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邕劇

鎖定
邕劇,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地方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邕劇流傳於廣西、廣東、雲南、貴州等省及越南、柬埔寨等國。它起源於湖南,屬皮簧聲腔系統,因活動中心在古邕州一帶,且用邕州(南寧的古稱)官話演唱,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將之定名為“邕劇”。邕劇的表演線條粗獷有力、淳樸雄壯,是南派武功和粵西風骨的結合。邕劇雖然是漢民族創造的皮黃戲曲劇種,但長期在壯族聚居的桂西南地區流動演出,其舞台語言、音樂、扮相、行頭、劇目內容等方面潛移默化地融進了壯族文化元素,發展成為西南各民族共有的戲曲藝術。 [1-3] 
2008年6月7日,邕劇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編號Ⅳ-138。 [4] 
中文名
邕劇
批准時間
2008年6月7日
非遺級別
國家級
遺產編號
Ⅳ-138
遺產類別
傳統戲劇
申報地區
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
保護單位
南寧市民族文化藝術研究院 [1] 

邕劇歷史淵源

邕劇演員表演高空跳躍
邕劇演員表演高空跳躍(2張)
明代以來,海事日興,廣東商人幾深入桂東南、桂西南各縣鎮。各地廟宇、會館多建有戲台。粵班有可能傳入廣西。又據清乾隆年間吳長元《燕蘭小譜》記載,湖南郴州藝人劉鳳官“自幼馳名兩粵”。可見祁劇在清初也有可能傳入廣西的白話(粵語)地區。
清代同治四年(1865年),宣化縣興天彩班至越南諒山一帶演出約三年。以後又有陸續至越南河口、老街等地演出的。在滇越邊境演出時,被稱為是“廣戲班”。
清代同治七年(1868年),宣化崛起全新鳳、壽新鳳、合新鳳、樂堯天四大名班,標誌着邕州班(邕劇)的長足發展,並確定了以南寧為中心的戲班對各地的影響。這一時期,較有影響的藝人在表演上已逐步形成了粗獷、豪放的藝術特點有一系列不同於粵班的固定程式,足可與粵班相抗衡。
清代同治以後,在桂東、桂南和桂西的地區,粵班和邕州班同時、並錯落地在各處演出。
清代光緒年間,邕州戲曲班已有了更大的聲勢。據黃海安撰《劉永福歷史草》載,光緒七年(1881年)劉永福奉旨掃墓,“演戲兩晝夜”。光緒二十四年中法戰爭後,駐守邊境的廣西提督蘇元春在龍州主辦祭祀亡靈的大醮邀,南寧富貴華班連演四十九天。
清代光緒末年,邕州戲曲班藝人也有至廣東上六府、下四府甚至廣州搭班演出的。如宣化籍藝人“宣化發”在廣州搭班演出等。
辛亥革命(1921年)後,原清廣西提督陸榮廷被推舉為廣西督軍、掌軍政大權。陸榮廷為南寧附近武緣(今武鳴縣)人,愛好戲曲,遂由劉玉堂將當時的戲班藝人梁燕魁、莫麗軒、武緣八等集合在一起,組建軍轄的軍民樂班。陸榮廷撥款一萬五千大洋,購置戲裝、樂器、把子及黑船兩艘。直至民國二十年(1931年),因領班梁燕魁病故,方散班。後部分人員在此基礎上另建嶺南樂班。
邕、粵劇經歷了在廣西粵語區數十年共生共濟,僅以粵(廣府)班、邕州戲曲班分野而重新劃分為粵劇和邕劇(或新戲和老戲)的歷史。
邕劇表演人物
邕劇表演人物(2張)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部分原由廣東來的粵劇班紛紛返粵,部分粵劇團包括原由本地班改組的粵劇團,則落户廣西。但由於市場蕭條而處於不景氣的狀態除少數藝人,如小武麗、花旦細等臨時組班至雲南省廣南縣謀生外,多數紛紛散班解體,多數人則改行轉業,故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邕州當地的戲班和藝人已寥寥無幾。
1949年12月,廣西全境解放。一些流落各地的戲班藝人紛紛返回南寧。
1951年1月,南寧的戲班藝人在南寧市人民政府的組織下,成立了南寧市人民邕劇團,並正式為該戲曲定名為“邕劇”。為配合清匪反霸、土地改革、宣傳婚姻法而演出了《白毛女》《小二黑結婚》等。
1956年6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召開全國戲曲劇目工作會議,提出豐富上演劇目,發掘傳統劇目等問題。10月,成立了廣西省桂劇傳統劇目鑑定委員會。
1957年3至5月,成立廣西省邕劇傳統劇目鑑定委員會,隨後即組織專人從事劇本記錄整理、校勘、編輯、彙編成《廣西戲曲傳統劇目彙編》。
1958年9月,南寧市人民邕劇團改為全民所有制,更名為國營南寧市邕劇團。
1959年10月,廣西戲曲學校建校並開辦了邕劇班,培養了一批後繼人才。
文化大革命(1966)開始後,南寧市邕劇團停止活動,不少藝人改行轉業,部分青年演員調入南寧市革命委員會毛澤東思想文藝宣傳隊(1972年改稱為南寧市文藝工作團,1973年又恢復併入南寧市粵劇團),邕劇幾瀕於消亡。
1977年10月,廣西壯族自治區文藝調演時,南寧市粵劇團方以創編的獨幕邕劇《忙季鐘聲》參加了文藝調演,但邕劇團未能恢復。
直到21世紀初,在相關職能部門的重視下,收集、整理邕劇相關資料及使邕劇團恢復重演,才使邕劇得到傳承與發展。 [5-7] 

邕劇文化特徵

邕劇角色行當

邕劇的角色行當,基本上分生、旦、淨、醜四門。原本多由武生(鬚生)、小生、散發旦和花臉四行當家(主演),後來又逐步銜變為以小武和花旦為主,同時為了適應觀眾的愛好和需要,原來只處於次要地位的醜行,也進入了主要的行列。
邕劇的藝術風格以武功見長,因而很適合表演悲壯激昂的劇目,故多以武生為主要演員。其特殊的武功有:“大過山”,表演時將桌椅疊高,斜豎一條大竹杆,由小武和花旦爬上去,在竹杆上表演武技,然後從桌椅的空檔鑽過去。其他如“跳台”、“鏟椅”、“跳椅”等,都是經常表演的武功技術。邕劇的小武演員,不僅要武功過硬,而且還要具備唱、念、做等方面的表演技巧,因為有很多劇目,在演出時,戲中的大段唱詞、唸白都是在武打的過程中演唱的,而且武打的動作難度比較大,要邊舞邊打邊唱,演員功底不好,就不容易做到。 [8] 

邕劇旦行表演

邕劇旦行表演藝術的特點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全能性,二是技巧性,三是多面性。
全能性
邕劇節目技藝的表演 邕劇節目技藝的表演
即旦行主要演員必須“通行"發展,以散發旦為主,能兼演正旦、花旦,甚至老旦。老藝人蔣細增在《邕劇是南寧戲》中説,邕劇的行當不同於別的劇種:“基本上是生、旦、淨、末、醜,但主要的是兩大行當。當家生除不演旦角外,還能扮演一個劇目的全部角色。當家旦除了男角之外,青衣、散發、刀馬、武旦、小旦、老旦、丑旦全能扮演。邕劇旦行的全能性,還指唱、念、做、打全能。
技巧性
即戲曲表演程式規範熟練,“手眼身步法”等基本功過硬,無論扎靠跳台(即穿靠起霸)、跑圓場、耍水袖,還是抖散發、絞紗(即烏龍絞柱),甚至揆椅、鏟椅、鏟台、打把子都能勝任。如散發旦飾演《王慶賣武》中的段三秀,要能“打真軍器”(使用開刃的真刀真槍開打)等。
多面性
能體現西南地區各族婦女不僅善良賢惠,而且勤勞、勇敢、能幹、潑辣的性格特點。西南地區各民族一直在一定程度上帶有母系社會的痕跡,保留着“女主外、男主內”的習俗,婦女賢淑而強悍。邕劇旦行表演亦剛亦柔,就是這種民風的反映。如《鳳凰台》中的大喬,在陣前對打之後生擒孫策,與其共諧連理;而《紫金帶》中的怒斬黃袍的陶三春叫《玉門關》中幫助楊七郎攻關破陣的杜金娥等等,都是扎靠橫刀、英姿颯爽的巾幗英雄。
邕劇傳統劇目中,許多重要的排場,如“諫夫”“追夫”“教子”“罪子”“殺忠妻”殺奸妻”等,都必須依賴旦行參與。邕劇排場不僅是構成新戲的手段,也是培養青年演員的有效形式,旦行演員們往往通過學習各種排場,掌握表演的基本技能。 [7] 

邕劇語言與唱腔

邕劇的語言用桂西南官話,並含有大量的白話、客家話、平話和壯話的民間習語、詞彙、諺語、歇後語,唱法與邕州當地歷史條件、地理環境、風俗習慣和語言特徵等結合,在長期的藝術實踐及提煉中形成該劇種的色彩風格。
邕劇《三進京》劇照
邕劇《三進京》劇照(2張)
邕劇是屬於皮黃聲腔系統的劇種,唱腔以西皮和二黃為主,稱為“南路”和“北路”,以下又分為各種叮板的形式,如【首板】【平板】【二流】【滾花】【哭板】【煞板】【弋板】【吊板】等。此外,還有大量的雜腔(或叫輔佐腔),如安慶調、七句等,另外還有將近百支的曲牌小調。總的來説,“南路”的曲調流暢、平和,節奏比較穩定,速度也較緩慢,適於表現悲傷、抒情或感嘆的情緒。“北路”曲調則較剛勁有力,音程跳動較大,節奏形式也較多樣,適於表現慷慨激昂或歡悦的情緒。根據具體的劇情要求,經過不同手法的處理,不管用“南路”或“北路”的唱腔曲調,都有適應多種變化的形式。如按照人物的性格、年齡、性別的不同,各行角色在唱腔和發音上就分別有生、旦、淨、醜各種不同類型的唱法和唱腔,並還有正、反調和各種叮板的變化(叮板即京劇中的板眼,板是音樂拍節小節的第一拍,叮是其他拍)。唱腔的節拍,一般有兩種。一種是固定節拍,就是一板三叮(即4/4拍子)和一板一叮(2/4拍子)的;再一種是流水板,即有板無叮(1/4拍子),因其節奏較快,又叫做“撞點”。其唱法也是就字音行腔,唱詞的基本格式和結構,也大多是十字格或七字格。 [8] 

邕劇伴奏樂器

伴奏樂器由武場(打擊樂)和文場(管、絃樂)組成。打擊樂的主要樂器,有文鑼、武鑼、大鈸、谷魚、沙鼓和馬蹄鼓、戰鼓等;絃樂和管樂的主要樂器有二絃(狀似京胡,較粗大,音高亢嘹亮)、二胡、月琴、三絃、嗩吶、笛子等。隨着邕劇改革發展的需要,後來又增加了椰胡、揚琴、直簫和喉管等樂器。邕劇的鑼鼓點子很豐富,分有唱(念)功方面和做(武)功方面的鑼鼓,還有曲牌鑼鼓等。常用的鑼鼓點子,就有六十多種,如:〔衝頭〕、〔地錦〕、〔開邊〕、〔合頭〕、〔擲捶〕、〔陰鑼鼓〕、〔洗馬鑼鼓〕、〔相思鑼鼓〕等等。 [8] 

邕劇代表劇目

邕劇的演出劇照
邕劇的演出劇照(9張)
邕劇的主要劇目,約有400多個,大都取材於唐、宋時期的歷史演義和古代傳奇,也有民間傳説的題材。如反映北宋楊家將的《楊八姐搬兵》《攔馬過關》《轅門斬子》《碰碑》《高旺進表》《五台會兄》等。反映唐代題材的如《汾河灣》《算糧登殿》《梨花罪子》《李槐賣箭》《斬雄信》等。取材於三國的如《長坂坡》《戰馬超》《攔江截鬥》《轅門射戟》《黃忠開弓》《二氣周瑜》《三氣周瑜》等。此外,還有被稱為江湖十大本戲的《一捧雪》《二度梅》《三官堂》《四進士》《五代榮》《六子爭》《七賢眷》《八陣圖》《九蓮燈》《十美圖》等十齣戲。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也整理改編了一些傳統劇目,創作了新劇目如《楊八姐搬兵》《黃花山》《雪仲冤》《西河會》《玉堂春》《攔馬走關》《五台會兄》《畫扇》《春滿櫃枱》《三里灣》《虎穴擒鷳》《忙季鐘聲》《百鳥衣》等。 [8] 

邕劇傳承保護

邕劇傳承價值

邕劇紮根民間,在歷代藝人的精心打造下逐步完善成熟,具有深厚的文化積澱和文化價值,形成了一整套帶有濃郁鄉土氣息和民族特色的音樂唱腔、表演程式、演出劇目,在民間擁有觀眾羣體。
大型邕劇《玄奘西行》
大型邕劇《玄奘西行》(12張)
邕劇與其他戲劇一樣,是具有娛樂價值和教育價值的藝術形式。首先,邕劇具有娛樂價值。過去的戲劇之所以受到該時期人們的青睞,是由於戲劇本身具有的娛樂價值。基於人與社會的普遍性需求,邕劇的發展越來越考慮到娛樂性質,由原來的娛神逐漸發展到多元的娛人。過去的社會發展和傳媒技術相對落後,人類娛樂的方式很單一,而邕劇這種集武術、聲腔妝容、嬉戲、情趣、講述於一身的藝術形式自然成為了舊時邕州一帶人們茶餘飯後消遣時間、豐富生活的方式。其次,邕劇具有教育價值。一方面,過去的教育水平相對落後,人們進入學校接受教育的機會甚少,而邕劇上演的劇目多數來源於歷史文化和文史故事,人們通過欣賞邕劇來學習文史常識;另一方面,劇中的各類人物塑造,其奸詐、忠良、正義、邪惡、貪婪和無私等強烈的人物形象會生動地通過舞台和藝術化的形式呈現給觀眾,觀眾通過觀看獲得自身的情感價值判斷,從而形成價值取向,邕劇的教育功能就是基於觀看到判斷再到形成的過程。 [1]  [9] 

邕劇傳承狀況

雖邕劇團每週都會有好戲上演,但得不到宣傳與弘揚,社會環境的改變與娛樂方式的多樣化使邕劇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存在困難。從新會書院的現狀看邕劇:首先,空間狹小。新會書院是邕劇的文化展示場所,但其年代久遠,整個空間包括彩排,演出和觀眾席都較為狹小,在有限的空間中,邕劇的發展也受到了一定的制約;其次。市場不景氣。在高消費的社會環境中,邕劇演出的市場較小,每週雖都有邕劇在新會書院上演,但次數有限,藝人的待遇一般,更由於相對較低的待遇導致藝人招徒困難;再次,傳播平台小。邕劇已被編入廣西的高中美術鑑賞課,但由於宣傳的力度小,導致羣眾的關注度低,缺少受眾,尤其是缺少年輕的受眾。由以上三點可見,傳統民間藝術逐漸被邊緣化,邕劇的傳承和發展受到了很大程度的制約。 [9] 

邕劇傳承人物

洪琪,女,1944年11月生,漢族,南寧市邕劇團演員。2009年,洪琪入選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邕劇”代表性傳承人。 [10] 

邕劇保護措施

傳承人物——洪琪
傳承人物——洪琪(2張)
2011年,新會書院建築成為邕劇展示中心,裏面不僅有“邕劇天天演”,而且還有邕劇歷史、行當、唱腔、服裝和臉譜等文化信息的靜態展示。 [2] 
2012年5月,南寧市民族文化藝術研究院掛牌成立,並在12月舉行的“搶救、傳承、發展—大型傳統邕劇《三進士》開排儀式”,這是南寧為搶救稀有劇種、保護南寧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的探索。 [11-12] 
2018年8月開始,南寧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粵劇、邕劇)傳承保護基地設計完成後開始建設,該項目投資人民幣1200多萬元用來改造傳承保護基地面積2100㎡,該基地用來活態傳承、互動體驗、科普教育、培訓研究、文化交流粵劇、邕劇等。 [13-14]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南寧市民族文化藝術研究院、南寧市戲劇院、南寧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獲得邕劇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15] 
2023年10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南寧市民族文化藝術研究院、南寧市戲劇院、南寧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獲得邕劇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25] 

邕劇社會影響

邕劇重要活動

新編邕劇《縣長請客》 新編邕劇《縣長請客》
2016年11月,南寧戲劇院攜邕劇代表劇目《三進士》亮相在北京舉辦的南方戲曲匯演,這是作為廣西四大地方劇種之一的邕劇首次在北京演出。 [2] 
2019年6月,戲劇《邕劇〈牧虎關〉——為圍鑼與電子音樂而作》在南寧舉辦的第八屆中國—東盟音樂週上演出,這是邕劇經典唱段與電子音樂融合作品首次亮相。 [16] 
2020年1月,邕劇摺子戲《雙陽公主追夫》和經典劇目《三進士》在廣西文化藝術中心精彩亮相,旨在弘揚傳承南寧戲曲藝術。 [17] 

邕劇榮譽表彰

1953年,邕劇《攔馬過關》參加中南區第一屆戲曲觀摩會演,獲得了優秀劇目獎。 [18] 
2004年,邕劇《開泰新聲》在第二屆中國濱州·博興國際小戲藝術節上,獲金獎和稀有劇種保護獎及5個單項獎。 [18]  [19] 
2005年,邕劇《縣長請客》在第三屆中國濱州·博興國際小戲藝術節,獲優秀推薦劇目獎及第七屆五象工程文藝獎。同年,新編神話邕劇《龍象塔奇緣》在廣西第六屆劇展,獲二等獎及十個單項獎 [20-22] 
2007年,邕劇《歪打正着》第二屆“中國戲劇獎·小戲小品獎”評選中,獲小戲類優秀劇目獎及觀眾最喜愛劇目獎等。 [19]  [23] 
2019年12月,邕劇《頂螄山人》入選該年度廣西優秀劇目名。 [24]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