5月9日,日軍下達了第二階段作戰命令,令其主力第三師團、野溝支隊和第十三師團分向東港、枝江和洋溪對岸紫金嶺集結,圍殲枝江、公安間的第十集團軍。12日,日軍三路並進,渡過長江,與中國守軍第十集團軍展開激戰。經過數日,第十集團軍遭受重創,敵人先後攻佔洋溪、公安等地。18日,又佔松滋。守軍被迫退至茶園寺以西。
5月19日至5月28日為第三階段。5月17日,日軍第十一軍下達命令,日軍第三階段的作戰任務是首先殲滅長陽周圍守軍。再向宜昌以西地區突進,捕捉殲滅該地區守軍。5月19日凌晨,日軍第十三師團及獨立混成第十七旅團首先行動。這兩部分日軍迅速突破中國守軍第一線陣地和警戒部隊。21日晨,日軍第三師團和第十三師團分別由茶園寺、仁和坪和牯牛嶺附近向中國守軍第三十五、第一二一及一一八師陣地展開進攻,佔領聶家河、磨市、漁羊關和宜都。24日,第三師團又攻佔長陽。在宜昌附近待機的日軍第三十九師團也發起攻勢,突破宜昌西面中國守軍陣地,迫使守軍退至長陽以北及清江北岸。25、26、27日,日軍又連續向江防軍展開猛攻,守軍傷亡甚大,於27日晚向三汊河、本橋溪、曹家畈及石牌線撤退。這一天,日軍控制下的船舶約50餘艘(16000餘噸)從宜昌附近出發,經沙市、監利駛向武漢。
5月29日至6月12日為第四階段。日軍經過25日的戰鬥,基本完成預定的作戰任務,於5月24日撤退。31日夜,日軍各部隊分別沿清江、漁洋江及澧水兩岸,向宜昌以東轉移。第六戰區下達追擊令。6月2日,日軍第十三師團下屬二大隊和兩個聯隊被我軍分別包圍在磨市和宜都,受到重創。日軍獨立混成第十七旅團在回援中也遭到重創,有3個大隊長被擊斃。12日,日軍返回原地,雙方恢復戰前態勢,鄂西戰役結束。

鄂西戰役結果

這次戰役中,中國有較多飛機參加助戰,這是此次戰役一大特點。據國民黨統計,中國守軍傷亡41845人,失蹤7270人,俘日軍88人,日軍戰死傷3500餘人。在此次戰役中,中國守軍兵力不集中,始終處於被動挨打地位,國民政府統帥部和高級將領則缺乏積極主動精神,是造成我軍過多傷亡的主要原因。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