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郭可訒

鎖定
郭可訒(1915年3月—1989年6月28日),男,漢族,福建省福州市人,美國歸僑,中國共產黨黨員九三學社社員,鑄造理論專家,大連工學院(現大連理工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1-2] 
郭可訒1939年北洋大學工學院冶金系畢業,早年曾參加過“一二·九”愛國學生運動。1945—1947年到美國卡內基工學院和匹茨堡礦業研究所進修考察,為美國金屬學會會員。1949年2月,在上海中央機器公司任高級工程師。上海解放前夕輾轉香港、朝鮮到大連工學院任教,歷任熱加工研究室主任、鑄工教研室主任、院學術委員會委員、院圖書館館長、院教學法委員會主任。1989年6月逝世。 [1-2] 
郭可訒教授畢生致力於中國的鑄造科技事業,開創了數值模擬技術在中國應用的先河。 [3] 
中文名
郭可訒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地
福建省福州市
出生日期
1915年3月
逝世日期
1989年6月28日
畢業院校
北洋大學
職    業
教育科研工作者

郭可訒人物生平

1915年3月,郭可訒出生於福建省福州市。幼年隨父母遷居北京,自幼學習優良,受父親實業報國影響,立志學習工科,高中畢業後以優異成績考入天津北洋大學工學院冶金系。
1939年,畢業於北洋工學院冶金系,後在昆明中央機器廠工作,任副總工程師。
1946年歲末,被選赴美國深造學習。相繼在美國卡內基工學院、匹茨堡礦業研究所實習研究,憑藉所展現出的研究能力和成果,被美國金屬學會吸收並任委員。
1949年2月,在上海中央機器公司任高級工程師。上海解放前夕輾轉香港、朝鮮到大連工學院任教,先任機械系副教授,之後歷任熱加工研究室主任、鑄工教研室主任、院學術委員會委員、院圖書館館長、院教學法委員會主任等職。
1980年,晉升為教授。
1986年12月,離休。
1989年6月28日,病逝於大連。 [1-2]  [4] 

郭可訒主要成就

郭可訒科研成就

1941年,抗日戰爭進入最艱難時刻,國家急需鋼鐵,郭可訒排除萬難在昆明成功地製造、安裝了雲南省第一台3噸鍊鋼電爐並投入生產。1942年,他成功研究了高強度鑄鐵軋輯。1943年,研製成功1噸鍊鋼轉爐。 [2] 
1956年在一機部召開的全國鑄造工作會議上,郭可訒專門作中國國外鑄造工藝研究情況報告,引起高度關注;1957年,他研究水玻璃砂冷硬法,論文在《鑄工》雜誌上發表。在一機部全國鑄造科研課題選題會上,他作了水玻璃砂研究課題的學術報告,使中國水玻璃砂得到普遍推廣。他還在鍊鋼、高強度鑄鐵、水玻璃型砂、鑄件凝固及金屬淨化等多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先後在中國國內外發表100多篇學術論文。不少課題的成果達到中國國內先進水平和國際水平,也奠定了他在中國國內學界的較高威信。 [2] 
1952—1953年,郭可訒在大連機車廠首次試製球墨鑄鐵成功,1960—1963年研究鑄件粘砂和包砂理論,在中國國內受到重視和好評。同時還完成了用水模擬方法研究鑄件凝固過程的工作。從事金屬精煉和淨化及鑄件凝固過程的數值模擬的研究工作,其中如大型銅合金螺旋槳凝固過程的研究獲得遼寧省科技二等獎,與高欽合作的青銅合金包底吹氮一次精煉新工藝、銅合金爐前測氫儀和低壓鑄造液麪測定裝置獲國防科委三等獎和國家發明三等獎。關於鑄件冒口優化設計和凝固過程的數值模擬的論文,在中國國內外也獲得較好評價。 [4] 

郭可訒人才培養

郭可訒在大連工學院擔任大量的教學工作,1953年,他指導學生在大連機車車輛工廠研製球墨鑄鐵成功,是中國最早一批推廣球墨鑄鐵的科技工作者。 [2] 

郭可訒榮譽表彰

時間
榮譽表彰
2009年
大連理工大學建校60週年功勳教師 [5] 

郭可訒社會任職

郭可訒曾任美國金屬學會委員、遼寧省政協常委、國家科學發明評選委員會機電小組成員、全國鑄造學會工藝及型砂學組顧問、遼寧省機械學會鑄造學會副理事長、原旅大市金屬學會籌委會主任、全國鑄造專業教材編審委員會委員,全國鑄造工藝及型砂學組副組長、大連市金屬學會籌委會代理主任等職。 [1-2]  [4] 

郭可訒個人生活

  • 家世背景
郭可訒出生於滿門進士的福州黃巷郭家,為清進士郭柏蔭的玄孫、郭式昌的曾孫、郭曾章之孫。郭可訒的父親郭則溉是一位受人尊敬的鐵路工程師,早年畢業於同濟大學,抗日戰爭時期奔走於西南,參與建設滇緬公路 [2] 
郭可訒教授是中國科學院院士郭可信的大哥。 [6] 
  • 回國軼事
1948年年底,正在美國學習的郭可訒突然接到中央大學生物學教授沈其益來信,中國共產黨將在東北解放區辦第一所工科大學急需人才,希望他歸國辦學。沈其益與郭可訒的交往,使之對中國共產黨政治主張有所瞭解,本就對蔣介石統治極度失望的他決定回國,跟着中國共產黨走。
1949年2月,郭可訒乘美國郵輪去香港。在香港,郭可訒見到了醫學生理學家沈其震,沈其震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相繼擔任大連醫學院院長、中國醫學科學院副院長等職,為中國科學院院士。郭可訒與沈其震在香港招聘的醫學專家相談甚歡。同時,還與物理學家嚴濟慈等深談,更加堅定為中國共產黨服務的決心。 [2] 

郭可訒人物評價

郭可訒對推動中國鑄造技術的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他雖然走了,但他對國家的忠誠和自強不息、勇於開拓的精神,成為大連理工大學的精神財富,被稱為“領航燈”般的人物。(福州市歸國華僑聯合會評) [2] 

郭可訒人物紀念

  • 話劇
《功勳教師—郭可訒》是大連理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師生自編自導自演的話劇,2014年10月19日首映,曾被被人民網、紫光閣等多家國家主流媒體報道,並獲得大連理工大學首屆校園文化精品項目一等獎。話劇以郭可訒先生的真實經歷為基礎,通過適當的強調與渲染,為觀眾呈現了郭老為學校、為學院鞠躬盡瘁的一生。鮮活的人物形象和生動的表現形式,成功展現了創校歷程中的艱辛與奮鬥,弘揚了老一輩科研教育工作者勇於開拓、自強不息、無私奉獻、躬身育人的精神,將學院艱苦奮鬥的精神內涵與大工的“紅色基因”傳承給學院師生。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