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郭愛克

鎖定
郭愛克,1940年2月出生於遼寧瀋陽,神經科學和生物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神經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1] 
1965年郭愛克畢業於前蘇聯莫斯科大學;1979年獲得德國慕尼黑大學自然科學博士學位;1982年至1984年在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生物控制論研究所做訪問學者;1984年從德國回國後,擔任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視覺信息加工研究室主任;1988年擔任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所研究所研究員;1991年至1995年擔任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所研究所神經生物學室主任;1993年在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所建立了中國第一個以果蠅為模式生物的學習與記憶實驗室;1999年擔任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學習記憶實驗室高級研究員;200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同年擔任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副所長;2005年擔任腦與認知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 [1]  ;2006年獲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 [2] 
郭愛克主要從事視覺信息加工、神經編碼和計算神經科學研究 [3] 
中文名
郭愛克
國    籍
中國
出生地
遼寧瀋陽
出生日期
1940年2月
畢業院校
德國慕尼黑大學
職    業
教學科研工作者
代表作品
《計算神經科學》
主要成就
200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性    別

郭愛克人物經歷

郭愛克
郭愛克(6張)
1965年,郭愛克從前蘇聯莫斯科大學生物物理學專業畢業。
1971年,郭愛克和同事們一起被下放到中國科學院在湖北潛江農村的“五七幹校” [4] 
1976年,中國着手準備向中國國外派遣留學生,郭愛克被選派到北京語言學院德語76班,併成為“德76班”的班長 [4] 
1977年,郭愛克成為中國留德八個科研生之一,在德國科學技術交流中心(DAAD)獎學金的支持下,他前往德國慕尼黑大學學習,師從斯穆拉教授 [4] 
1979年9月20日,郭愛克從慕尼黑大學畢業,獲得自然科學博士學位 [5]  ,成為是二戰以後,來自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科學工作者在聯邦德國獲得的第一個博士學位 [4] 
1982年11月,郭愛克作為訪問學者,前往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生物控制論研究所研修(至1984年6月) [6] 
郭愛克 演講 報告
郭愛克 演講 報告(6張)
1984年,郭愛克從德國回國後,擔任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視覺信息加工研究室主任(至1991年)。
1988年,郭愛克擔任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所研究所研究員 [7] 
1991年,郭愛克擔任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所研究所神經生物學室主任(至1995年)。
1993年,郭愛克受邀到海森堡教授實驗室短期訪問,回國後在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所建立了中國第一個以果蠅為模式生物的學習與記憶實驗室 [8]  。1999年11月,郭愛克擔任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學習記憶實驗室高級研究員。
2003年,郭愛克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3]  。同年擔任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副所長(至2008年)。
2005年,郭愛克擔任腦與認知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 [1] 

郭愛克主要成就

郭愛克科研成就

  • 科研綜述
郭愛克從基因-腦-行為的角度,研究果蠅的學習、記憶、注意和抉擇機制;開創了果蠅的兩難抉擇的研究,為理解抉擇的神經機制提供了較為簡單的模式生物和新範式確立果蠅視覺記憶的短/中/長時程等多階段記憶模型,再證實了學習/記憶的分子和細胞機制的進化保守性,揭示了果蠅的類注意狀態並發現某些記憶基因突變導致注意狀態缺陷;在視覺圖形-背景分辨的神經計算仿真和複眼的顏色以及偏振光視覺的生物物理機制方面也有重要研究成果 [3] 
  • 果蠅研究
郭愛克和唐世明博士合作的實驗發現果蠅還有比學習記憶更高的認知行為,果蠅可以在環境變化時作出趨利避害的抉擇。這樣,抉擇也不再被認為是靈長類所特有的生命特徵。這也成為2001年郭愛克作為通訊作者,在《科學》上發表的第一篇論文,也是中國神經科學界在《科學》上發表的的第一篇論文。
2005年,《科學》雜誌第二次發表論文——這是郭愛克和博士後郭建增合作、關於記憶跨模態協同共贏的研究成果;2007年,郭愛克實驗室更加深入的研究成果,第三次發表在了《科學》雜誌,第一作者張柯是郭愛克的博士研究生,該成果被評為2007年“中國基礎研究十大新聞” [4] 
  • 承擔項目
時間
項目名稱
項目來源(擔任職務)
2012年—2016年
腦功能聯結圖譜計劃
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項目B類(首席科學家)
2011年—2015年
個體抉擇與羣體抉擇的神經生物學基礎
基金委重點項目
2007年—2010年
以果蠅為模型,探索多巴胺系統介導的強化學習機制及其在抉擇、成癮和雄-雄求偶行為中的調控作用
基金委重點項目
2006年—2008年
腦的結構與功能可塑性
973前沿領域項目(首席科學家)
2000年—2005年
腦發育和可塑性基礎研究
973前沿領域項目(首席科學家) [1] 
  • 科研成果獎勵
時間
項目名稱
獎勵名稱
1993年
複眼光感受的生物物理學機制及視覺運動感知的神經計算原理
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二等獎
2011年
神經發育與可塑性研究集體
中國科學院傑出科技成就獎 [9] 

郭愛克人才培養

  • 教授課程
2018年9月10日,正值教師節之際,郭愛克受邀在在中國科學院大學雁棲湖校區教二,作了題為“人類大腦在整體上是怎樣工作的”科學前沿講座 [10] 
  • 教育成果獎勵
2006年7月,郭愛克被評為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優秀教師 [11] 

郭愛克榮譽表彰

時間
榮譽表彰
1990年
中國科學院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
2003年
中國科學院院士
2006年
2004年—2006年度上海市勞動模範
2006年
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生命科學獎) [12] 
2006年
上海市科教黨委系統優秀黨務工作者
2006年3月
中國科學院先進工作者 [13] 
2008年
亞太神經網絡協會傑出成就獎

郭愛克社會任職

時間
但任職務
1999年—2001年
亞太IBRO理事
2001年—
《Journal of Integrative neuroscience》Editorial board
2008年—
《BMC Neuroscience》Associate Editors [7] 
2016年5月17日
徐州醫學院客座教授 [14] 

郭愛克個人生活

  • 健康狀況
1972年,在“五七幹校”的長期勞作,讓郭愛克患上了非常嚴重的黃疸肝炎,黃疸指數達到80,整個人像蠟一樣發黃,之後由於主治大夫中藥西藥雙管齊下,郭愛克嚴重的肝病得以康復 [4] 
  • 婚姻情感
郭愛克心人生路上的每個重要抉擇,都有妻子堅定的支持。當年在德國慕尼黑時,妻子曾寫信鼓勵他:“你一定要拿學位。”郭愛克獨自來到上海工作時,因為妻子在北京也有自己科研事業,不能伴同來,她鼓勵郭愛克:“不要憂慮,你儘管去做自己的事吧。” [4] 
  • 日常作息
郭愛剋日常乘坐上海地鐵1號線的莘莊和衡山路區間,為了避開地鐵高峯,他早出晚歸,每天中飯、晚飯和週末都在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的食堂裏 [1] 

郭愛克人物評價

郭愛克在視覺圖形—背景相對運動分辨的神經計算原理、視覺模式分辨以及複眼的顏色和偏振光視覺的生物物理學機制等方面有較重要貢獻。他領導實驗室從基因—腦—行為—認知相結合的角度,研究果蠅的學習、記憶、注意、抉擇、痛覺、日節律、睡眠與記憶、藥物成癮、“同性戀”以及神經退行性機制等,取得一系列創新研究成果,在國際上初步佔有一席之地 [12] (何梁何利基金會評)
在漫長的科學研究工作中,郭愛克院士堅持科學研究的原創性和前瞻性,始終以嚴謹、刻苦的態度從事科研工作。帶着中國傳統知識分子特有的社會責任感,關注學生、關注社會。尤其是在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中,他以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嚴謹地從事基礎研究,理性地理解中國現有發展實況,以最少的科研經費投入做出了一流的科學工作,為如何根據中國的發展實際開展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科研工作樹立了範本 [13] (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評)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