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郭義

(天津中醫藥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

鎖定
郭義,男,中共黨員,教授、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國家中醫針灸臨牀醫學研究中心學術帶頭人,國家一流專業針灸推拿學專業負責人,天津市一流學科中醫學科負責人,天津市傑出人才,國家級重要人才項目教學名師,首批全國中醫藥高等學校教學名師。 [7] 
現任天津中醫藥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 [9]  ,針灸推拿學院院長,中西醫結合骨科學院執行院長,針灸標準化研究所所長,實驗針灸學研究中心主任。國家重點學科針灸學科學術帶頭人,天津市高校重點學科針灸推拿學科領軍人才,天津中醫藥大學濱海學者。從事中醫針灸教學及針灸作用原理、中醫標準化研究和臨牀工作。 [2]  [6] 
中文名
郭義
國    籍
中國
民    族
出生地
甘肅禮縣
出生日期
1965年10月27日
畢業院校
甘肅中醫學院
學位/學歷
工學博士
專業方向
中醫針灸標準化,針灸作用原理 [4] 
職    務
天津中醫藥大學針灸推拿學院院長
主要成就
中國首屆百名傑出青年中醫
天津市"八五"、"九五"立功獎章獲得者

郭義人物經歷

郭義 郭義
1982年,考入甘肅中醫學院中醫系,系統學習中醫藥學知識,並先後跟隨劉東漢、鄭魁山、楊廉德、周信有、王道坤等名老中醫進行臨牀實踐,讀書臨症之心悟,即筆錄在左,名曰:“臨症一得”,日積月累,記錄5冊。大學期間,即有“小便後昏厥治驗”、“經絡實質探討”等6篇論文發表。三年級時,三北地區中醫學院中醫內科統考,以甘肅第1名的成績參加了在遼寧舉辦的“優秀學生夏令營”,夏令營由任繼學和張學文二位國醫大師帶隊,邊學習邊參觀,並由二位大師講授臨牀經驗,收穫頗豐。
1987年,以五年總評第一名的成績畢業,考取天津中醫學院針灸學專業碩士研究生,師從石琢瑩、徐湯蘋教授。隨石琢瑩教授侍診學習臨牀,石先生臨症善用經方、八脈交會穴,用藥取穴少而精。隨徐湯蘋副教授、南開大學陳進生副教授從事經絡腧穴的化學研究,碩士課題在位於思源堂的南開大學化學系電分析化學實驗室完成。
1990年畢業,獲醫學碩士學位並留校工作。
1990年至1996年間,主要從事經穴的化學基礎研究,協助徐湯蘋先生組建了經絡研究室,承擔了國家“八五”攀登計劃項目和國家“八五”科技攻關項目,主持霍英東教育基金會第五屆高等院校青年教師基金,申請中標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項目。
1995年,破格晉升為副研究員。
1996年至2001年間,主要從事教學和科研工作,大部分時間在日本度過,在日本東京衞生學園專門學校為日本研究生授課,聘為客座教授;在日本鈴鹿醫療科學大學協助石田寅夫教授建立了東洋醫學研究所實驗室,從事骨質疏鬆和花粉症的研究,聘為主任研究員。期間聘為天津中醫學院針灸系副主任(1997年)、主任(2000年)兼大學中心實驗室副主任(1998--2000年)。
2001年,晉升為研究員、教授。
2002年,考取天津大學生物化工專業博士研究生,師從元英進教授。
2005年,獲工學博士學位。
2006年9月——2007年9月,在天津市教委科研處掛職鍛鍊,任副處長。籌建了中國針灸學會刺絡與拔罐專業委員會和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中醫適宜技術評價與推廣委員會,並擔任首任會長。
2001年,從事教學、科研、臨牀和行政管理工作。主講實驗針灸學、實驗動物學等課程,主編了全國《實驗針灸學》系列教材,獲得了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天津市教學成果二等獎等,建成了一系列國家教育教學質量工程項目。建立了三個科研研究平台,即基礎和應用基礎研究平台---實驗針灸學研究中心(2004年)、中醫標準化研究平台----針灸標準化研究所(2012年)、臨牀研究平台----臨牀療效評價和轉化中心(2016年),組建了跨學科、跨院系、跨院校研究團隊,帶領團隊承擔了國家“973”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面上、青年基金等50餘項,形成了經穴效應基礎、針刺手法作用規律、針刺神經再生、刺絡與拔罐、醫用針型化學傳感器、針灸配穴機制、針灸在腫瘤圍化療期減毒增效、中醫針灸標準化等穩定的研究方向,使幾十人的研究團隊各有主攻方向,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臨牀以針刺手法和刺絡拔罐的應用為主,治療病症主要是眼病、抑鬱症和頸肩腰腿痛,積累了比較豐富的臨牀經驗。 [2] 
2022年5月,任天津中醫藥大學副校長(試用期一年)。 [6] 

郭義主要成就

郭義科研成就

郭義應邀赴甘肅中醫藥大學針灸推拿學院進行學術交流 郭義應邀赴甘肅中醫藥大學針灸推拿學院進行學術交流
,在針灸推拿學、中醫藥標準化領域具有重要影響力。他發展了實驗針灸學,創建了計算針灸學,助力針灸醫學進入到傳統臨牀實踐、現代科學實驗、數據驅動計算相結合的新發展階段。用現代科學闡述中醫針灸原理,推動因針灸科學原理不明而限制針灸更好發展的“卡脖子”問題的解決。原創性提出中醫標準化基本原則,主導構建了中國針灸標準體系,創建了符合中醫特點的標準研製關鍵技術,推動了中醫標準化的全面發展,主持制定ISO國際標準2項、國家標準3項、行業及團體標準6項,作為組長帶領全國制定中醫治未病技術操作規範37項。在航天裝備研製方面,主持研製的穿戴式穴位電刺激裝置,使傳統針灸第一次走向太空,“神十三”乘組航天員在軌應用,享受中華傳統醫學智慧的結晶。 [7] 
神舟十三號航天員乘組在軌使用了天津中醫藥大學郭義教授團隊聯合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天津大學、浙江大學研究的便攜式穴位電刺激裝置。 [1] 
1.“針刺手法作用規律及神經電信息機制”獲2017年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科學技術獎一等獎(第1位)。
2.“針刺手法實驗技術研究及推廣應用”獲2017年上海市浦東新區科學技術獎二等獎(第2位)。
3.“臨牀病證針灸治療指南”獲2016年中國針灸學會科學技術一等獎(第11位)。
4.“針灸的血管調控作用及刺井療法治療缺血性腦病的臨牀應用”獲2015年中華中醫藥學會科學技術一等獎(第2位)。
5.“重型TBI急性期中西醫結合綜合救治研究”獲2012年武警部隊科技進步一等獎(第5位)。
6.“GB/T21709.4-2008針灸技術操作規範第四部分:三稜針”獲2013年中國標準創新貢獻二等獎(第1位)。
7.“GB/T21709.3-2008-耳針技術操作規範制定及推廣應用”獲2014年中國針灸學會科學技術二等獎(第2位)。
8.“中風應急救治技術--手十二井穴刺絡放血法的臨牀與實驗研究”獲2012年中國針灸學會科學技術二等獎(第1位)。
9.“針灸單穴主治臨牀評價的系列研究”獲2009年北京中醫藥大學科學技術一等獎(第14位)。
10“電針促進周圍神經再生修復的臨牀與實驗研究”獲2007年天津市科技進步二等獎(第1位)。
11.“不同頻率電針對周圍神經再生與修復影響的臨牀與實驗研究”獲2006年中國針灸學會科學技術三等獎(第1位)。
12.“手十二井穴刺絡放血急救中風的腦生化基礎及其臨牀應用”獲2005年天津市科技進步三等獎(第1位)。
13.“六神丸治療白血病的臨牀與實驗研究”獲2005年中華中醫藥學會科學技術三等獎(第5位)。
14.“手十二井穴刺絡放血急救中風的臨牀及腦血流、腦生化基礎研究”獲2005年中華中醫藥學會科學技術三等獎(第1位)。
15.“經穴Ca2+濃度的分佈及針刺對Ca2+影響的實驗研究”獲2004年中華中醫藥學會科學技術三等獎(第1位)。
16.“經穴Ca2+濃度的分佈及針刺對Ca2+影響的實驗研究”獲2002年天津市科技進步三等獎(第1位)。
17.“經穴——臟腑外周聯繫途徑中Ca2+作用的研究”獲1995年天津市科學技術進步三等獎(第1位)。
18.“中風初起的急救措施——手十二井穴刺絡放血治療中風的臨牀與實驗研究”獲1993年天津市衞生局科技進步三等獎(第2位)。 [2-3] 

郭義論文著作

  • 論文
郭義教授共發表論文 600 餘篇,其中 SCI、EI 收錄 58 篇,擇要列目錄如下:
[1] 郭義. 方劑記憶法[J]. 中華中醫藥學刊, 1984(5):227.
[2] 郭義. 小便後昏厥治驗[J]. 廣西中醫藥,1986(2):47.
[3] 郭義, 沈濟人. 經絡實質探討[J]. 經絡針灸,1987(1):46-48.
[4] 郭義. 楊廉德針灸治療男性不育症經驗簡介[J]. 新疆中醫藥,1988(3):31-32.
[5] 郭義. 一個由細胞間隙連接而導致的關於經絡實質的假説[J]. 國醫論壇,1989(4):44+13.
[6] 郭義. 經絡實質離子觀初探[J]. 陝西中醫,1990(2):95.
[7] 郭義, 徐湯蘋, 陳進生,等. 家兔腧穴鈣離子濃度特異性的研究[J]. 天津中醫藥大學學報,1990(3):39-41.
[8] 郭義, 張豔軍, 徐湯蘋,等. 針刺對家兔“足三里”穴及旁開點鈣離子濃度影響的同步監測研究[J].甘肅中醫學院學報,1992(1):25-26.
[9] 郭義, 張豔軍, 王秀雲,等.手十二井穴刺絡放血對中風患者顱內血流動力學影響的觀察
[J].針灸臨牀雜誌,1995(6):21-23.
[10] 郭義, 張豔軍, 王秀雲,等. 阻斷曲澤穴細胞細胞膜上電壓門控性 Ca2+通道對針刺內關效應的影響[J]. 中國中醫藥科技,1995(6):10-11.
[11] 郭義, 劉燕明, 張豔軍,等. 針刺效應與鈣離子調控關係初探[J]. 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誌,1996(5):52-54.
[12] 郭義, 張豔軍, 徐湯蘋,等.手十二井穴刺絡放血對腦缺血大鼠缺血區組織 Na+、K+影響的動態觀察[J].甘肅中醫學院學報,1996(4):18-21.
[13] 郭義, 張豔軍, 王秀雲,等. 絡合胃經上幾處 Ca2+對針刺足三里促進胃損傷小鼠胃排空率的影響[J]. 甘肅中醫學院學報,1996(8):30-33.
[14] 郭義, 周智良, 周國平,等. 中風初起的急救措施——手十二井穴刺絡放血法的臨牀與實驗研究[J]. 上海針灸雜誌,1997,16(2):11-12.
[15] 郭義, 張豔軍, 王秀雲,等. 經穴——臟腑外間聯繫途徑中 Ca2+作用的研究.天津中醫藥大學學報, 1997(2).
[16] 郭義, 張春煦, 張豔軍,等. Ca2+選擇性針型電極的研製及其在體測量的應用研究[J]. 天津中醫藥大學學報,1998(2).
[17] 郭義, 張春煦. 鈣離子是經絡活動的關鍵因素之一[J]. 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誌,1998(7):49-53.
[18] 郭義, 徐湯蘋, 王秀雲,等.經絡活動與外周經脈線上鈣離子相關性的研究(英文)[J]. 針刺研究, 1998(4).
[19] 郭義, 胡利民, 張豔軍,等. 手十二井穴刺絡放血對實驗性腦缺血大鼠缺血區細胞外Ca2+濃度影響的動態觀察[J].針灸臨牀雜誌, 1999(6).
[20] 郭義, 陳爽白, 張春煦,等. 健康人體經穴 Ca2+濃度分佈特異性的觀察[J].上海針灸雜誌,2002,21(1):37-38.
[21] 郭義, 馬東明, 張春煦, 等. 家兔足三里穴鈣元素濃度的推輓灌流觀察[J]. 上海針灸雜誌, 2003, 22(7): 26-27.
[22] 郭義, 張春煦, 胡利民,等. 經穴 Ca2+的分佈及針刺對 Ca2+影響的實驗研究[J].中華中醫藥雜誌,2004,19(s1):131-134
[23] 郭義, 胡利民, 張豔軍,等. 針刺人體足三里上巨虛穴對胃經其他腧穴處 Ca2+濃度影響的試驗觀察[J]. 天津中醫藥,2004, 21(6):476-478.
[24] Yi G, Xiuyun W, Tangping X, Zhihua D, Yunchen L. Effect of blood-letting puncture attwelve well-points of hand on consciousness and heart rate in patients with apoplexy[J]. J TraditChin Med. 2005 Jun;25(2):85-9.
[25] 郭義, 羅汀, 李慶雯. 針灸臨牀科研思路探討[J]. 中國針灸,2005,25(1):3-6.
[26] 郭義, 石田寅夫, 李慶雯,等. 不同頻率電針對周圍神經再生與修復影響的臨牀與實驗研究[J]. 天津中醫藥大學學報, 2006, 25(3):177-181.
[27] 郭義, 劉陽陽, 王秀雲,等. 實驗針灸學教學改革的探索與實踐[J]. 中醫教育,2011,30(1):34-36.
[28] Zhao L, Guo Y, Wang W, et al. Systematic review on randomized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s ofacupuncture therapy for neurovascular headache[J]. Chin J Integr Med. 2011; 17(8): 580-6.
[29] Zhou Dan, Guo Yi, Guo Yong-ming, et al. Distribution and Permeability of Capillaries at theSkin of the Conception Vessel and the Governor Vessel in Healthy Rabbits[J]. Journal of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11; 31(4): 356-359.
[30] Gao L, Chen Z, Tian L, Li Z, Guo Y* . Effects of bloodletting puncture at Jing-Well points indistal ends of finger and toe on survival rate and brain edema in cerebral ischemic rats[J]. J TraditChin Med. 2012; 32(3):471-6.
[31] He W, Zhao X, Li Y, Xi Q, Guo Y* . Adverse events following acupuncture: a systematicreview of the Chinese literature for the years 1956-2010[J]. J Altern Complement Med. 2012,18(10): 892-901.
[32] Lu X, Chen Z, Guo Y* , et al. Blood-letting punctures at twelve Jing-Well points of the handcan treat cerebral ischemia in a similar manner to mannitol[J]. Neural Regen Res. 2013, 8(6):532-539.
[33] Bo Chen, Jing zi Chen, Xue Zhao, Yangyang Liu, Jing xia Chen, Yi Guo*, Yong-ming GUO.Advances of studies on correlation of acupoints with calcium[J]. World Journal of Acupuncture –Moxibustion, 2013, 23(1): 33-39.
[34] Li Y, Li X, Zhou D, Wang K, Liu Y, Guo Y* , Qiu S, Zhai T, Liu S, Liu J, Ming D.Microcirculation perfusion monitor on the back of the health volunteers[J]. Evid BasedComplement Alternat Med. 2013, 2013: 590698.
[35] Li X, Li Y, Chen J, Zhou D, Liu Y, Li Y, Liu J, Guo Y* . The influence of skinmicrocirculation blood perfusion at zusanli acupoint by stimulating with lift-thrust reinforcing andreducing acupuncture manipulation methods on healthy adults[J]. Evid Based ComplementAlternat Med, 2013, 2013: 452697.
[36] Zhou T, Wang J, Han CX, Torao I, Guo Y* . Analysis of interspike interval of dorsal hornneurons evoked by different needle manipulations at ST36[J]. Acupunct Med, 2014, 32(1): 43-50.
[37] Yang B, Yi G, Hong W, Bo C, Wang Z, Liu Y, Xue Z, Li Y. Efficacy of acupuncture onfibromyalgia syndrome: a meta-analysis[J]. J Tradit Chin Med, 2014, 34(4): 381-391.
[38] Yu H, Wang Y, Guo Y, et al. Quality assessment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reporting onknee osteoarthritis treated with warming needle moxibustion[J]. J Tradit Chin Med, 2014, 34(5):621-626.
[39] Luo T, Guo Y. Specificity study on concentration of monoamine transmitters at acupoint andeffect of acupuncture on its distribution[J]. Evid Based Complement Alternat Med, 2014, 2014:704507.
[40] Bo Chen, Ming-yue Li, Sha-sha Ding Shou-hai Hong, Xue Zhao, Yuan Xu, Kuo Zhang,Hai-long Yu, Guo Yi* . Research progress on regulations on nerve-endocrine-immune network byacupuncture[J]. World Journal of Acupuncture - Moxibustion, 2014, 24(4): 49-53+58.
[41] Yang Bai, Yi Guo, Hong Wang, et, al. Efficacy of acupuncture on fibromyalgia syndrome: aMeta-analysis Review[J].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14, 34(4): 381-391.
[42] Hongwei Fu, Bo Chen, Shouhai Hong, Yi Guo*. Acupuncture Therapy for the Treatment ofMyelosuppression after Chemotherapy: A Literature Review over the Past 10 Years[J]. Journal ofAcupuncture and Meridian Studies, 2015, 8(3): 122-126.
[43] Chen B, Hu SX, Liu BH, Zhao TY, Li B, Liu Y, Li MY, Pan XF, Guo YM, Chen ZL, Guo Y* .Efficacy and safety of electroacupuncture with different acupoints forchemotherapy-inducednausea and vomiting: study protocol for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 Trials. 2015, 12(16):212.
[44] Yue Y, Pan X, Zhang S, Jin J, Wang W, Wang D, Han D, Wang G, Hu Q, Kang J,Ding S, YangY, Bu H, Guo Y* .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of Puncturing and Bloodletting at Twelve HandJing Points to Treat Acute Carbon Monoxide Poisoning as Adjunct to First Aid Treatment: A StudyProtocol[J]. Evid Based Complement Alternat Med. 2015, 2015: 827305.
[45] Hong S, Ding S, Wu F, Xi Q, Li Q, Liu Y, Zhou T, Qing C, Guo Y* . Strong ManualAcupuncture Manipulation Could Better Inhibit Spike Frequency of the Dorsal Horn Neurons in
Rats with Acute Visceral Nociception[J]. Evid Based Complement Alternat Med. 2015, 2015:675437.
[46] Fu H, Chen B, Hong S, Guo Y* . Acupuncture Therapy for the Treatment of Myelosuppressionafter Chemotherapy: A Literature Review over the Past 10 Years[J]. J Acupunct Meridian Stud.2015, 8(3): 122-6.
[47] Gao LL, Guo Y, Sha T, et al. Differential effects of variable frequencies of manualacupuncture at ST36 in rats with atropine-induced inhibition of gastric motility[J]. Acupunct Med.2016, 34(1): 33-9.
[48] Chen B, Li MY, Guo Y, et al. Mast cell-derived exosomes at the stimulated acupointsactivating the neuro-immuno regulation. Chin J Integr Med.2016 Sep 20. [Epub ahead of print]
[49] Gao L, Chen B, Zhang Q, Zhao T, Li B, Sha T, Zou J, Guo Y* , Pan X, Guo Y.Acupuncturewith different acupoint combinations for chemotherapy-induced nausea and vomiting: study protocol for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 BMC Complement Altern Med. 2016, 16(1): 441.
[50] Lili Gao,Tao sha,Bo chen,Mingyue Li,xingfang Pan,Yongming Guo,zelin Chen,huiminCalista Lim,Yi,Guo*. Study protocols on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s of acupuncture: An assessmentof reporting quality with the SPIRIT statement[J]. European Journal of Integrative Medicine, 2016,8(6): 881-887. [2] 
  • 著作
郭義教授共出版著作20餘部,其中主編14部,副主編4部,編委6部,要列目如下:
[1] 郭義主編. 中醫學にょる花粉症. 日本源草社, 2002.
[2] 郭義主編. 中醫學にょる頭痛. 日本源草社, 2003.
[3] 郭義主編. 國際針灸教育. 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2006.
[4] 石學敏主編, 郭義副主編. 針灸學(中英文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5] 李忠仁主編, 郭義副主編. 實驗針灸學(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2007.
[6] 郭義主編. 實驗針灸學(全國高等中醫藥院校創新教材) 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2008.
[7] 郭義主編. 教師養生保健手冊. 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2008.
[8] 餘曙光、郭義主編. 實驗針灸學(全國高等中醫藥院校精編教材).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9.
[9] 郭義主編. 經絡腧穴認記. 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2011.
[10] 郭義主編. 實驗針灸學實驗指導(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二五”規劃教材). 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2012.
[11] 郭義主編. 實驗針灸學(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二五”規劃教材). 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2012.
[12] 郭義主編. 針灸學(圖表解中醫備考叢書). 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 2012.
[13] 郭義主編. 穴位注射療法. 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2013.
[14] 郭義主編.中國針灸教育交流通鑑. 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 2013.
[15] 郭義主編. 中醫刺絡放血療法(全國高等中醫藥院校創新教材). 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3.
[16] 郭義主編. 教師健康指導手冊. 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 2014.
[17] 劉保延主編, 郭義副主編. 針灸標準化工作手冊. 中國標準出版社, 2014.
[18] 郭義主編. 實驗針灸學實驗指導(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三五”規劃教材). 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2015
[19] 郭義主編. 實驗針灸學(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三五”規劃教材). 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2016.
[20] 郭義主編. 刺絡療法規範化操作圖解. 人民軍醫出版社, 2016. [2-3] 

郭義人才培養

郭義主講實驗針灸學、針灸學、實驗動物學、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獲獎項目的啓示、子午流注與靈龜八法等課程,2012——2013第一學期,學生評教全校第一名。
郭義帶領團隊創建了一批教育教學質量工程項目: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針灸實驗教學示範中心(中醫界第一個),國家級教學團隊--針灸學教學團隊,國家級特色專業——針灸推拿學專業,國家級精品課程和視頻公開資源課程——針灸學課程。主辦了針灸學、刺法灸法學、實驗針灸學等全國高級師資進修班,在針灸教育界起到示範作用。積極進行針灸推拿專業的教學改革和探索,提出“三模塊、四結合、五層次”的針灸學教學改革模式,並付諸實踐,獲天津市教學成果二等獎。積極進行國內外中醫針灸教育教學的比較研究,獲天津市教育委員會教學成果三等獎3項。
1.“匯通融合、創新實踐——實驗針灸學可持續發展的探索與實踐”獲2005年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第1位)、2004年天津市教學成果一等獎(第1位)。
2.“針灸推拿學專業人才品德、技能、創新能力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獲2013年天津市教學成果二等獎(第1位)。
3.“關於國際中醫藥教育現狀的調查分析及對策研究”獲2010年天津市教育系統第六屆優秀調研成果二等獎(第2位)。
4.“國際針灸教育現狀的調查分析及比較追蹤研究”獲2007年天津市首屆教育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三等獎(第1位)。
5.“國際中醫教育現狀的調查分析及比較追蹤研究”獲2014年天津市第三屆教育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三等獎(第1位)。 [2-3] 

郭義榮譽表彰

主持國家“973”計劃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中國航天科技項目等課題38項;主持獲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省部級科學研究一等獎、二等獎等多項。 [9] 
2018年入選國家級高層次人才,2016年入選全國中醫藥高等教育教學名師,2021年入選天津市傑出人才,2022年榮獲天津市優秀科技工作者標兵。 [9] 
2016年12月29日,郭義榮獲國家首批“中醫藥高等學校教學名師”榮譽稱號,在人民大會堂受到劉延東副總理的接見。 [2] 
榮獲2020年中醫藥國際貢獻獎-科技進步二等獎。 [8] 

郭義社會任職

郭義現任天津中醫藥大學針灸推拿學院院長、中西醫結合骨科學院執行院長、針灸標準化研究所所長、實驗針灸學研究中心主任;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中醫適宜技術評價與推廣委員會會長;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標準化建設委員會副會長;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臨牀療效評價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標準化協會中醫藥分會副會長;中國民間中醫醫藥研究開發協會副會長;中國針灸學會常務理事;中國針灸學會刺絡與拔罐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針灸學會實驗針灸學分會副主任委員;中國針灸學會針灸教育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文化巡講團專家;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標準化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被聘為中國中醫科學院首批客座研究員,天津醫科大學客座教授,甘肅醫學院客座教授,香港中文大學及馬來西亞中醫學院講習教授,日本東京衞生學園專門學校客座教授,日本鈴鹿醫療科學大學主任研究員,日本大阪中醫學會顧問,韓國心天瀉血協會高級顧問,英國中醫針灸師專業協會(PACHA)名譽主席。第八屆全國青聯委員,第九、十、十一屆天津市青聯委員。 [2]  [5]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