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邀帝城

鎖定
邀帝城,一名迎駕城,始建於西漢盛年,用於紀念漢高祖在其地邀請豐縣父老並免去了家鄉豐縣的徭役。遺址位於江蘇省徐州市豐縣宋樓鎮葛芭草集村(簡稱:草集村)。
中文名
邀帝城
別    名
迎駕城
所屬地區
江蘇徐州豐縣宋樓鎮
地理位置
江蘇省徐州市豐縣宋樓鎮葛芭草集村
面    積
村用地面積為2158000平方米
政府駐地
宋樓村
電話區號
0516
郵政編碼
221700
氣候條件
黃淮
人口數量
草集村1100
著名景點
高祖廟(後改為邀帝城寺)
車牌代碼
蘇C
方    言
徐淮片-豐縣方言

邀帝城地理位置

原邀帝城歷經黃河決口洗滌,現僅存遺址;按照明隆慶版《豐縣志》記載,其址位於現在宋樓鎮的葛巴草集村。 2009年,豐縣宋樓鎮葛芭草集村發掘出漢代邀帝寺遺址,經市縣考古部門確認,為古邀帝城遺址。邀帝城最初為漢時紀念開國皇帝劉邦榮歸故里而建,原名迎駕城。歷代不斷整修完善,清嘉慶元年黃河從碭山縣龐家林決口,邀帝城寺不幸毀於大水。此次豐縣邀帝城的重現,對於證明劉邦的故里沛郡豐縣中陽裏在今邀帝城遺址附近的學術新論,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意義。
邀帝城地理位置 邀帝城地理位置
豐縣志》(清光緒版)卷十五“古蹟類”載:按《史記》:高祖徵黥布過故地沛邑留十餘日,作大風歌去沛,沛中空,縣皆之邑西,獻復留止張飲三日,沛父兄皆頓首曰:“沛幸得復,豐未復,唯陛下哀憐之。”高祖曰:“豐,吾所生長,極不忘爾,吾特為其以雍齒故,反我為魏。”這就是説,漢高祖帝業既成,衣錦還鄉,歸宴父老,因為劉邦委任的豐縣縣令沛縣籍的齒雍帶領部分豐縣子弟反叛了他,投降魏國,所以引起劉邦的不滿,開始時加恩了沛縣(減免賦役)不優待豐縣,經父老懇求,豐縣父老又挽留宴請,消除了誤解,並加恩豐縣。豐縣老百姓為了紀念這個具有歷史意義的地方,建築了一座小城,命名為邀帝城。城中建廟,(後改為邀帝城寺),用以祭祀高祖。從漢至清,屢次重修,兩漢稱枌榆祠,晉代以後稱為高祖廟,五代劉知遠在豐縣城建高祖廟後,邀帝城內的高祖廟失去了原有的社會地位。以後寺院荒落,屢毀屢修。順治《豐縣志》主纂人、明末著名文士、書法家張逢宸曾撰《重修邀帝城寺記》作了詳細記載。清雍正五年歲次丁未(公元1727年)的《豐縣邀帝城寺碑記》亦作了記述。明清各版縣誌均有記載。

邀帝城考古挖掘

邀帝城碑文 邀帝城碑文
2009年1月底,江蘇豐縣宋樓鎮葛芭草集村一位王姓農民在村子西北地裏挖果樹坑,當挖到近一米深時,鍬頭突然鏟到異物,發出“滋”的一聲,就是這一鍬,一不小心,竟然挖出一段塵封了兩千年的歷史煙雲。經徐州市博物館及國內考古界專家考證,此處為漢代紀念高祖劉邦的邀帝城。
經過挖掘和考察,該處遺址出土一塊石碑和一些殘磚破瓦,石碑上有文字依稀可辨:“邑故有邀帝城,距縣治十五里,蓋漢高帝帝業既成,歸宴父老,而父老攀留之處也。當漢盛時,邑人榮其事,即其地築城,中央建廟,以祀高祖……里人李君可勉等倡儀重修……經始於亥孟春,越孟夏告成。”
碑文是明末的豐縣籍貢生、清順治版《豐縣志》的主筆張逢辰所撰寫,敍述了清順治丁亥年重修邀帝城寺的起始經過。

邀帝城人物劉邦

漢高祖 漢高祖
漢高祖劉邦(前256年—前195年6月1日),字季(一説原名季),沛郡豐邑(從考古發現,知秦、兩漢,豐均為豐縣,無豐邑之稱寫。或為褚少孫綴加,或為豐縣別稱。)中陽裏(今江蘇豐縣)人,漢族
出身平民階級,秦朝時曾擔任泗水亭長,響應陳勝吳廣反秦,遂起兵於豐縣(今江蘇豐縣),東攻沛縣,被蕭何等擁立為沛公(沛令)。秦亡後被項羽封為漢中王
後於楚漢戰爭中打敗西楚霸王項羽,成為漢朝西漢開國皇帝,廟號為高祖,漢景帝時改為太祖,自漢武帝時期司馬遷開始,多以最初的廟號“高祖”稱之,諡號為高皇帝,所以史稱漢高祖、太祖高皇帝或漢高帝。他對漢民族的統一、中國的統一強大,中華文化的保護髮揚有決定性的貢獻。

邀帝城歷史記載

在清代《江南通志》、《徐州府志》和明清版《豐縣志》中均記載着邀帝城這個詞條。漢代的《史記》和《漢書》雖沒有直接出現邀帝城這三個字,但司馬遷和班固卻同樣以濃墨重彩描繪了那段在邀帝城發生的真實故事:
漢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秋七月,淮南王英布反叛了劉邦,劉邦親率大軍平叛,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冬十月,大敗英布。途經沛地,他先是回到曾任職的沛縣官署中設宴,把當年曾經幫助過自己的沛縣父老故人請過來同宴,其間唱《大風歌》以抒壯志——
大風起兮雲飛揚,
威加海內兮歸故鄉,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因為感激當年沛縣父老幫自己起兵反秦,劉邦免去了沛縣的徭役。歡聚數日,劉邦離開沛縣,西行至豐邑西南之中陽裏,家鄉父老設帷帳,獻酒肉,邀請留歇。劉邦遂停留與父老鄉親暢飲,酒酣而涕下,説出了內心深處一直想説的話:“豐,吾所生長,極不忘耳。”
豐縣人對於鄉黨劉邦懷着一種虔誠的敬意,不是因為他吟唱大風歌時的慷慨激昂,也不是因為他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農民皇帝的豐功偉績,而是因為他説出的這句話:“豐縣,是生我養我的地方啊,我怎麼能夠忘記呢!”這位“撥亂誅暴、平定海內”的鄉黨,半生衝殺於金戈鐵馬之陣,喋血在刀光劍影之中,命運的大開大合仍無法掩飾自己思鄉親鄉的柔腸。他在兩千年前所説的話,至今仍讓人動容,為之感慨不已。也就是就在這個地方,劉邦賜豐縣為湯沐邑,和沛縣一樣免去了徭役。
劉邦離家鄉後再也沒有回來,但豐縣父老卻把他裝在心裏。就在劉邦駐蹕歡宴的地方,家鄉人築了個城,名為邀帝城。漢盛時,又在城中建廟,塑高祖像以祀,稱高祖廟廟,後廟易為寺,叫邀帝城寺,也稱邀城寺。

邀帝城當地景點

邀帝城邀帝城寺

2009年6月17日,徐州市博物館及國內考古界專家近日對外宣佈:今年年初,在江蘇徐州豐縣宋樓鎮葛芭草集村發掘的漢代遺址確為漢代紀念高祖劉邦的邀帝城。漢盛時,又在城中建廟,稱邀帝城廟,後廟易為寺,叫邀帝城寺,也稱邀城寺。唐代前後,邀帝城已相當繁華,後不幸毀於大水……

邀帝城傳説

西漢畫像石 西漢畫像石
其實,有關邀帝城寺的傳説一直在當地流傳,有些故事用婦孺皆知來形容是毫不誇張的。譬如《劉三夜祭祖墳》、《劉邦“擊筐問天”》、《千古龍飛地》、《劉邦半醉唱大風》、《眾童壘塔》、《高祖廟易寺》、《戚妃井》等等,這些傳説大都和劉邦有關。故事情節既與現實有直接的聯繫,其發展又合乎生活的內在邏輯,這種羣眾集體所傳承的文化,或許沒有文獻或古物那樣能夠看得見摸得着,但是他們的生命力卻不可低估。這些傳説的挖掘整理者就是“邀帝城詩社”的成員們。“邀帝詩社”作為豐縣唯一的農民自發組織成立的文化活動團體,成員三十多人,大多是生活在邀帝城遺址周圍村莊的農民。自一九九〇年以來,每年在桃花盛開之際,這些農民作者都堅持舉辦桃花詩會。至今詩社舉辦詩會已經十九屆,詩社成員的詩詞作品在全國各類報刊雜誌上發表、獲獎,影響頗好,邀帝城遺址附近文化底藴之深厚可見一斑。

邀帝城其他相關

徐州驚現漢高祖邀帝城遺址
中新江蘇網徐州六月十七日電 (朱志庚 許硯君 王傳芬)徐州市博物館及國內考古界專家近日對外宣佈:今年年初,在江蘇徐州豐縣宋樓鎮葛芭草集村發掘的漢代遺址確為漢代紀念高祖劉邦的邀帝城。漢盛時,又在城中建廟,稱邀帝城廟,後廟易為寺,叫邀帝城寺,也稱邀城寺。唐代前後,邀帝城已相當繁華,後不幸毀於大水……
兩千年前邀帝城重見天日
二〇〇九年元月底的一天,豐縣宋樓鎮葛芭草集村一位王姓農民在村子西北地裏挖果樹坑時,當挖到近一米深時,鍬頭突然鏟到異物上,發出“滋”的一聲,就是這一鍬,一不小心,竟然挖出一段塵封了近兩千年的歷史煙雲。
古中陽裏出土的漢畫像石 古中陽裏出土的漢畫像石
經過挖掘和考察,該處遺址出土一塊石碑和一些殘磚破瓦,石碑上有文字依稀可辨:“邑故有邀帝城,距縣治十五里,蓋漢高帝帝業既成,歸宴父老,而父老攀留之處也。當漢盛時,邑人榮其事,即其地築城,中央建廟,以祀高祖。……里人李君可勉等倡儀重修——,經始於亥孟春,越孟夏告成。碑文是明末的豐縣籍貢生、清順治版《豐縣志》的主筆張逢辰所撰寫,敍述了清順治丁亥年(公元一六四七年)重修邀帝城寺的起始經由。
在浩如煙海的典籍裏,清代的《江南通志》、《徐州府志》和明清版《豐縣志》中均記載着邀帝城這個詞條,漢代的《史記》和《漢書》雖沒有直接出現邀帝城這三個字,但司馬遷和班固卻同樣以濃墨重彩描繪了那段在邀帝城發生的真實故事。
邀帝城出土的巫覡傭 邀帝城出土的巫覡傭
漢高祖十一年(公元前一九六年)秋七月,淮南王英布反叛了劉邦,劉邦親率大軍平叛,十二年(公元前一九五年)冬十月,大敗英布。途經沛地,他先是在沛縣官署中設宴,把當年曾經幫助過自己的豐沛父老故人請過來同宴,其間唱《大風歌》以抒壯志,因為感激當年沛縣父老幫自己起兵反秦,所以就免去了沛縣的徭役。歡聚數日,劉邦離開沛縣,西行至豐邑西南之中陽裏,家鄉父老設帷帳,獻酒肉,邀請留歇。劉邦遂停留與父老鄉親暢飲,酒酣而涕下,終於説出了內心深處一直想説的話。我對於鄉黨劉邦懷着一種虔誠的敬意,不是因為他吟唱大風歌時的慷慨激昂,也不是因為他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農民皇帝的豐功偉績,而是因為他説出的這句話:“豐縣,是生我養我的地方啊,我怎麼能夠忘記呢!”,這位“撥亂誅暴、平定海內”的鄉黨,半生衝殺於金戈鐵馬之陣,喋血在刀光劍影之中,命運的大開大合仍無法掩飾自己思鄉親鄉的柔腸。他在兩千年前所説的話,至今仍讓人動容,為之感慨不已。
也就是就在這個地方,劉邦賜豐縣為湯沐邑,和沛縣一樣免去了徭役。
邀帝城出土的劉氏圖騰傭 邀帝城出土的劉氏圖騰傭 [1]
劉邦離家鄉後再也沒有回來,但豐縣父老卻把他裝在心裏。就在劉邦駐蹕歡宴的地方,家鄉人築了個城,名為邀帝城。漢盛時,又在城中建廟,塑高祖像以祀,稱邀帝城廟,後廟易為寺,叫邀帝城寺。也稱邀城寺。到唐代前後,邀帝城已相當繁華,經歷宋元,至明清時期,規模發展的相當大了。後雖經歲月更替,邀帝城寺屢毀屢修,清嘉慶元年,河決朱旺口,邀帝城寺地面建築被水浸泡後坍塌,今天當年的地面建築已蕩然無存,皆淤於地下。
縣鎮欲重建邀帝城遺址
用於插旗杆的石臼 用於插旗杆的石臼
重修邀帝城寺石碑出土的消息不脛而走,這讓研究豐縣地方史的專家學者們欣喜不已,史書屢屢記載的邀帝城終於露出了冰山一角。如果這個遺址得到證實,那麼作為起源和傳承兩漢文化的徐州大地上不僅多了一個文化景點,而且增加了一份厚重的兩漢文化載體。徐州市博物館劉尊志博士也聞訊趕來,一邊在村幹部的配合下徵集以前散落在該村的相關文物,一邊組織人員進行探方試掘。
考古專家綜合考察分析後給出的結論讓人振奮,這裏就是當年邀帝城的腹地,王姓村民刨的樹坑就在邀帝城寺內。邀帝城寺應視為當時地方政府建造的有其特殊用途的寺廟,而且,從整體遺址來看,是寺廟與居住區相連的佈局。
邀帝城出土文物 邀帝城出土文物 [2]
從縣城出發,沿豐碭公路驅車西南行十五分鐘路程,就到達苗河大橋,過了橋,東南望去,是一塊遼闊的連片麥田,麥田位於宋樓鎮葛芭草集、許口兩村之間,邀帝城寺就曾經矗立其中。當年的邀帝城就深埋於這些麥田下面。寒風瑟瑟中,遙想當年的一派繁華,今天已成雲煙,於是想起自己多年前寫的詩句來。“廢城名以漢王標,星扼寒流鎖寂寥。可憐炎劉四百業,至今惟聽風蕭蕭!”
邀帝城出土文物 邀帝城出土文物
在葛芭草集村退休教師趙立芳家裏,我們有幸看到了許多出土和徵集到的有關邀帝城(寺)的文物。清順治(丁亥年)重修邀帝寺石碑,碑文書法古樸而雋秀;另一小塊帶字的石碑殘片雖然沒有年代記載,但書法遒勁有力;帶有花卉紋飾而且中間有道教符號的石板像謎一樣挑逗着我們的求知慾,專家説是漢畫像石;晶瑩剔透的“三素彩”瓷片、彩陶殘片;建築物柱石(殘磚、瓦片、屋獸)、插旗杆的大“石臼”、古罈子、刻花石板香案等等,特別讓我感興趣的是一塊刻有兔子形樣的大青磚,雖寥寥幾筆,卻把兔子的可愛勾劃的十分傳神。既古拙,又新奇。
銅香爐 銅香爐
讓我們歎為觀止的要算一件剛剛徵集到的銅香爐。香爐高約三十釐米左右,下部有三個小兒作背、舉狀形成三足,小孩面容憨態可掬,爐的正面有麻花絲凸起花紋,爐沿呈波浪狀,做工精美,爐底有款,細看是“大明宣德年造”字樣,據銅香爐的持有人講,是當年邀帝城寺的僧人贈給他的先祖的。既然相贈,當時的僧人和獲贈者之間,想必也應有段令人感動的故事吧。
邀帝城寺挖掘現場的兩個探坑已清理完畢,當年被黃水淤於地下的大殿台階清晰可見,另一個坑內三米深處,東廂房還保留着被水衝倒時的原狀,着實讓我們領略到了歷史上黃河氾濫給豐縣人民帶來的毀滅性地災難,也不由自主地讓我們感受到了豐縣先民們生命的艱辛和對生活的不屈不撓。
邀帝城歷史文化地位很高
邀帝城,作為一種地域概念,在廣袤的中原大地上,當然微乎其微。但對於蘇北平原的一個小縣來説,邀帝城的歷史文化地位是無以匹敵的。作為漢代開國皇帝榮歸故里的歷史見證,邀帝城獨一無二。
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張傳璽、楊濟安在合著的《中國古代歷史教學參考地圖集》一書中認為,秦末農民戰爭中劉邦部隊始起於豐。所以近來有文史工作者提出劉邦起義的第一站就是豐縣西南的邀帝城遺址附近的觀點,而舊版縣誌也説豐縣的古中陽裏就在豐縣西二十里的地方。這和史記中記載的中陽裏究竟是不是一個地方,也許只有將來地下出土的文物去證明。邀帝城遺址附近歷史上產生的人物也可圈可點。東漢道教創始人張道陵,元代廉吏許義夫,明代文淵閣大學生許彬、太子少保吏部尚書許進,清代甘肅巡撫、內閣學生許容,乾隆解元方文炳,民國陸軍中將王敬久,台灣著名學者劉季洪等,現代巨賈舉不勝舉,可謂人才輩出,代不乏人。漢風流韻,綿延不絕。
其實,有關邀帝城寺的傳説一直在當地流傳,有些故事用婦孺皆知來形容是毫不誇張的。譬如《劉三夜祭祖墳》、《劉邦“擊筐問天”》、《千古龍飛地》、《劉邦半醉唱大風》、《眾童壘塔》、《高祖廟易寺》、《戚妃井》等等,這些傳説大都和劉邦有關。故事情節既與現實有直接的聯繫,其發展又合乎生活的內在邏輯,這種羣眾集體所傳承的文化,或許沒有文獻或古物那樣能夠看得見摸得着,但是他們的生命力卻不可低估。這些傳説的挖掘整理者就是“邀帝城詩社”的成員們。“邀帝詩社”作為豐縣唯一的農民自發組織成立的文化活動團體,成員三十多人,大多是生活在邀帝城遺址周圍村莊的農民。自一九九○年以來,每年在桃花盛開之際,這些農民作者都堅持舉辦桃花詩會。至今詩社舉辦詩會已經十九屆,詩社成員的詩詞作品在全國各類報刊雜誌上發表、獲獎,影響頗好,邀帝城遺址附近文化底藴之深厚可見一斑。 [3-4] 
兩漢文化之源頭
縱觀充棟史冊,數點歷代名勝,“邀帝城”實乃一代名區。昔漢高皇,斬蛇舉計,起兵伐秦,歸宴父老,豪飲壯歌,而今遺蹟尚存。西鄰天師故里,廟宇聳立,星羅棋佈,實屬兩漢文化發祥之地。
一、史書記載
1.《史記》、康熙、乾隆刻本《江南通志》、乾隆、同治刻本《徐州府志》、明隆慶刻本《豐縣志》、清順治、乾隆、光緒刻本《豐縣志》、民國刻本《江南通志稿》均有記載:“邀帝城”在豐縣城西南20裏。漢高祖劉邦過豐,歸宴父老,而父老攀留之處也。漢盛,邑人榮其事,即其地築成,名曰:“邀帝城”、或“邀駕城”“邀城”(今豐縣宋樓鎮葛芭草集村)。城中央建廟,以祀高祖。歷史記載邀帝城曾繁華千餘年。
2.石碑記載
已出土的石碑有:清雍正年間的一通(現存豐縣博物館);清順治丁亥年(1647年)的一通在退休教師趙立芳家保管;在修豐碭路時,草集村民在邀帝城故址砸爛了兩通。根據蒐集到的碎石塊初認,本為清代,幾通石碑都記有邀帝城或重修邀帝寺事宜。
二、邀帝城的地理位置、人文和自然環境
1.地理位置:“邀帝城“地處蘇魯豫皖四省八縣結合部,距縣城西南二十里。背靠苗城河水庫,西旁豐碭公路、緊鄰天師故里,周圍廟宇林立,兩漢文化之底藴極其豐厚。徐州至濟寧的高速公路;徐州至菏澤的鐵路從豐縣穿境而過,自古被譽為物華天寶,人傑地靈之地。
2.自然環境
邀帝城向西3裏許有“香油湖”,向西南8裏許有“汛子湖”(清康熙57年“白衣大士閣”石碑有記)。至今,此處臻高仍比城西及碭山境低1—2米,此處就是片低窪地區,實屬歷史上的豐西澤。邀帝城就建在豐西澤的東側,約佔地數百畝,建寺佔地30餘畝,邀帝寺像設莊嚴,視舊有加大殿,廊廡及鐘樓,重垣鼎新賁飾規模畢俱。邀帝城西並有“郭城”、“苗城”,明豐縣簡圖並標有“斬蛇溝”(附圖歷代詩人詠豐縣第10幅,明.豐縣簡圖)
3.人文環境
邀帝城西3裏許有阿房村(今費樓村),是張道陵的出生地;古釣台村(今許口村),許氏先祖許義夫葬邀帝城前,自此,明、清兩代許家出了兩位宰相和五位尚書。因此,明成化年間憲宗皇帝曾遣使喻祭,後被稱為“喻祭許林”。
近代,國民黨軍團司令王敬久和國民黨中常委兼考試院院長劉季洪就出生在邀帝城及邀帝城附近。因之,這裏歷代被譽為“物華天寶,人傑地靈”之風水寶地。
三、劉邦起義“邀帝城”
明隆慶《豐縣志》P43頁鋪舍目記:急遞總鋪在縣治大門內;留村鋪,地五畝,縣東七里;周村鋪,地二畝五分,縣東十五里;新村鋪,地一十五畝,縣南十里;棠林鋪,地七畝,縣西南二十五里。由此可見縣城至新村鋪,棠林鋪到碭山是通往咸陽的官驛大道。
公元前210年,劉邦沿此驛道送徒驪山,偶迂大雨,度己失期,加以刑徒不斷逃亡,劉邦愁緒萬千,邀帝城“擊筐問天”,悲憤之極,仰天長嘆,曰:“蒼天有眼,暴秦當誅也!”於是他縱放刑徒,其中有願追隨者十餘人,劉邦率之,後斬蛇起義,路經福慶集(今宋樓鎮戚莊村),現有白衣閣碑文載:“昔高皇初發時過芒碭有彩雲繞護之……”。遂隱匿芒碭,伺機伐秦。
四、劉邦起兵“邀帝城”
公元前208年,閏九月,楚懷王命宋義、項羽率兵救趙,命劉邦西出伐秦,並與諸將約定:“先入定關中者王之”。
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張傳璽、楊濟安合著,由北京大學出版的《中國古代歷史教學參考地圖集》P9頁《秦末農民戰爭形式圖》標明劉邦進軍路線為:“豐—碭—陳留—穎川—南陽—丹水—武關—關—藍田—壩上—咸陽。(附圖見前彩頁)
劉邦認為“擊筐問天”處,是他的發祥之地。於是在此處東南角築起一座“土山”(至今遺蹟尚存),作為演兵台。並豎起大旗。豎旗石臼今己出土,(直徑64釐米),高70釐米,臼口39釐米,臼深30釐米,穩柱石溝寬6釐米,深4釐米,兩石溝對稱,從臼口看旗杆相當高大,相應旗幟亦巨。足以表明邀帝城乃劉邦起兵之處。
五、劉邦歸宴父老“邀帝城”
公元前,196年10月,高祖破英布,不幸胸負箭傷,從前線迴歸咸陽,路過沛縣療傷,樂飲十餘日,離沛。後過豐“邀帝城”,受父老鄉親之邀,懷舊之情油然而生,駐蹕,豪飲壯歌:“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原有大風歌石碑不知去向)。並曰:“遊子悲故鄉,吾萬歲後魂魄常思樂此,慷慨之至,淚下數行,又説:“豐,吾所生長,極不忘耳。”於是同沛縣一樣免除徭役賦税,復封為“湯沐邑”。劉邦因箭傷崩發,速回咸陽。
邀帝城(寺)歷經兵燹水患,屢屢復修重建。順治丁亥年豐縣知事閻詔重修邀帝寺。光緒本《豐縣志》詳有記載。還有出土石碑一通,現存放在縣博物館,都記有重修邀帝寺的字樣。目前出土的一塊古磚,長40釐米,寬19釐米,厚10釐米,寬面繩紋,小側面有“府”字,系官窯生產、為官府所用。據此,足以説明邀帝寺為歷代官府所崇敬,不惜重金多次重修。
六、邀帝城(寺)的變遷
東漢以後,歷經三國、兩晉,南北朝直到隋朝國家才得以相對統一,人們得以安居樂業。其間數百年滄桑鉅變,自然也引起了政治、文化、經濟、思想的巨大變化。特別是南北朝時期,經學衰退,佛教勃然興起,高祖廟也隨之易於寺,名曰邀帝寺。
七、邀帝城的社會影響
《史記》、《豐縣志》、《江南通志》、《徐州府志》都記載有“邀帝城”。其周圍廟宇林立,有“天和觀”、“銅鐘寺”、“牛王廟”、“泰山行宮”、“白衣大士閣”、“吉祥寺”、“玄帝廟”、“白龍寺”、“三官廟”4座、“關帝廟”4座、“元神廟”、“火神廟”、“天齊廟”等30餘座,可見當時此地香火之旺盛,市井之繁華,呈現安居樂業之景象。最近從邀帝寺遺址出土的一塊漢畫像石,是鑲嵌在大殿牆壁上象徵皇權的稀世珍寶,可見當時邀帝寺不僅是在民間還是在歷代皇家,都有着深遠的影響。因而“邀帝寺”被視為祭拜聖地。近日出土的陶俑,胸部有“太極圖案”足以説明邀帝城遺址藏物之豐。
邀帝寺廟會,是每年的正月十五日。(日本)東京大學名譽教授,原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所長窪德忠先生,潛心研究道教近六十年,實地考查了大半個中國,他曾經説過,凡廟會大都是神的生日。由此而論,邀帝寺廟會是農曆正月十五日,直至解放初期廟會才休止。所以,劉邦的生日應是農曆正月十五日。
《史記》、《豐縣志》均有記載:劉邦出生在豐縣中陽裏。此中陽裏,應是古中陽裏。明版,清光緒版《豐縣志》莊堌、村集類記載:棠林集,下方注有:“豐縣西南二十里,古中陽裏,今淤”。邀帝城亦在縣治西南二十里。根據棠林集所注的方位,古中陽裏應在邀帝城附近一帶。也可以説劉邦於公元前256年農曆正月十五日出生在邀帝城附近的棠林集——古中陽裏,而不是現在豐縣城裏的中陽裏。道教始祖張道陵及其子嗣,均系邀帝城旁的豐縣宋樓鎮費樓村人。所以説邀帝城遺址是兩漢文化的重要源頭之一。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