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邢窯陶瓷燒製技藝

鎖定
邢窯陶瓷燒製技藝,河北省邢台市內丘縣傳統技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邢窯是中國唐代著名的七大名窯之一,邢窯始於北朝,盛於唐,衰於五代,燒製時間約800多年,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邢窯以產品種類豐富,胎質堅實細膩,裝飾技法精美,而成為唐代名窯。邢窯白瓷胎體堅硬細薄,叩之聲音清脆悦耳,釉面光潤,釉色潔白、乾淨而微閃青灰或淡黃,有“類銀”“類雪”之譽。其產品種類涉及人們生活的各個領域,故而“天下無貴賤通用之”。
2014年,邢窯陶瓷燒製技藝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Ⅷ-213。 [1] 
中文名
邢窯陶瓷燒製技藝
批准時間
2014年
遺產級別
國家級
遺產類別
傳統技藝
遺產編號
Ⅷ-213
申報地區
河北省邢台市

邢窯陶瓷燒製技藝歷史淵源

舊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內丘這塊大地上繁衍生息。新石器時代,先民們已經能夠燒製精美的陶器。距今已有近七千年的歷史,是中國陶器生產的發祥地之一。 [2] 
邢窯是較早燒製白瓷的窯場。早在北朝時期,邢窯窯工為了增加產品的白度,施用了化妝土護胎的技法,這是邢窯在瓷器生產中的一大創舉。首先利用匣缽燒瓷法,使產品的質量進一步提高,也是邢窯在瓷器生產中的一大貢獻。對以後的制瓷業產生積極的影響,具有較高研究價值。邢窯隋代透影白瓷的燒製成功。透影白瓷是邢窯白瓷中的藝術珍品,胎質和釉質不僅細膩潔白,而且還具有玲瓏透徹的特點,這一發現填補了中國陶瓷史上的空白。 [2] 
隋代已燒製出造型精美、透影性能較強的高檔白瓷。由北朝開始制瓷,經隋代的發展,唐代內丘縣城一帶已是窯爐林立、盛產精細白瓷的瓷都,成為中國白瓷生產的代表窯場,因內丘地處邢州而得名。邢窯以產品種類豐富,胎質堅實細膩,裝飾技法精美,而成為唐代七大名窯之一。其產品種類涉及人們生活的各個領域,除上貢朝廷,還遠銷海外十幾個國家和地區,達到“天下無貴賤通用之”。宋代,生產少量貢品,其制瓷規模已不能和唐代相比,從而逐漸失去了競爭力,漸漸地湮沒在歷史的長河裏。 [2] 
邢窯陶瓷

邢窯陶瓷燒製技藝工藝特徵

邢窯產品在造型和裝飾圖案上,會根據用途、銷售對象不同而變化,説明邢窯工匠能夠適應各個階層人士的精神追求而設計產品。細白瓷產品製作精美,體態豐盈,造型靈巧、雅緻,裝飾紋飾繁縟,作品看上去高貴而華麗,正好迎合了上層人士的審美觀。粗瓷多為民間用品,一般器型較為碩大、厚重,形制粗獷、大方,裝飾圖案簡練、流暢,具有鮮明的民間古拙、樸素之風。 [2] 
邢窯具有生產白瓷兼燒黃釉瓷、黑釉瓷、醬釉瓷及三彩器具等特徵。邢窯具有產品豐富的特徵。包括生產用具、佛教用具及冥器等。邢窯的白瓷器具具有圓唇口、短頸、豐肩和鼓腹的造型特徵。此類造型顯得莊重大方,雍容華貴。邢窯陶瓷器物具有典型的工藝特徵,在裝飾方面,有前期的胎體裝飾,唐代的刻花、印花、彩釉裝飾,陶塑、瓷塑的逼真造型,均顯示出窯工們高超的藝術神韻。 [2] 
隋代以後找出了青瓷轉變為白瓷,粗白瓷轉變為細白瓷的奧秘,從而出現了精細白瓷、透影白瓷創舉。在裝飾藝術上,一般人認為邢窯就是燒製白瓷的。其實不然,邢窯自隋、唐就開始,改變以往保守以素面為主的局面,出現戳印、貼花、印花、刻花、劃花、剔花、鏤空、捏塑、模印、三彩、點彩、陶塑、瓷等多種裝飾工藝。黃釉瓷、黑釉瓷、醬釉瓷等相繼問世,呈現出輝煌的邢瓷歷史。在裝燒工藝上,自北朝邢窯創燒起,碗類器形都用疊裝仰燒(口向上摞成摞燒,每件瓷坯間以三角支釘隔開)為主,隋、唐長期使用這種裝燒技法,窯工們不難發現這樣下去有很多弊端,在燒造中容易倒窯、流釉現象嚴重,出現釉粘連,器物內留有三角支釘痕,不美觀,殘次品較多,不好銷售等。窯工們不斷地改進燒製工藝,從中唐開始漸漸出現了疊裝覆燒法(口向下摞成摞,每件瓷坯間以三角支釘隔開),避免了以往問題的出現,產品質量也出現飛躍。 [2] 

邢窯陶瓷燒製技藝工藝流程

制瓷原料:高嶺土、黏土、石英石、長石、磁石等來配方製作白瓷。 [3] 
邢窯陶瓷燒製流程:
第一步:選料、粉碎、配方、淘洗、加工成泥漿,經沉澱、陳腐、瀝泥、和泥、揉泥後方可進行拉坯成型操作。 [3] 
第二步:成型修坯後,進行裝飾工藝,再用蘸釉、澆釉法施釉,晾乾後入窯燒製。 [3] 
第三步:點火後窯內温度逐漸升温,最高温控制在1380℃左右,採用氧化焰和還原焰燒造,控制好窯內温度。 [3] 
第四步:經還原後,最後出窯。 [3] 

邢窯陶瓷燒製技藝傳承保護

邢窯陶瓷燒製技藝傳承價值

邢窯開創白瓷生產之先河,代表了唐代白瓷生產的最高水平,為以後白瓷的發展和彩瓷生產奠定了基礎。邢窯延續燒瓷時間長,形成完善而獨特的體系,創造了不少先進的制瓷工藝,這些工藝被其他窯效仿,使邢窯文化成為古陶瓷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2] 
邢窯白瓷的發明與製作,打破了自商代以來,以青瓷一統天下的局面,形成了中國史上“南青北白”的新格局。為白瓷及花瓷、彩瓷多元化生產奠定了基礎。是陶瓷史上一座輝煌的里程碑。 [2] 

邢窯陶瓷燒製技藝傳承人物

張志忠,男,漢族。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項目名稱:邢窯陶瓷燒製技藝。 [4] 

邢窯陶瓷燒製技藝保護措施

1983年初,內丘縣文化館工作人員在城區一帶開始調查古瓷窯址。 [2] 
1983年12月,內丘縣地名辦公室編纂出版的《內丘縣地名志》,收錄了發現古瓷窯的情況。 [2] 
1984年8月,內丘縣文化館編著的《內丘縣文物志》,收錄了邢窯遺址調查和發現情況。 [2] 
1996年,邢窯遺址被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5]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公佈,邢台市邢瓷燒製技藝研究院獲得“邢窯陶瓷燒製技藝 ”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6]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邢窯陶瓷燒製技藝項目保護單位邢台市邢瓷燒製技藝研究院評估合格。 [7] 

邢窯陶瓷燒製技藝社會影響

社會活動
1985年7月,在內丘縣文化館舉辦了邢窯出土瓷器展覽。 [2] 
1985年12月8至12月9日,內丘縣人民政府邀請以中國古陶瓷學會會長馮先銘先生為首的11位古陶瓷專家就內丘縣境內發現邢窯遺址進行了實地考察,觀看了瓷器標本,舉行了學術座談會。 [2] 
1986年4月21日,河北省文物局、省博物館、省文物研究所30多名專家來內丘實地考察邢窯遺址,鑑賞邢瓷標本。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