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遠海梭子蟹

鎖定
遠海梭子蟹,是十足目梭子蟹科梭子蟹屬甲殼動物,又稱花蟹。頭胸甲寬約13釐米,背面長有許多較粗的顆粒;中胃區有2條斜行的顆粒脊,後胃區有2條;前鰓區和心區各有1對,中鰓區1對不明顯,額有4個尖齒;頭胸甲前側緣共有9個齒,螯足長節外緣末端有1個刺,前緣有3個刺;腕節內外角各有1個刺,掌節有7條縱向的隆脊。雄性腹部呈三角形,第六腹節梯形;背部的花白雲紋比雌蟹更加明顯,鰲足內側會呈現較為明顯的藍色。 [6]  因其模樣像古時候織布的梭而得名。 [5] 
遠海梭子蟹分佈於中國東海、南海及台灣海域,廣泛分佈於印度-西太平洋的熱帶和亞熱帶海區。棲息於有大葉藻、泥或石塊的潮間帶,生活在潮下帶沙、軟泥底質的淺海和河口。 [6]  屬暖水性近岸種,白天伏在海底、夜間活動覓食。 [7]  捕食甲殼類和其他底棲動物。 [8]  有兩個繁殖高峯期,分別在3-5月和8-10月;在2月底3月初已開始向近岸移動,在3月底4月初出現產卵羣;交配期一般在8-10月。 [9] 
遠海梭子蟹味微鹹、性寒,有清熱消腫的功效, [10]  用於治療活血消腫、跌打損傷等。主含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尼克酸、鈣、鱗、鐵、甲殼素等; [11]  遠海梭子蟹也有很重要的經濟價值。 [6] 
外文名
Blue Swimming Crab、Pacific blue swimming crab
別    名
花蟹
中文學名
遠海梭子蟹
拉丁學名
Portunus pelagicus
動物界
節肢動物門
軟甲綱
十足目
梭子蟹科
梭子蟹屬
遠海梭子蟹
亞    種
[2] 
分佈區域
印度洋及西太平洋
命名者及年代
Linnaeus,1758

遠海梭子蟹形態特徵

遠海梭子蟹外部形態

遠海梭子蟹
遠海梭子蟹(22張)
一般甲寬135-160毫米,體重200-250克,個體大的雌蟹,甲寬175毫米、體重450克,最大甲寬達183毫米。
遠海梭子蟹頭胸甲呈橫卵圓形,胃區具2條橫行顆粒線,鰓區各具1條。額緣有4枚刺,外側的2枚較大。螯足長節的前緣有3齒。雄性深藍色,雌性深紫色。頭胸甲和螯足的背面具有白斑、雲紋和淺藍色。第1對步足最長,末對步足呈槳狀,適於游泳,且前節與指節扁平,指節為長圓形。腹部由7節組成,雌性幼蟹腹部為等腰三角形,腹部長度與寬度(第5、6腹節間縫的長度)之比約為1.74:1,交配後的雌蟹腹部變為橢圓形,長寬之比約為1.23:1,隨後腹部寬度漸圓大。雌性腹部第2-5腹節各具一對雙肢型腹肢。雄性腹部窄三角形,第3-5腹節癒合,僅有不明顯的節縫,尾節三角形,腹部長度與寬度之比約為2.95:1,所見雄性最大個體甲寬186毫米,體重420克。所見雌性最大個體甲寬187毫米,體重440克。 [3] 
  • 頭胸部
頭胸甲呈梭形,中都稍隆起,表面顆粒分散,又具花白的雲紋,甲殼鈣質很硬,上面有不明顯的凹凸,這些凹凸和裏面內臟的位置是一致的,可分額區、眼區、胃區、心區、腸區和鰓區。頭胸甲邊緣又可分額緣、眼緣、前側緣、後側緣和後緣,胃區具二條橫行的顆粒線,鰓區各具一條,額分4齒,中問一對較小,外側一對與眼窩背緣的內齒大小相近,眼窩腹緣的內齒大而尖鋭,由前突出,前側緣包括外眼窩齒在內共具9齒,末齒長大,向兩側直伸,呈刺狀。後側緣與後緣無齒。 [3] 
頭胸甲不但遮蓋背面,其前端還折入頭胸部之下,由口框的前端向左右兩側各有一條溝,稱為側溝,由此劃分兩部,上部為下肝區,下部為下鰓區,側溝內第一步足與口器之間是頰區。 [3] 
胸部腹甲原分八節,前三節已癒合為一,但節痕尚可辨認,第四胸節到第八胸節和胸足相連,第四節以下由中央溝分開左右,並且左右相對,雌蟹的第六胸節,左右各有一個生殖開口。 [3] 
  • 腹部
腹部退化成扁平的一片,緊貼於胸部之下,腹部形態雌雄各異,雄蟹腹部呈三角形,稱尖臍,第三、四、五節相癒合,雌蟹腹部寬大呈圓形,俗稱圓臍,分七節。 [3] 
  • 附肢
蟹的附肢因適應機能上的分工,形態各不相同,但基本結構是一樣的,由基肢、內肢和外肢組成。基肢與身體相連。從基肢生出內、外肢。 [3] 
⑴頭部附肢:共5對,前2對為觸角,後3對為1對大顎及2對小顎。 [3] 
第一觸角:橫列在額的下方,能夠摺疊,原肢三節,末端接內、外兩鞭,第一觸角基部有平衡囊。 [3] 
第二觸角:位於第二觸角的外側。原肢二節,外肢退化,內肢成細長的觸鞭,在第二觸角基部下方的小隆起上有觸角腺的開口。 [3] 
大顎:基肢發達,由底節和基節兩部分組成,底節細長而伸入體內,有肌肉附着。基書突出於口的前端,只在齒的咀嚼面,內肢三節。 [3] 
第一小顎:基肢薄片狀,由底節與基節組成,內緣有硬刺毛,內肢三節,缺外肢。 [3] 
第二小顎:基肢由底節與基節組成,呈扁平薄片狀,各分裂成兩小片。內肢一節,很小,外肢較大,葉片狀,稱顎舟片。 [3] 
⑵胸部附肢:共8對,前3對為顎足,後5對為胸足。 [3] 
第一顎足:基肢由底節和基節組成,薄片狀,內肢三節,末端擴張。外肢細長,頂端斜生一細鞭,上肢長,兩側及底端均生有細毛。上肢伸入鰓腔,撥動時能形成水流,有清潔鰓的作用。 [3] 
第二顎足:基肢分底、基兩節。內肢分四節,第一節較長,上接三小節,外肢頂端有一鞭。上肢較第一顎足者小,作用相同。 [3] 
第三顎足:覆蓋口器的最外面。基肢由底、基兩節組成。內肢五節,座節特大,末端三節很小,外肢長形,末端有一鞭。上肢長扁形,邊緣有毛,作用同上。 [3] 
胸足:由基肢和內肢組成,外肢退化。 [3] 
  1. 第一對胸足:呈螯狀稱螯足,特別發達。表面也具雲紋。底、基兩節短小,其間有關節。座節不發達。長節長,前緣具三刺。其刺的數目是分類的一個特徵。腕節的內外末角各具一刺。掌節背面具兩條隆脊,其末端各具一鋭刺。內、外側面各具一隆脊,兩指內緣均具不等大的鈍齒。可動指背面具3條隆脊。 [3] 
  2. 第二對至第四對胸足:呈爪狀,作為步行用,為步行足。第五對扁平狀,適於游泳,為游泳足。這些胸足沒有刺,只有細毛。 [3] 
⑶腹部附肢:腹部附肢多已退化,其數目與形狀因性別而異。雌性附肢4對,生於第二至第五腹節上,由前而後,漸次變小,皆雙肢型,邊緣生有長毛。卵產出後就附於其上。雄蟹腹部附肢僅兩對,變成交接器。着生於第一、二腹節上,單肢、白色,有一定的弧狀彎曲,呈針狀,沒有細毛,第二對比第一對細小。 [3] 

遠海梭子蟹內部構造

鰓是蟹的呼吸器官,位於頭胸部兩側的鰓腔內。鰓呈多角椎形,稍彎曲,每邊八個,互相併列,尖端向心髒的左右合成一點。按鰓的着生位置可分為側鰓、關節鰓和足鰓。另每側還有肢鰓(上肢)三個。 [3] 
每一鰓片由鰓軸及兩側分出的許多鰓葉構成,入鰓血管與出 鰓血管是平行的兩條血管,位於鰓軸的上下兩側。蟹為葉狀鰓。溶解在水中的氧和血液中的二氧化碳,通過擴散作用,進行交換,完成呼吸作用。由於第二小顎的顎舟片不斷顫動,水流由螯足基部的入水孔流入鰓腔,經第二觸角基部下方的出水孔流出,水流不斷地循環,保證了呼吸作用所需氧氣的供應。 [3] 
消化管分前腸、中腸和後腸。前、後腸特別發達。從發生上來説,前腸和後腸來源於外胚層,都有幾丁質的內壁。中腸很短,來源於內胚層,無幾丁質內壁。 [3] 
前腸包括口、食道和胃,口在大顎之間,外圍着一片上唇及兩片下唇,口後連一短的食道。食道與胃相接,胃分兩部分即賁門胃及幽門胃,賁門胃為一大的囊狀物,有儲藏和磨碎食物的功能。賁門胃的後半部有鈣質的齒,形成胃磨。從賁門胃的背面看,可見新月狀的翼賁門骨,橫在背面,由兩條合成,翼賁門骨的末端漸次細小,與賁門媒骨接近。賁門媒骨位於上側壁。由翼責門骨的中央向後方延伸有一條長方形的骨即尾賁門骨。尾賁門骨的末端有一突出而鈍的齒,稱中央齒,位於中央線上。中央齒的左右有一對齒,位於賁門媒骨的末端,稱側齒,齒與胃壁幾丁質的加厚部分相連,藉助其中肌肉的收縮,使各齒轉動,用以磨碎食物。幽門胃的胃腔很小,壁較厚,內壁亦為幾丁質,佈滿剛毛,有過濾食物的作用,經賁門胃磨碎的食物顆粒,通過幽門胃到達中腸。 [3] 
中腸很短。肝(中腸腺)分左右兩葉,體積很大,位於頭胸部的前端和胃及心臟的附近,肝有管通入中腸,消化液由此輸入,食物的消化吸收主要在這裏進行。 [3] 
中腸之後為後腸,細長管狀。在心臟的下方向後走直到肛門,開口於腹部的末節。 [3] 
排泄器官為觸角腺,淺黃綠色,又稱綠腺。包括海綿狀腺體部和囊狀的膀胱。開口在第二觸角基部的乳頭上。 [3] 
  • 循環系統
循環系統包括一肌肉質的心臟,數條血管和血竇,心臟位於頭胸郝背面中央的圍心竇內,略呈五角形,有繫帶與圍心竇壁相連。心臟有心孔三對,背面的前端和後端各有一對,側壁也有一對。圍心竇的血液通過流入心臟,心孔內活瓣可防止血液倒流。由心臟發出的動脈共7條,其中5條向前,還有2條自心臟後端通出,一條向後,另一條流向身體腹面。向前的5條是:一條眼動脈,由心臟前緣中央發出,經胃的上部到身體的前端,分佈到食道、腦神經節、眼等處。觸角動脈一對,由眼動脈基部的左右兩側通出,分佈到觸角,排泄器官及胃等處。肝動脈一對,由觸角動脈基部向兩側發出,分佈到中腸、肝臟及生殖腺等處。通向後行的一條是腹上動脈,由心臟後緣中央發出,向後緣腹部背面一直通到身體的末端,並有分支到後腸。通向身體腹面的一條足胸動脈,由心臟後緣中央通出,行至腹面後分成前、後兩支,均與腹神經索平行。向前為胸腹動脈,有分支到胸部附肢,向後為腹下動脈,有分支到腹部附肢。 [3] 
以上各血管分成許多微血管,最後通到身體各部的組織間形成血竇。因此蟹的循環系統為開管式。身體各部血竇內的血液,最後匯入胸血竇,經入鰓血管,進行氣體交換,再由出鰓血管彙集到圍心竇,通過心孔回到心臟。 [3] 
蟹的血液無色,含血青素,血液內含有吞噬血細胞。 [3] 
蟹雌雄異體。雄性生殖器官分為三部分即精巢、輸精管和射精管,精巢沿着頭胸部的前側緣,左右各一條,位於表皮的下面,消化腺的上面。不成熟時非常小,成熟時半透明,細長而彎曲,後行至幽門胃。輸精管呈白色螺旋狀,位於心臟下方,末端與細管狀的射精管相連,開口於第五胸足的底節。雌性生殖器由兩部分組成,即卵巢和輸卵管。卵巢的位置與精巢相同,但範圍更大些,左右卵巢在幽門胃的後部相會。未成熟的卵巢較小,成熟的呈橙紅色,充滿頭胸部的背側,被覆肝臟,這也是俗稱蟹黃的一部分(肝臟也是蟹黃的一部分),第一卵巢通出一短的輸卵管,各開口於第三對胸足旁的第六胸節處。 [3] 
  • 神經系統
神經系統主要是兩對神經節,前一對是腦,後一對是頭胸部神經節,二者之間有一對神經連繫着。腦位於頭胸部的前端,兩複眼的基部,從腦發出四對神經,第一對非常小,稱第一觸角神經。第二對粗大,稱視神經,通到複眼。第三對稱皮膚神經或外周神經,分佈到頭胸部的皮膚上。第四對通至第二觸角,稱第二觸角神經。腦神經節由圍咽神經(又稱圍食道神經)與胸部神經相連,食道之後還有一橫神經與左右兩條圍咽神經相連,胸部神經節貼近頭胸部腹甲中央,原由多數神經節集合而成,中部有一小孔,胸動脈由此通過。由胸部神經節發出的神經分佈至各小顎、顎足和胸足,胸部神經節向後發出神經延至腹部為腹部神經,有分支到腹部的各節。 [3] 
  • 感覺器官
複眼一對,有柄,既可直立,又可橫卧,活動靈便。第一觸焦基部有平衡囊,另第一觸角上的感覺毛以及身體和附肢上的細毛都有觸覺作用。 [3] 

遠海梭子蟹棲息環境

水深:遠海梭子蟹棲息水深10-30米的沙質或泥沙質底上,幼蟹多棲息在潮間帶的沙灘中。 [3] 
温度:遠海梭子蟹在水温為14-36℃均能生存,最適生長水温為23-28℃。水温低於17℃時,攝食量減少,水温低於14℃時,極少活動,低於12℃長時間則會引起死亡。 [3] 
鹽度:遠海梭子蟹在鹽度為8-35‰條件下都能生存,比較適宜的生長鹽度為25-32‰。 [3] 
pH:遠海梭子蟹對pH的適應範圍在7-9之間,比較適宜的pH在8.2左右。 [3] 
溶解氧:遠海梭子蟹溶解氧需在3毫克/升以上,低於1毫克/升時,則會影響遠海梭子蟹的攝食、蜕殼與生長,甚至造成死亡。 [3] 

遠海梭子蟹生活習性

遠海梭子蟹常晝伏夜出,多在夜間覓食。遠海梭子蟹性格兇猛,十分好鬥,常有殘食現象。在產卵索餌期間有比較明顯的晝夜垂直移動。在中國海南島沿岸一般在11月底12月初,開始移居到20-30米較深水域進行越冬,此時在沿岸水域已很難大量捕獲到遠海梭子蟹。在2-3月向近岸移動,進行產卵洄游。 [3] 
遠海梭子蟹在天然環境中常以甲殼類(蝦、蟹)、貝類(蛤類、泥蚶、牡蠣)、頭足類(烏賊)和魚類等為食物。遠海梭子蟹在水温23-28℃時,食慾旺盛,攝食量增加;水温低於18℃時,攝食量開始減少;水温在12℃以下,則不攝食。 [3] 
遠海梭子蟹從溞狀幼體(5次蜕皮)、大眼幼體(1次蜕皮)、幼蟹至成蟹(大約十幾次蜕殼),要經過許多次蜕殼。蜕売間隔時間長短與個體大小有關。幼體階段蜕皮間隔時間較短,隨着個體的增長,蜕殼間隔時間變長。蜕殼與餌料的豐欠和環境的優劣亦有密切關係。 [3] 

遠海梭子蟹分佈範圍

分佈於中國、日本、越南、菲律賓、馬來羣島、澳大利亞、泰國、塔希提、巴基斯坦、印度、波斯灣、東非、紅海等地。在中國分佈於浙江、福建、廣東、廣西、海南、台灣等地。 [1] 
遠海梭子蟹分佈圖 遠海梭子蟹分佈圖

遠海梭子蟹繁殖方式

  • 繁殖期
通過對海南島北部灣遠海梭子蟹進行的生物學調查,其初步結果表明:週年雌雄性比約1:1。當年生蟹的交配期在8-10月,越年蟹在6-8月。初次性成熟的甲寬為75毫米,體重48克。大量性成熟甲寬100-120毫米,體重70-100克。此外,生殖期較長,且週年有兩個繁殖高峯期,分別在3-5月和8-10月。其蝦蟹生物哮羣體甲寬優勢組為110-150毫米,體重優勢組在60-150克。 [3] 
  • 越冬洄游和產卵洄游
遠海梭子蟹的越冬洄游和產卵涸遊與水温有關。遠海梭子蟹一般在11月底12月初,開始洄游至水深20-30米處越冬,此時在沿岸水域已很難大量捕獲到遠海梭子蟹。遠海梭子蟹在2月底3月初已開始向近岸移動,在3月底4月初出現產卵羣。 [3] 
  • 性比
根據採集樣本分析:雌性591只,雄性609只,雌雄比約為1:1,在不同季節,雌雄性比有一定差異。在交配期雄性個體佔優勢,在產卵季節,沿岸水域雌性個體佔優勢,而外海水域雄性個體則較多。 [3] 
  • 交配
遠海梭子蟹當年生蟹的交配期一般在8-10月,越年蟹在6-8月。甲寬70毫米,體重40克已開始交配,已交配的雌蟹腹部從三角形變為半圓形。雄蟹性腺比雌蟹性腺發育早,雄蟹與之交配後,雌蟹性腺很快發育。 [3] 
  • 生物學最小型
根據對繁殖季節採到的樣本測量與性腺發育程度觀察,初步推測雌性遠海梭子蟹的生物學最小型(卵巢發育為Ⅳ-Ⅴ期)的甲寬為75毫米,體重45克。所見抱卵蟹最小個體甲寬75毫米,體重56.9克。大量性成熟甲寬90-120毫米,體重70-100克。 [3] 
  • 卵巢成熟係數的週年變化
在每年的3-5月份到8-10月份性成熟係數較高,其他月份性成熟係數較低。根據海區調查表明,遠海梭子蟹的生殖期較長,週年有兩個繁殖高峯期,分別在3-5月份和8-10月份,但在各月捕獲的成熟個體間差異較大。成熟卵巢的重量一般為體重的6-10%。 [3] 
  • 抱卵量
遠海梭子蟹腹部卵團重量約佔體重的16-25%,其抱卵量因個體大小而異,一般為20-150萬,抱卵量(Y)與體重(W)呈緊密直線相關。Y=-2.8624+0.4322W(n=23,r=0.971) [3] 
  • 胚胎髮育
遠海梭子蟹在水温28-30℃,鹽度32-34條件下,產卵後經13小時進入卵裂期,71小時到達囊胚期,94小時發育至原腸期,110小時發育至膜內無節幼體,215小時至膜內溞狀幼體,257小時孵化出溞狀幼體。 [3] 

遠海梭子蟹主要價值

遠海梭子蟹肉味鮮美,營養豐富,經濟價值高,可供出口創匯,為重要食用蟹之一。 [3]  全蟹可以入藥,興味微鹹,寒;具有清熱消腫。主治頭痛、暑癤、疔瘡。 [4] 
參考資料
  • 1.    遠海梭子蟹  .中國動物標本資源庫[引用日期2020-05-14]
  • 2.    Portunus pelagicus (Linnaeus,1758)  .biolib[引用日期2020-05-14]
  • 3.    姚雪梅編著,蝦蟹生物學,中國農業出版社,2007.10,第209-223頁
  • 4.    福建省中醫藥研究所,廈門大學海洋系編,福建藥物志 第3冊,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1992.06,第98頁
  • 5.    劉元林主編,人與魚類,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13.10,第63頁
  • 6.    李新正主編,節肢動物,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2019.11,第107頁
  • 7.    宋海棠等著,東海經濟蝦蟹類,海洋出版社,2006.08,第126頁
  • 8.    楊德康主編;中水遠洋漁業有限責任公司,上海水產大學編著,印度洋西北海域的魚類,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03.05,第215頁
  • 9.    姚雪梅編著,蝦蟹生物學,中國農業出版社,2007.10,第219/220頁
  • 10.    福建省中醫藥研究所,廈門大學海洋系編,福建藥物志 第3冊,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1992.06,第98頁
  • 11.    楊倉良,齊英傑主編,動物本草,中醫古籍出版社,2001.01,第146頁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