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遠教工程

鎖定
2003年,當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明確提出五年發展規劃時,這一政策背後飽含着廣大農村對教育公平的熱切期待:即讓農村的孩子也享受到城裏孩子的優質教育資源。五年來,在強力推進下,在現代遠程教育的基礎設施建設上,廣大中西部地區實現了巨大的跨越。現代化的教學設備進入到山間鄉村,不僅僅帶來教育的革新,許多鄉村人也從此見到了“高科技”。公眾期待的“信息高速公路”,使我國農村中小學教育發生嬗變飛昇。
中文名
遠教工程
對    象
教育落後地區
部    門
教育局
提出時間
2003年

遠教工程教育現狀

一直以來農村地區基礎教育的現狀:經濟社會發展落後,地方財政困難,教育投入嚴重不足,教育基礎薄弱,義務教育遠遠落後於全國平均水平。
2003年,國務院召開了全國農村教育工作會議,決定“實施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促進城鄉優質教育資源共享,提高農村教育質量和效益”,要求“在試點工作的基礎上,爭取用五年左右時間,使農村初中基本具備計算機教室,農村小學基本具備衞星教學收視點,農村小學教學點具備教學光盤播放設備和成套教學光盤”。
從這一年開始,長期以來飽受詬病的農村教育開始破局。實施現代遠程教育成為基礎教育的“五年計劃”。
2005年7月,在中西部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教學應用現場交流會上,正在甘肅考察工作的國務委員陳至立出席會議時再次強調,要實施好現代遠程教育工程,大力提高農村教育質量。
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使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得到快速推進,背後的邏輯是,在教育資源地區差距和城鄉差距難以在短時間平衡,運用現代遠程教育手段來縮小這一差距,於是成為可行的途徑。
陳至立指出,加快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建設是“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一項重要舉措;是促進城鄉教育均衡發展,實現教育公平的有效途徑;是推動農村學校教育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是建設社會主義和諧新農村的一項基礎性工程,具有深遠的意義。
按照規劃,這項工程投入100億左右,中央專項50億,地方投入50億,中央補助經費每年10個億。至此,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項目全面鋪開。
截至到2007年年底,中央和地方累計投入111億元,完善農村中小學遠程教育設施。
這項資金包括中央專項資金50億元,地方投資61億元。王旭明説,從2003年12月開始實施的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到目前為止,已給農村中小學配備光盤播放設備401028套,衞星教學接收系統278737套,計算機教室和多媒體設備44566套。這些設備覆蓋了中西部地區中小學教學點78080個,農村小學250552所,農村初中29729所。王旭明説,“這些數字當然是枯燥的,但是可以想像,這麼多的農村中學、小學甚至教學點,一個老師帶着不同班級的學生,最起碼有了一個電視機,有了一套可以播放的光盤。”
他同時透露,到2006年底,農村小學計算機的數量,已從每98個人擁有一台提高到每39個人擁有一台。農村初中由過去每49個人有一台,提高到現在的每19個人有一台。他説,在這當中,教育部和全國各地教育行政部門不斷免費發放各種教育軟件、教育光盤,特別是針對最艱苦的地區。“2007年我們已經為30多萬所項目學校發放3000多萬張教學光盤。”

遠教工程三種實施模式

按照相對集中、加強指導、重點突破的原則,在隨後的推進實施中,試點工作結合“兩基”攻堅計劃的實施,重點突破的是西部地區。
2003年一年時間,即完成了試點地區三種模式的建設工作。在當年,試點地區建設了20594個教學光盤播放點、49598個衞星教學接收點、6934個計算機教室。規劃覆蓋西部各省(自治區、直轄市)25%左右的農村中小學,覆蓋中部六省21%左右的農村中小學;預計覆蓋西部試點省925萬中小學生,學生覆蓋率為27%,中部試點省644萬中小學生,學生覆蓋率21%。
根據具備條件的不同,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在實施中應用了三種模式。
模式一:教學光盤播放點;配備電視機、DVD播放機和教學點各年級的教學光盤。通過播放教學光盤對學生授課和輔導。配備對象主要是農村學校佈局調整確需保留的教學點。
模式二:衞星教學收視點;配備衞星接收系統、計算機、電視機、DVD播放機和1-6年級所需的教學光盤。通過中國教育衞星寬帶傳輸網,快速大量接收優質教育資源,使其具有教學光盤播放點的功能。配備對象為鄉中心小學和村完小,根據學生規模,配置1-2個多媒體教室。
模式三:計算機教室;配備衞星接收系統、網絡計算機教室、多媒體教室、教學光盤播放設備及教學光盤。其特點是除具備模式二全部功能外,還能夠為學生提供初步的網絡條件下的學習環境。配備對象為農村初中,每所學校裝備一間30台終端的計算機教室,一間多媒體教室。
從一堂課看效果
這一時期,許多農村教師開始了緊張的再次“充電”,掌握現代遠程教育教學方法成為職業生涯的再一次考試。如何能熟練使用這些現代教育設備,開發出生動有趣課程?成為擺在許多中小學老師面前的難題。

遠教工程培訓新型教師

在現代遠程教育基礎教學設施快速完善後,這一工作的重點過渡到如何讓這些優質教學設施和資源得到有效利用的問題上。農村遠程教育能否正常運轉、持續發揮作用,投入巨資建設的基礎設施不會被浪費,切切實實地發揮作用和效益,教師教學思路的轉變極為重要。
2005年8月,教育部部長賙濟在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衞星數字頻道開播儀式上説:“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能否真正取得成功,關鍵在於教學應用,要在‘用’字上狠下功夫。”
無論是傳統教育還是現代遠程教育,教師的思想和觀念都在教學中處於主導地位。因此,在推進現代遠程教育的過程中,首先要轉變教師的傳統教育觀念,不斷接受繼續教育,以適應現代遠程教育的發展。
目前,在農村現代遠程教育的實施中,對教師的培訓成為推廣這一工程的最大發展瓶頸。事實上,農村學校大多數沒有專業的電教老師,農村教師大多不會電腦,不會自主進行調試、接收,更不用説利用它們為教學服務。稍有點問題就需要技術人員進行維護,這使得設備的使用率大打折扣。
由於舊有的教育思想根深蒂固,許多教師的觀念未能及時轉變,他們習慣了傳統的“一支粉筆、一本教材、一塊黑板”的課堂教學,不會藉助遠程教育資源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只能在課餘佈置大量的作業。
對此,北京師範大學餘勝泉博士指出,現代遠程教育教學有很多關鍵環節,包括硬件設施、資源,教師的理念思路、教學設計能力和信息技術技能,以及教學的評估獎勵機制、管理制度等。如何將這麼多環節有效打通,實現教育信息化的常規應用?關鍵是要整合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點環節,深入地推動下去,將應用一竿子捅到底,才能推動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的良性發展。
目前,在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已進入收官階段之時,培訓新型教師的工作正在逐步展開,各省市都展開了培訓農村中小學適應掌握現代遠程教學方法的工作,許多成功的經驗正在醖釀中準備推廣。
2007年9月25日,教育部新聞發言人王旭明在回答《教育》旬刊記者提問時舉例説:“湖北省教育部門正在展開的一項農村中小學教師培訓計劃已經卓有成效,他們利用寒暑假,把農村中小學分批統一集中到武漢市,集中進行現代信息技術以及聲樂、美術方面的培訓,使更多的農村教師把現代遠程教育運用到教學中。”
教育部副部長陳小婭説,到2007年,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將為全國11萬個農村小學教學點配備光盤播放系統,大概有500多萬個農村小學生能夠享受模式一所配備的教學資源;在全國38.4萬所小學建設衞星教學收視點,可以基本上滿足農村8100萬小學生對優質教育資源的需求,提高佔全國小學生67%的農村小學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水平;在3.7萬所農村初中建設計算機教室,可以使3100萬農村初中生能夠獲得一個基本的信息化的學習環境。而3100萬的農村初中生規模與3500萬城鎮初中生規模相當,差不多佔到全國初中生的一半。從教育本身來説,這項工作將成為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強大推力。
遠教工程
現代教育的不斷多樣化,人們學習的需求方式也不斷的多樣化,遠教工程師促進現代化教育的形式,比如網絡教育,遠程函授等等都是遠教工程。遠教工程有利於不同崗位的人學習,通過遠教工程的形式和途徑來學習知識,獲得文憑。