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邳蒼分洪道

鎖定
邳蒼分洪道,又名武河行洪道,沂、武河行洪道,屬淮河流域中運河水系河流。是為分泄沂河洪水,於1958年開闢的一條人工分洪河道,並承泄右岸9條支流2300平方公里流域面積的排水。上起位於山東省郯城縣李莊鎮王沙溝村西北的江風口分洪閘,西南流經臨沂、郯城、蘭陵(原蒼山)、邳州等縣(市)境,於江蘇省邳州大謝湖入中運河,全長74公里。
邳蒼分洪道建成後,與江風口分洪閘結合運用,制止了過去沂河分洪後的漫流危害。基本解除了武河沿岸50萬畝土地的洪澇和武、運分洪頂託的威脅。 [1] 
中文名
邳蒼分洪道
別    名
蒼邳分洪道、武河行洪道、沂
所屬水系
淮河流域中運河水系
地理位置
蘇魯交界
流經地區
臨沂、郯城、蘭陵(原蒼山)、邳州
發源地
郯城縣江風口
主要支流
陷泥河、南涑河、燕子河、吳坦河、東泇河
河    長
74 km
河    口
江蘇省邳州市灘上集

邳蒼分洪道工程背景

邳蒼分洪道上段,前身為武河,武河上游原為南涑河(有上涑下武之説)。而武河下游的山東省蘭陵縣(原為蒼山縣)、江蘇省邳州市地區(常稱邳蒼地區、郯蒼地區)自古為豐饒的農業區,耕地面積大、生存人口多。明清兩朝為引沂濟運,開江風口分沂水入於武河,武河再南入中運河,致使沂河西犯武河,洪澇災害頻繁。1748年(清乾隆十三年),為控制沂水入武河之泄量,於江風口建分洪壩。但因分洪量仍不能有效控制,致使邳、蒼、郯、新一帶屢遭洪澇災害。幾百年來,形成“開了江風口,水漫蘭山走,衝了二郎廟,捎帶四大哨”的郯蒼地區水災慘狀。
1955年,山東省沂沭汶泗治淮指揮部興建了江風口分洪閘,控制沂水入武泄量,設計分泄沂河洪水2000立方米每秒。1957年,沂沭泗大水,江風口閘門5次分洪,歷時10天左右,最大分洪流量達3380立方米每秒,總計分泄沂河洪水9.4億立方米。武河上段僅能行洪2000立方米每秒,到江蘇省境內洪水漫溢傾瀉,行洪區寬達25公里。洪水入中運河後,又遇南四湖洪水,駱馬湖以上運河兩岸盡成澤國。邳縣(今邳州市)236萬畝耕地有188萬畝受災。1957年汛後,徐州專署水利局編制了“江風口分洪道工程擴大初步設計及預算”,經淮委1958年2月23日批准,蘇魯兩省同時興建下游分洪道(即邳(縣)蒼(山)分洪道),以縮小行洪範圍,固定排洪線路。
邳蒼分洪道建成後,制止了過去沂河分洪後的漫流危害。基本解除了武河沿岸50萬畝土地的洪澇和武、運分洪頂託的威脅。 [1-3] 

邳蒼分洪道幹流概況

邳蒼分洪道在山東省的位置 邳蒼分洪道在山東省的位置
邳蒼分洪道的走向及水系 邳蒼分洪道的走向及水系
邳蒼分洪道,位於山東省臨沂市羅莊、蘭陵、郯城三縣(區)和江蘇省邳州市境內。從山東省郯城縣李莊鎮王沙溝村沂河江風口分洪閘起,經臨沂羅莊、郯城、蘭陵3縣區,在蘭陵縣徐橋西入江蘇境內,於古宅進入江蘇省邳州市,過卞家湖、艾山西、倚宿山,至江蘇省邳州市大謝湖(此為《江蘇省水利志》《蒼山縣誌》所載河口地址之一,大謝湖位於河口西側;《江蘇省水利志》另一處記載及《山東省水利志》為柳林莊,地名所指不確;《琅琊新聞網》載為灘上集,位於河口的中運河南岸)入中運河止,全長74公(《山東省水利志》記為77公里,山東境內40公里)。其中江蘇省境內34公里,流域面積2357平方公里。山東境內41公里,控制流域面積2261平方公里,其中山東省804平方公里,河道平均比降0.23‰。
從江風口閘於多福莊13公里,利用武河舊道,加固堤防,堤距800米,最窄處480米;多福莊以下平地築堤,束水漫灘行洪;多福莊至省界堤距由1200米擴展至1500米;省界至中運河堤距1500至2000米。設計分泄沂河洪水300立方米每秒,加上區間來水,按4500立方米每秒設計。分洪道地面高程:在江風口為56米,省界處34米,入中運河口為23.5米。
分洪道堤防,按灘地水深2米左右設計,東堤超高1.5米,西堤超高0.5米。並要求兩省西堤各留一段不加超高,使超標洪水向西岸高坡地漫溢。堤頂寬原定6米,後因勞力困難改為4米。堤坡迎水面1:3,北水面1:2,結合築堤開挖東西偏泓。 [3]  [4-5]  [6-7] 
其中,山東省段,在郯城境內長度4公里,流經李莊鎮,羅莊境內長度為17公里,流經褚墩、冊山、黃山3個鄉鎮街道;在蘭陵境內長度為20公里,流經莊塢長城兩鄉鎮。 [4] 
邳蒼分洪道起點江風口 邳蒼分洪道起點江風口
邳蒼分洪道入中運河處 邳蒼分洪道入中運河處
邳蒼分洪道下游邳州市雙廟村一段 邳蒼分洪道下游邳州市雙廟村一段
邳蒼分洪道上游邳州市鄒莊鎮一段 邳蒼分洪道上游邳州市鄒莊鎮一段
邳蒼分洪道江蘇省邳州段 邳蒼分洪道江蘇省邳州段
邳蒼分洪道上游郯城市武河故道一段 邳蒼分洪道上游郯城市武河故道一段

邳蒼分洪道水文特點

根據臨沂氣象站1961~2000年40年降雨統計資料,該區多年平均降雨量為814毫米,其中6~9月份汛期降雨量為605.8毫米,佔全年的74.4%,尤其集中在7、8月份。歷年最大降雨量為1358.2毫米,最小降雨量為457.0毫米。區域多年平均徑流深為300毫米,年均徑流係數為0.31。 [4] 
邳蒼分洪道是人工河道,其流量由人工控制,校核洪水流量3000立方米每秒。 [5]  [7] 

邳蒼分洪道主要支流

邳蒼分洪道建成後,原通過邳蒼地區南入中運河的多條河流被截斷,或改道,由中運河支流變為分洪道的支流水系。主要有陷泥河、南涑河、燕子河、吳坦河、東泇河、白家溝、汶河和西泇河等,支流大都位於邳蒼分洪道右岸。 [4] 
陷泥河,源自臨沂市蘭山區銀雀山街道,流經白莊、程莊、冊山等鄉鎮,於冊山街道鳳凰墩村西入邳蒼分洪道。全長27公里,流域面積193.2平方公里,河道平均比降0.79/1000。陷泥河流域多年平均年降水量為832.4毫米,多年平均年徑流深為283.1毫米,摺合年徑流量為5469萬立方米。 [8] 
南涑河,起點為蘭山區蘭山街道小山前村,訖點羅莊區黃山鎮李官莊村,河道長度42公里,流域面積279.1平方公里。河道規劃防洪標準為20年一遇;部分河段已按防洪標準治理。 [9] 
燕子河,原從沂堂鄉龍王堂發源,經為兒橋、西莊、楊官莊、西河頭、小屯至萬松山向西南納入小燕子河,經磨山鎮竇村、河套屯、蘆柞鄉墩頭至長城鎮為女橋,經邳州呦鹿山東向西南流入中運河。現燕子河是邳蒼分洪道的支流,發源於臨沂和蘭陵交界的丘陵地區,流經沂堂、神山、磨山、蘆柞、長城等鄉鎮,於省界以南100米處匯入邳蒼分洪道。河長56.8公里,流域面積311.55平方公里。 [6]  [10] 
吳坦河,系行洪河道,在吳坦村以上分東、西兩支。西支渲泄東泇河以東圈裏以南的丘陵來水;東支源出前閻郭莊的西燕子河,吳坦村以下始為吳坦河干流,南流至邳州境內經沙園於卞家湖北入邳蒼分洪道。吳坦河河道全長65公里,流域面積648平方公里,主要支流有四條:一是自蘭陵、費縣交界至前沂溝的東河,長25.5公里,流域面積117.8平方公里;二是自長新橋水庫至西坊上村北的支流,長21公里,流域面積63平方公里;三是自沂堂鎮後台井至吳坦的西燕子河,長30公里,流域面積38.6平方公里;四是自孫屯西至西王莊的糧田河,長17.4公里,流域面積37.21平方公里。 [11]  水成褐黑色,膠狀。 [6] 
東泇河,發源於蘭陵、費縣交界處山區,流經礦坑、大仲村、賈莊、小嶺、三合、南橋、長城8個鄉鎮,於長城鎮蘆汪村南流入江蘇省邳州市後改稱柴溝,在卞家湖入邳蒼分洪道。《沂州府志》載:“東泇水自費縣旗山下發源,東南流入蘭山界,經卞莊塔子山後分兩支,一支直南,趨三合村合陽明河水,達邳州境之泇口;一支繞東南流匯入郯城縣界之芙蓉河,亦達邳境之泇口,二支交匯復與西泇水會。”在塔子山東分支後,一支直南,趨三合村合陽明河水段是現在的運米河,其下游為現在的汶河。繞東南流匯入郯城縣之芙蓉河的一支,即為現在卞莊南的東泇河。已污染。
西泇河,發源於棗莊市東北、水澗溝東、高山西坡,流經棗莊市北部、蘭陵縣西部。原河道在江蘇省邳州市岔河鎮與汶河並流,經泇口入中運河。1958年冬,西泇河在岔河北改道向東,於林子村北入邳蒼分洪道。從會寶嶺水庫壩下至省界,河道長39公里,省界以上流域面積642平方公里。主要支流有下村河、峯下溝、水溝、陽明河和黃山前溝5條。《沂州府志》載:“西泇河出費縣抱犢山下,東南流經蘭山縣界,由神峯山城陽橋作字裏老鴰巷至朱家樓入邳境,下達泇口與東泇河水會。”此記與現在一致。
武河,為蘭陵、郯城2縣界河,河源原為江風口。現武河上游在郯城縣李官莊北從邳蒼分洪道分出,在蘭陵縣莊塢鄉多福莊北入境,到莊塢南,向西南流入蒼郯邊界。原在二廟鄉紅圈村,南流入江蘇邳州,於楚埠入中運河。1977年小涑河治理時,將武河改入郯城縣沙溝河,小涑河改入武河,2河於邳州向水溜復會納入城河,最後入中運河。武河在境內長32.2公里,沙溝河口以上流域面積19.73平方公里,最大流量84立方米/秒。已污染。
小涑河,原系涑河的1條支流,邳蒼分洪道建成後被截。現河道發源於莊塢鄉湧泉村附近,東北、西南流向。原在邳州古宅東入邳,於劉溝入舊燕子河。1960、1962年先後在邳蒼分洪道上建古宅、蘆塘涵洞,使原小涑河的水部分排入邳蒼分洪道。1978年在蘆塘東南800米處改道南下,于徐橋東改入武河,經武河流入邳州納注城河,入中運河。從湧泉至入武河處長18.8公里,境內流域面積72平方公里。河內魚蝦絕跡。
汶河,發源於賈莊鄉、向城鎮一帶山區,穿過孤山湖,在南橋鄉界坊,南流入邳州,於杏樹村西大墩涵洞入邳蒼分洪道,匯入中運河。境內河長22.55公里,流域面積164平方公里。主要支流有運米河、老陽明河、小店排水溝和皇路排水溝4條。河水已不能灌溉。 [6] 

邳蒼分洪道工程建設

邳蒼分洪道河道開挖

1955年興建江風口分洪閘,1957年至1958年蘇魯兩省開挖邳蒼分洪道。分洪道從分洪閘到多福莊為原武河河道,兩岸築堤行洪。多福莊至省界平地挖河築堤,分洪閘至蠍子山堤距由600米漸變為1公里,廖屯至沙埠為1公里,至蘆塘漸變為1.5公里入江蘇境。堤高3~4米,頂寬自江風口閘以下12公里內為2米,12公里以下為8米。兩岸支流在臨沂地區境內右岸有陷泥河、新涑河、程子河和燕子河,左岸有小涑河等注入。在左岸多福莊攔河處建分洪閘,設計流量200立方米每秒,1957年4月蘇魯兩省協議控制分洪流量84立方米每秒入武河。
該工程於1957、1958年兩期施工,因行洪道堤質量差,又於1963、1964年兩個冬春加固整修。左岸自江風口閘至徐橋築堤42.4公里,右岸從江風口閘至龐莊築堤40.2公里,修建涵洞23處,排灌站9處,石護岸1.48公里,至1985年底國家累計投資776萬元,完成土石方560萬立方米,工日437萬個,行洪能力達3000立方米每秒。該河自1974年後未再行洪,羣眾有麻痹思想,扒堤取土,竊取料石及涵洞設備,植樹、打壩蓄水,將造成分洪隱患。 [2]  [7] 
江蘇境內分洪道工程在邳州市境內,由邳縣動員民力4.86萬人,於1958年3月20日開工,當年7月停工,並於冬季復工,1959年5月完成,共完成土方570萬立方米,國家投資170萬元。 [3] 

邳蒼分洪道後續治理

邳蒼分洪道內邳州市有耕地7萬畝,兩岸數萬人賴以生活,興建分洪道時確定灘地一水一麥,但保麥措施未落實,灘地羣眾的生產、生活變未作妥善安排,一遇洪澇,羣眾生產生活非常困難。1964年,羣眾開始逐漸築起一些麥圩埝,興建一些橋樑閘壩,並開始由保麥逐步發展為“保秋”,降低了分洪能力。同時,灘面上還有一些老莊台和樹木、蘆葦等阻水障礙。1965年,水電部上海勘測設計院曾規劃十年一遇保麥標準,開挖西偏泓,分泄沿岸桃汛水,但未能實施。1970年和1971年汛期,都是在沒有分洪的情況下,僅分洪道內勞水高達600立方米每秒,因阻水嚴重,水位接近分洪水位,部分羣眾被水圍困,調用橡皮船進行搶救。1972年邳縣水利局編報“邳蒼分洪道清障移民安置及建設生產橋樑的設計及預算”,經江蘇省治淮指揮部報經水電部、淮河規劃辦公室批准同意後,於1973年汛前共小分隊灘地阻水圩埝計22個圩子,總長近20公里,拆遷灘地村莊居民1648户,割除蘆葦等行洪障礙5000畝,使行洪能力得到改善。
同年,徐州地區水電局還編制省內邳蒼分洪道設計任務書,要求開挖西偏泓,修築西隔堤。隔堤標準:三年一遇平槽泄流,二十年一遇洪水不過隔堤。由於對西隔堤標準問題,兩省意見不一致,這項工程未能實施。以後,邳縣水利局又編制了復堤設計,經江蘇省治淮指揮部報經淮辦批准,加固大謝湖至汶河口15.5公里長的西堤,共做土方36.6萬立方米,1974年底至1975年5月又繼續加固東堤柳林莊至艾山西段,長17.2公里,完成土方77.2萬立方米。 [3] 
1976年,臨沂地區水利指揮部根據水電部上海勘測設計院1965年編制“邳、蒼、郯、新地區統一排水規劃報告”及1975年4月水電部治淮委員會會同蘇魯兩省對小束河、武河、沙溝河等邊界水利工程協商治理意見,編制了“小束河、武河、沙溝河治理工程擴大初步設計。”其中規定:“1.武河在邳蒼分洪道東岸進口處建一引水閘,計四孔,每孔淨寬1.5米,高2.0米,閘底高程44.7米,閘身長24米,平時滿足武河灌區(蒼山縣)灌溉用水,汛期最大下泄量不超過84立方米/秒。在節制閘上端分洪道東堤打攔河壩將武河堵閉。2.小束河……在徐橋東沙溝崖村正北入武河。3.在徐橋以東、武河分叉處打攔河壩做截堵工程,使多福莊閘來水84立方米/秒,改道入沙溝河。”此工程水電部治淮委員會以(77)淮委規字第8號,省水利廳(76)水勘字第37號文予以批覆。
郯城、蒼山組織了實施。郯城縣工程任務有沙溝河河道開挖9公里,石護岸長3.9公里,建築物5座,及武河口土壩工程等。該工程從1977年投資興辦,至1979年12月12日竣工,分三期施工。共完成土方45.6萬立方米,砌石1.65萬立方米,混凝土65立方米,工日56.2萬個。用塊石1.7萬立方米,水泥2000噸,鋼材10.8噸,木材15.3立方米,石子58立方米,磚240方,生石灰29萬公斤,投資85萬元。
至此,武河行洪道源於沂河江風口閘,西南行,左岸郯地,右岸臨沂,至黃墩村南全部進入郯地,經桃園、前黃山、蠍子山至西山西分為兩支。一支是主流,又稱邳蒼分洪道,1955年建成江風口分洪閘後,由蘇魯兩省開挖,於西山村西向西南行,經東、西永安至朱家莊西南耿墩村北進入蒼山縣,至泇口匯入中運河。一支為武河,於邳蒼分洪道左岸進口處,建閘築攔河壩,西南行,於李家官莊南進入蒼山縣,經多福莊、高堯至莊塢村西南復入郯城縣北劉宅子村西,又西南行至沙溝崖村北,改道入沙溝河,至邳州溝上集西,匯入城河。原武河下游於沙溝崖村北,徐橋村東土壩以下,匯小束河來水,經徐橋、紅圈、朱洪埠、姚莊至溝上集西匯入邳州城河。 [1] 

邳蒼分洪道涵閘

江風口分洪閘,為鋼筋混凝土結構,弧形閘門7孔,閘高6.5米,閘總長96米,交通橋載重8噸,橋面寬4.3米。。江風口亦名武河口,是清代引沂濟運水口,乾隆年間建有石壩、石裹頭等工程,民國時期均已圮廢。建國前,江風口因無法控制分洪流量,為害邳蒼地區。建國後,為減輕郯蒼兩縣80萬畝澇災,確保沂河李家莊以下行洪安全和減輕對隴海鐵路的洪水威脅,1954年興建了江風口分洪閘。閘址位於郯城縣王沙溝村西北,1954年11月1日開工,次年6月建成。設計分洪流量2000立方米每秒。工程投資343萬元,完成土方128萬立方米,石方2.3萬立方米,混凝土和鋼筋混凝土1.1萬立方米。建閘後曾9次分洪,1957年超標準分洪3380立方米每秒,運用正常。也曾出現些問題,均已加固處理。 [7] 
多福莊閘,在邳蒼分洪道東岸進口處。1977年至1979年,蒼山縣按照淮委、省、地水利部門批示,在武河邳蒼分洪道東岸(左岸)多福莊北建4孔1.5×2米的進水閘,閘底高程44.7米,閘身長24米。原分洪200立方米/秒,根據蘇魯兩省協議,該閘平時引水灌溉,汛期控制最大進武河流量不超過84立方米/秒。 [1-2]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