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遺逸

鎖定
遺逸,讀音yí yì,漢語詞彙。亦作遺佚,遺軼。指隱居隱士;遺漏;遺失;散失等。出自唐 方幹題懸溜巖隱者居》詩:“見説公卿訪遺逸,逢迎亦是戴烏紗。”
中文名
遺逸
拼    音
yí yì
注    音
ㄧˊ ㄧˋ
詞    性
動詞

目錄

遺逸基本釋義

  1. 遺漏;遺棄而不用。
  2. 遺失;散失。
  3. 指散失之物。多指遺文散籍;遺事逸聞。
  4. 猶隱居。
  5. 隱士;遺才。
  6. 指前一朝代留下來的人。 [1-2] 

遺逸出處

  1. 遺漏;遺棄而不用。①《孟子·公孫丑上》:“進不隱賢,必其以道;遺佚而不怨,阨窮而不憫。”②《列子·黃帝》:“神聖知其如此,故其所教訓者,無所遺逸焉。”③元 劉祁 《歸潛志》卷十:“夫科舉本以取天下英才,格律其大約也,或者舍彼取此,使士有遺逸之嗟。”④清 唐孫華 《送宮恕堂北上》詩:“況今名俊鶱騰,遺佚奇才只一箇。”
  2. 遺失;散失。①《北齊書·盧文偉傳》:“﹝ 盧詢祖 ﹞有文集十卷,皆致遺逸。”②宋蘇轍《上皇帝書》:“苟誠以為有遺才焉,則今所謂遺逸之書,有以收之矣。”③宋 蘇轍 《進御集表》:“臣頃被聖旨編次遺文,始於禁中,次及三省密院,下至文武諸臣之家,凡尺牘寸紙,無所遺軼。”④明郎瑛《七修類稿·辯證八·漢遺文》:“世以 柳子 編 西漢 文章,只據《文選》,固多遺軼。”⑤清 昭連 《嘯亭雜錄·宗室詩人》:“晚年獨居一室,人跡罕至,詩篇不復檢閲,故多遺佚。”⑥胡樸安《序》:“ 牛宏 以典籍遺逸,表請開獻書之路。”
  3. 指散失之物。多指遺文散籍;遺事逸聞。①《漢書·藝文志》:“ 武帝 時,軍政 楊僕 捃摭遺逸,紀奏兵録,猶未能備。”②晉 幹寶 《序》:“雖考先志於載籍,收遺逸於當時,蓋非一耳一目之所親聞覩也,又安敢謂無失實者哉。”③宋 晁補之 《胡戢秀才效歐陽公集古作琬琰堂》詩:“詔畀千金訪遺逸,遺文逸字往往出。”④宋 周煇 《清波別志》卷下:“若父祖捐館日,子孫幼弱,及一旦編摹,豈免小有疏略,當隨拾遺佚而為別集可也。”⑤元 孛術 魯翀 《大都路總都管姚公神道碑》:“公揚歷四十餘年,功名事業,磊磥赫奕。侃訪輯遺軼,既久始備。”⑥明 胡應麟 《少室山房筆叢·藝林學山七》:“至如《路史》,第博採前人遺逸,務得其説,以傅三妃之名,其是非悉不暇記矣。”⑦清龔自珍《城南席上謠》:“一客談遺佚,目挾十錢入西市,五錢麥糊五錢紙,年年冬望 日本 使。”
  4. 猶隱居。①《漢書·五行志中之下》:“是歲遣博士 褚大 等六人持節巡行天下,存賜鰥寡,假與乏困,舉遺逸獨行君子詣行所在。”②唐 柳宗元 《賀赦表》:“廢金寶之貢,有以彰儉德;搜遺逸之士,有以表至公。”③清黃宗羲《陳伯美先生七十壽序》:“蓋 明 初之有求於遺逸者,議論之公;而今之不敢信草野者,聞見之陋也。”
  5. 隱士;遺才。①元 劉壎 《隱居通議·駢儷一》:“市駿骨而捐金,招來遺軼;聞雞鳴而起舞,寤寐功名。”②《明史·麻僖傳》:“四十年疏陳納諫諍、舉枚卜、補大僚、登遺佚、速考選數事,不報。”③明 貝瓊 《送王克讓員外赴陝西》詩:“應念東南有遺佚,採芝深谷尚盤桓。”④梁啓超 《中國積弱溯源論》第三節:“ 聖祖仁皇帝 ,一開博學鴻詞科,再設 明 史館,蒐羅遺佚,徵闢入都,位之以一清秩一空名,而天下帖帖然、戢戢然矣。”⑤吳晗《社會賢達考》:“隱了幾年,跟了幾年,名氣有了,盛朝聖世是應該徵舉遺逸的,於是得了‘社會賢達’之名而馳馬奔命,趕進京師‘初入朝堂’了。” [1-2] 
  6. 指前一朝代留下來的人。①清 王士禛 《池北偶談·談藝五·退谷論經學》:“ 明 初,人猶多經學,皆 元 時遺逸。”②胡樸安 《序》:“ 順 康 之世,故老遺逸,越在草莽,承東林氣節之盛,為經濟有用之學。”③梁啓超 《論私德》二:“ 順 康 間,首開博學鴻詞,以摯遺逸。”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