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還鄉河

鎖定
還鄉河,古稱浭水(庚水)。海河流域北系薊運河的支流。還鄉河發源於河北省遷西縣新集以南泉莊村,流經河北省唐山市豐潤區玉田縣,在寧河匯入薊運河入海。全長160公里,在豐潤境內60公里,流域面積460平方公里。還鄉河原為常年河,因水量大部分控制在上游水庫,已成為季節河流。 [1-2] 
又名巨梁河,1984年引灤入還,灤河水從大黑汀水庫放出,進渡槽過涵洞從南觀村東鑽出注入小草河,於柴家灣村進入還鄉河。還鄉河於巖口村西納牽馬嶺溝(季節河),五鳳頭納鐵廠小河,在偏峪進入邱莊水庫,邱莊水庫已經成為豐潤一個重要旅遊區。 [1] 
中文名
還鄉河
古    名
浭水(庚水)
所屬水系
海河流域北系薊運河的支流
發    源
河北省遷西縣新集以南泉莊村
全    長
160公里
流域面積
460 km²
流經地
唐山市豐潤區、玉田縣

還鄉河河流概況

還鄉河簡介

還鄉河古稱浭水(庚水)。海河流域北系薊運河的支流。
還鄉河發源於遷西縣新集以南泉莊村,流經夾河,新莊子,到巖口入豐潤境,向西南入邱莊水庫,從水庫往南流經左家塢、泉河頭至城關,河道西折經高麗鋪、七樹莊鎮,再折向西南經田富莊、白官屯、等村鎮,從燕子河三百户屯南出境入玉田縣
在寧河匯入薊運河入海。全長160公里,在豐潤境內60公里,流域面積460平方公里。
還鄉河原為常年河,因水量大部分控制在上游水庫,已成為季節河流。 [1] 

還鄉河名稱由來

相傳,北宋靖康二年(1127年),徽宗趙佶被金擄獲,解五國城,途徑豐潤浭水河,徽宗駐馬橋頭,凝視西流浭水嘆道:“凡水皆東,唯此獨西,吾安得似次水還鄉乎?”後浭水易名還鄉河。 [1] 
從新集逆河而上,東行3裏,有一個美麗的山村,名叫泉莊。
在這個村的東南角有一口長4米,寬2米,深2米的方塘,塘內泉水粼粼,清澈而透明,潺潺湲湲向西流去,這便是蜿蜒在華北平原上130公里長的還鄉河的源頭。
豐潤縣誌》雲:“一泉湧出,匯成方塘,澄碧中噴珠累累,西流成河。”泉莊聲雲寺碑記雲:“(遷安)城西北七十餘里,有村曰泉莊,山不在高而秀,水不在深而潔,還鄉之水發源在焉。” [1] 
乾隆二十年(1755年)修纂的《豐潤縣誌》中,載有《國朝怡賢親王營田奏議》,分析了豐潤的地理及河流狀況,並因地制宜地提出了治理之策。 [1] 

還鄉河歷史興修

豐潤隸屬薊州,其北部“負山帶水,湧地成泉”,水資源豐富。
允祥在對豐潤西北部的天宮寺、牛鹿山、鐵城坎地方進行實地勘察之後提出:於以上地方及沿河積水之處,“或疏泉,或引河,可種稻田數百畝,多至千餘畝而止”。
豐潤西南地方,為陡河所經之地,河旁村莊有上稻地、下稻地、官渠等,自古以來就是“圩田種稻之處”,而且自宣各莊以下地方,“至今稻田數百頃,村農以此多至饒裕”。
(乾隆二十年《豐潤縣誌·山川》)鑑於此,允祥提出:如果將這些地方的經驗推而廣之,在陡河沿岸修築堤防,多設水閘,根據水旱情況及時對河水加以存蓄、排泄,不必另行籌劃,就可以在沿河兩岸拓展出無數水田。
豐潤縣南部毗鄰渤海,是眾水所歸之地。
這裏田野廣袤,平疇萬頃,土質肥沃,水源充足。三家河、汊河、龍堂灣河、泥河四河之水源源不斷,穿境而過,向西入薊運河
可是,自古以來只有聽任河水滾滾西逝,“而田疇不沾勺水之利,為可惜也”。
為此允祥提出:如果從東北方向開鑿大渠,引陡河之水溝通四條河道,使五河之水互相調劑,並在四河之間的土地上多開水溝、水渠,使得四河流域百里地方上下溝通、左右逢源。
無雨之際,引水溉田,農作物無干旱之患;逢雨多時,則田內水達於溝,溝水達於渠,渠水匯於河,河水歸於泊,可保農田無水澇之災。
豐潤縣南,接連大水泊,在允祥的倡導之下,當地農民在水泊東南面開渠,把泊內積水引人陡河,使泊內之地成為可耕之田,從而有效地擴大了耕地面積 [1] 
對於冀東遷安縣的水利,允祥也提出過一些有益見解。
遷安境內的還鄉河,又名浭(左邊水字旁,右邊一個“更”,偶打不出這個字)水。它發源於縣城東北7o裏的黃山之麓,“一泉湧出,匯為方塘,澄碧中噴珠累累,西流成河,水勢甚駛”,流經遷安、豐潤、玉田入薊運河歸海。 [1] 
早在明代,徐貞明就在其《西北水利議》中提出:還鄉河“夾河皆可田之地”。 允祥則從還鄉河沿岸農民引水種菜的做法中得到啓發:如果能夠引浭水灌溉沿河稻田,即可化害為利,使“敗稼之濤”變成“長稼之膏澤”。他還辯證地看到:“凡漬而為害者,皆分而為利者也。現在近河居民,引流種菜,千畦百隴在在皆然,曾未見利於圃而不利於農者也。”因此規劃在“沿河一帶建閘開渠”。(1931年修《遷安縣誌·山川》) [1] 
就這樣,在還鄉河兩岸開闢了大量的稻田,“雍正四年,縣誌東北三里河徐流營西北雲峯寺等處,營制稻田共一十二頃七十八畝四分。
五年,縣誌西北泉莊營治稻田共二頃五十畝。東南丁家泉、半坡營、蘆溝堡、磨眼泉等處,農民自營稻田九十九畝。”(同上)這1620餘畝稻田的開發,在遷安縣的農業發展中,佔有重要的地位。
它不僅提高了遷安縣的糧食產量,而且使還鄉河上游的水勢得以分流,從而減少了下游水害。
在治理冀東河流時,允祥是將興利與除害並重的。
還鄉河素有“三灣九曲”之稱,極易發生河患。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還鄉河在運頭河地方決口,奪道而西。直到雍正元年(1723年),決口才被堵塞。
但是河道狹窄,堤壩低矮的問題沒有得到根本解決。河堤東決則淹豐潤,西決則淹玉田。
兩縣人民提出對河道進行改造:“展狹為廣,改曲為直。”怡親王允祥綜觀治河全局,認為這樣做“恐下游益滋衝潰之患”。
於是,“酌量於甚曲之處劉欽莊、王木匠莊各開直河一道”,並對部分河堤“拓而廣之,更加高厚”,從而達到“無沖決之患”。“其橡子莊、牛兒頭一帶出口,河身亦浚疏寬深、沿河沮洳之場皆成膏壤矣。”(《畿輔通志》卷八十三) [1] 
八旗通志》對允祥治理京畿水利之事有如下記載:自雍正三年受任總理京畿水利營田事務,“期年,粳稻豐稔,民益趨事
甸服之內,數千裏之沮洳污萊,悉成沃壤。”(《八旗通志》卷一三四)結合《畿輔通志》、《豐潤縣誌》和《遷安縣誌》等方誌的記載來看,《八旗通志》對允祥治水功績的記載是符合事實的。
允祥在冀東地區興修水利、治理河泊,確實為當地農業的發展做出了很大貢獻 [1] 

還鄉河污染

2010年,豐潤區還鄉河出現大量死魚 [3] 
經治理,還鄉河水質變好。

還鄉河生態治理

還鄉河工程簡介

還鄉河城區段生態治理工程是區委、區政府確定的“三點、一帶、兩大功能區”城市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該工程東起東馬莊,西至城西外環路,全長約10公里,總投資13億元。總體治理思路是:先治污、後治河、梯次跟進建景觀,進而帶動兩岸開發。通過生態治理,消除河水污染,河道蓄洪和泄洪能力,來滿足城市防洪要求,完善道路、橋樑、管網等基礎設施,使還鄉河沿線形成一條水清、岸綠、景美的城市景觀帶,從而帶動周邊區域改造,推進城市經濟、文化帶的形成。
該工程主要包括四項內容:
一是水利工程。按城市防洪要求,治理水體和河道,修建橡膠壩、溢流堰、泵站等水利設施。
二是基礎設施工程。建設兩岸道路、管網、橋樑等基礎設施。
三是景觀工程。以自然生態為主,結合豐潤歷史人文,營造濱水園林景觀。四是開發建設工程。充分利用治理成果,對治理範圍周邊可開發地塊進行綜合開發建設,並推動河沿岸城中村平改的開發建設。整個工程分三期組織實施,一期工程:東起東馬莊,西至新豐橋。二期工程:東起新豐橋,西至潤澤路。三期工程:東起潤澤路,西至西外環。

還鄉河一期工程

投資1.1億元,於2005年5月動工,鋪設了10公里長的引水管線,建成了水面達10萬平方米的“浭水
湖”,並增設了划船、垂釣等娛樂設施;修建了煙荷橋、團結橋和小韓莊橋等景觀橋,完成了佔地60畝的“煙荷風清”景區建設及兩岸硬化、綠化和亮化工程,於2006年5月實現一期工程全線蓄水,初步呈現了水清、岸綠的濱水景觀

還鄉河二期工程

計劃投資7.37億元。於2010年9月初開工建設,主要包括:河底排污、清淤、河底防滲處理,河道岸牆砌築、駁岸護砌,修建擋水橡膠壩3座等水利設施;建設兩岸濱河道路,鋪設雨水、污水及供水管網及煤氣、熱力、電訊等管線;修建車站路、幸福道、公園道、端明路四座跨河橋樑,維修潤澤橋。在此基礎上,以自然生態為主線,結合豐潤歷史人文,營造濱水園林景觀,包括河道兩岸邊坡綠化、馬道鋪裝和梵寺流鍾、浭水朝京、平沙落雁三個景區。在工程實施過程中,本着人性化、建精品原則,充分徵求唐山水利設計院和浙江大學規劃設計院的意見,擬在二期北岸原有
三個景點的基礎上,在南岸新增四個帶狀遊園,以更好地滿足居民休閒需求。同時,為保證還鄉河一、二期河道內水系循環,鋪設8000米中水管線,將從污水處理廠每天調用中水約5000噸,用以補充河道蓄水。
河道工程已完成,2011年6月18日正式蓄水。欄杆欄板已安裝完畢;一標段的二級擋牆、路緣石鋪設、左岸電纜管敷設已全部完成;二標段毛石混凝土擋牆已砌築完畢;三標段的綠壩、漿砌石擋牆及毛石混凝土擋牆已全部完工。二期整體工程已完成90%,其餘工程項目正在順利進行中,預計2011年幾月全部完工。
還鄉河整治工程為唐山市城市名片工程,對提高唐山市和豐潤區城市品位、擴大知名度都具有深遠意義。我們有理由相信,在市、區兩級黨委和政府的正確領導和關懷下,在各方面的協調、配合和努力下,本次綜合治理工程建設勢必取得成功,還鄉河必將走進又一個光輝燦爛的新紀元,給豐潤區人民交上一份滿意答卷!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