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郭蛤蟆城遺址

鎖定
郭蛤蟆城遺址,甘肅省文物保護單位。佔地面積約16萬㎡。
城築於北宋元符二年(1099年),時稱會川城、新會州。金哀宗天興三年(1234年)金亡後,金元帥郭蝦蟆守此孤城抗元三年,城破舉家自焚,死節於此。後人念其忠烈,稱其城為“郭蝦蟆城”。 [1] 
城垣內一外二,壕塹三道,夯土築成。內城南城牆殘長360米,北城牆殘長172米,東城牆全長443米,南、北牆正中築有甕城。城西半部已被祖厲河沖毀,城內現為荒地,城壕間及城外為耕地,總面積約16萬平方米。該遺址對研究宋金時期會寧地區社會情況具有重要價值。 [1] 
中文名
郭蛤蟆城遺址
地理位置
甘肅省會寧縣郭城驛鎮新堡子村
所處時代
宋、金
佔地面積
約 160000 m²
保護級別
甘肅省文物保護單位 [5] 
開放時間
全天
又    稱
新會州、會川城 [12] 

郭蛤蟆城遺址歷史沿革

郭蝦蟆城,古稱會川城。 [1] 
始建於北宋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年),夏國“蘭會路正鈐轄革瓦娘以部落降,作會川城以居”。(《宋史·夏國傳》) [1]  [12] 
金代貞祐五年(1217年),會州城被西夏軍攻佔,金王朝遂遷會州制所於會川城,並治周廓保川縣,為區別於原宋會州,稱“新會州”。屬臨洮路,轄有保川縣(州治)、平西寨。 [1]  [12] 
金哀宗天興三年(1234年),金亡後金元帥郭蝦蟆守此孤城抗元三年,城破舉家自焚,死節於此。蒙古軍為泄攻城艱苦之恨,遂屠焚此城,遷會州制所於西寧城。 [1]  [12] 
明正統五年(1440年),為紀念金將郭蝦蟆忠烈殉國,在城南2千米處再築一新城,名曰“郭城”。 [9]  [16] 

郭蛤蟆城遺址地理位置

位於今甘肅省白銀市會寧縣郭城驛鎮新堡子村西面,祖厲河東岸的關川河與祖厲河交匯處下游2公里處。 [1-2] 

郭蛤蟆城遺址範圍面積

郭蝦蟆城遺址
郭蝦蟆城遺址(17張)
該遺址為土築古城。郭蝦蟆城平面呈長方形,城由兩道城牆、一道羊馬牆、三條壕塹及南、北門並甕城組成,城牆系黃土夯築,總面積約16萬平方米。內城南北門之間相距443米,東西寬400餘米。牆基寬10米,頂部寬3米,夯層厚0.08-0.1米,城牆殘高8-10米,內城南城牆殘長360米,北城牆殘長172米,東城牆全長443米,城西半部已被祖厲河沖毀;城角築有角墩,甕城四角略呈圓形,南甕城朝東開門,北甕城朝西開門;東面城牆有馬面6個,其間距40米至50米;南北城牆殘留馬面2-3個,其間距35米至37米。外城城牆殘高5-9米,並在內側築有馬面狀凸出和內城城牆馬面相錯;內外二道城牆之間相距10-12米。羊馬牆殘高1米。城牆外有三條城壕,每條城壕底部均寬15米,壕之間距由內向外依次為26米、45米。 [1]  [3]  [9] 

郭蛤蟆城遺址遺址現狀

郭蝦蟆城破舉家自焚,幾近將這座古城盡毀。大火燃燒過後所形成的建築、屍體灰燼所形成的草木灰厚厚地堆積了起來,直到20世紀80年代還有很厚一層。當地人爭相用車到城裏取灰以沃農田,因此也對殘留在城內的文物破壞很大。直到1993年,該遺址列為省級保護區後才被徹底禁止。 [9] 
郭蛤蟆城由於祖厲河的常年沖刷,城郭僅存有東岸部分,只有原城的一半,西半城已被祖厲河沖刷消失。祖厲河主河牀自南向北由原城中部穿行而過,逐年下切,使東岸古城形成23米高的懸崖,並且主河牀存在繼續沖刷剩餘部分古城的趨勢。古城被洪水沖蝕破壞,加上有人在殘餘的古城懸坎下采砂石,破壞程度逐年加重,造成新的坍塌與破壞。 [9] 
郭蝦蟆城城內為荒地,外城有耕地,挖土、盜挖現象時有發生。 [9] 
20世紀90年代,會寧縣文化局也成立了文物保護小組,並與當地村民簽訂了文物保護協議書,形成縣、鄉、村三級文物保護網絡,進行日常保護管理工作,但由於是露天文化遺址,受編制、資金和人員限制,再加上部分臨護人員害怕得罪當地村民不敢舉報,致使古城保護工作不容樂觀,盜挖現象仍時有發生。甚至在2008年10月,還有村民在郭蝦蟆城遺址保護範圍內以推土機平田整地。 [4]  [9] 

郭蛤蟆城遺址保護措施

1982年8月14日,會寧縣人民政府將該遺址批准為第一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2] 
1982年8月21日至9月20日,原定西地區文化局曾組織人員對城址進行過局部的試掘,當時在城址的西北角布探方4個,探溝3條,發掘面積近400平方米,出土並採集了部分遺物。 [9] 
1993年,該遺址被甘肅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第五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2]  [4]  [10] 
20世紀90年代,會寧縣文化局也成立了文物保護小組對該遺址進行日常保護管理工作。 [9] 
2003年11月,會寧縣文化文物出版局委託甘肅省水利水電勘測設計研究院完成《祖厲河郭蛤蟆城段護岸工程初步設計報告》及設計圖。堤防工程設計級別為二級,防洪標準重現期為50年,工程地震設防烈度為8度。護岸工程由白銀市靖會水利工程有限責任公司取得招標承建,甘肅省水電設計研究院第二分院監理。工程於2003年11月2日開工建設、2003年12月20日完成水下基礎部分,2004年3月10日開始水上護岸堤身夯填,護岸堤身夯填結束後,經過邊坡整修完等,開始護岸水泥砂漿砌塊石,2004年5月15日完工。護岸全長293米,工程為一梯形,下底寬20米,上頂寬2.5米,高11.8米,基礎埋深3米,護坡比1:1.5,壩體由砂礫夯築而成,表層為0.3米漿砌塊石護坡。共完成挖方工程2525立方米,回填工程2280立方米,夯土工程29814立方米,漿砌塊石142立方米。投資工程費用約59萬元。2005年12月20~21日,經甘肅省文物局組織有關專家對整個工程進行審查驗收。 [9]  [11] 
2006年,被甘肅省人民政府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8] 
2014年12月17日 ,甘肅省人民政府公佈該遺址的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範圍,包括城址和點將台。保護範圍:東至內城東牆外側以東200米,南至內城南牆外側以北200米,西至內城南門西側底部(座標:東經104°52′21.0″,北緯36°14′07.7″,高程1537米)以西500米,北至內城北牆外側以北200米。 [7] 

郭蛤蟆城遺址文物遺存

文物遺存
文物遺存(3張)
據原定西地區文化局撰寫的《金代會州城遺址試掘簡報》簡報披露,1982年的發掘,曾發現了瓦當、陶器、瓷器、陶塑人像、錢幣等一批極有價值的文物,特別是城內暴露和發掘出的大量木炭、草木灰、木頭餘燼、燒焦的人畜骨骼,陶瓷器殘片及南北二門間發掘出土的門樓建築構件等,充分印證了《金史·郭蝦蟆傳》記載的真實性。 [9] 
發現最多就是瓷器殘片,僅釉色就有黑、白、青、黃、褐等色,且紋飾豐富,有刻、畫、剔、印的草葉紋、牡丹、荷花、童子等圖案,器形有碗、盞、碟、盆等。其中又以製作精美、圖案紛繁的耀州青瓷碗、黑瓷罐、瓜稜罐居多。今會寧縣僅存有耀州窯內刻菊花紋青瓷碗一個,其餘出土文物及採集品現均保存於定西市 [9] 
考古工作者還從當地農民手中徵集到了葉形銅鏡、瓷扁壺、玉壺春瓶、三彩彝、瓷馬等多件文物。還有宋“崇寧通寶”1枚,唐“開元通寶”殘片數塊。 [14]  在所有出土和徵集的文物中,最令人感興趣的卻是陶童玩具和胭脂盒。 [9] 

郭蛤蟆城遺址陶童

陶童為模製童男形象,衣衫右衽,頭飾兩髮辮,左手捧桃,右手平置膝部,呈盤膝坐狀,紅陶,內空,中有小丸,搖動時可發出聲響。 [9] 

郭蛤蟆城遺址胭脂盒

胭脂盒為白瓷釉,飾圈足。 [9] 

郭蛤蟆城遺址研究價值

郭蝦蟆城不僅是金王朝最後滅亡的一座城池,更標誌着金王朝在歷史上的徹底結束。它的存在,不僅對研究宋、金和西夏的邊境史、邊貿史等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科學研究價值,而且對豐富地方旅遊資源,推動地方經濟發展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 [9] 

郭蛤蟆城遺址歷史文化

郭蝦蟆,(1191——1236年)金代會州(今白銀市會寧縣)人,金代著名軍事將領。以善射應募從軍,屢立戰功,官至鳳翔府事本路兵馬都總管、元帥左都監。金哀宗天興三年(1234年),金朝滅亡後,郭蝦蟆獨守會州孤城。1236年冬10月,蒙古軍隊大舉攻城,郭蝦蟆集州內金銀銅鐵雜鑄為炮,“日與血戰”,“及軍士死傷者眾,乃命積薪於州廨,呼集家人及城中將校妻女,閉諸一室將自焚之。蝦蟆之妾欲有所訴,立斬以徇。”“城破,鏖戰既久,士卒有弓盡矢絕者,挺身入火中。蝦蟆獨上大草積,以門扉自蔽,發二三百矢無不中者,矢盡,投弓劍於火自焚,城中無一人肯降者。” [6]  [13] 
郭蝦蟆城在宋金時期,會州城是金代西部的戰略要地,也是西夏南侵今隴西、定西、臨洮的必經孔道。 [6] 
郭蝦蟆城為“清涼八景”之一的半城夕照。 [15]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